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2篇
  免费   497篇
  国内免费   639篇
测绘学   367篇
大气科学   1934篇
地球物理   216篇
地质学   848篇
海洋学   177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215篇
自然地理   412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110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123篇
  2014年   205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162篇
  2011年   171篇
  2010年   211篇
  2009年   219篇
  2008年   202篇
  2007年   203篇
  2006年   183篇
  2005年   187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140篇
  2002年   160篇
  2001年   142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93篇
  1997年   90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82篇
  1994年   89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8年   2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3篇
  1935年   2篇
  193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初边界条件不确定性对AREM模拟一次华南致洪暴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REM(advanced regional E-gridη-coordinates model)模式,针对2005年6月21日发生在华南的一次特大致洪暴雨过程,研究了模式初始场和边界场的不确定性对AREM模拟大暴雨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模式初始场和边界场对模式模拟降水的不同时段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初始扰动误差越大模式误差也越大;误差增长先在中小尺度内伴随着湿对流不稳定,且增长极其迅速,接着向大尺度传播,由于对流有效位能的逐渐释放,大气不稳定度降低,误差在大尺度上增长缓慢;在初始场和边界场相同精度的情况下,增加边界场的中尺度信息,尤其是400 km以下尺度的信息,比增加初始场的中尺度信息更能有效抑制误差的增长。  相似文献   
952.
天气可预报性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丁瑞强  李建平 《气象学报》2009,67(3):343-354
为了能从非线件误差增长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大气的可预报性问题,文章引入了可预报性研究的新方法--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及其相关统计量能够被用来定量地确定混沌系统可预报性的大小,真正地实现对可预报性的定量化研究.为了把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方法应用到实际的大气可预报性研究中,给出了一种利用大气的实际观测资料估计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的计算方法.存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方法的基础上,文中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大气位势高度场、温度场、纬向风场、经向风场等要素场可预报性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500 hPa高度层上,对于不同的要素场,其可预报期限的大小以及时空分布规律都不一样;全球大部分地区位势高度场可预报期限最大,温度场和纬向风场次之,而经向风场的可预报期限最小.(2)在500 hPa高度层七,位势高度场和温度场的纬向平均可预报期限基本上表现为一定的南北纬向带状分布,热带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可预报期限最大,北极地区次之,南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可预报期限相对较小.纬向风场可预报期限在热带地区最高,但是南北极地区可预报期限与邻近的中高纬度地区差别不大.经向风场可预报期限在南北两极地区最高,南北半球的中纬度和赤道附近地区可预报期限最小.(3)在垂直方向上,纬向平均高度场、温度场以及纬向风场可预报期限基本上都是随高度升高而增加,高层的可预报期限明显大于低层;经向风场可预报期限随高度的变化比较复杂,不同的纬度有所不同.(4)可预报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不同要素场可预报期限高低值区的位置和强度随季节鄙有明显变化,对于全球大部分地区来说,冬季可预报性都大于夏季的.  相似文献   
953.
刘秋锋 《气象》2009,35(5):124-125
2009年2月我国主要气候特点:气温显著偏高,降水偏少.全国平均气温为0℃,较常年同期偏高2.8℃,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高;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2月区域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浙江、江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为次高值.  相似文献   
954.
全国气温显著偏高长江中下游阴雨连绵——2009年2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宁芳 《气象》2009,35(5):120-123
2009年2月我国气温显著偏高,降水偏少.全国平均气温为0℃,较常年同期偏高2.8℃,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高;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2月区域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全国平均月降水量为14.9mm,较常年同期(16.4mm)偏少1.5mm.  相似文献   
955.
崔绚 《气象》2009,32(10)
2009年7月,我国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全国平均气温为22.0℃,较常年同期偏高0.6℃.其中,西藏7月区域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云南为次高值.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09.6mm,较常年同期偏少6.3mm.但是本月,我国局地暴雨洪涝灾害多发,其中四川、湖南、山东等地的部分地区受灾严重,且青海7月区域平均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值.月内我国主要天气气候事件有:黑龙江低温阴雨天气持续;热带风暴苏迪罗、台风莫拉菲先后在我国华南登陆;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持续高温天气;我国部分地区遭受暴雨洪涝灾害;全国24个省(市、区)遭受强对流天气袭击.  相似文献   
956.
利用聊城市8个观测站1961—2007年的观测资料,采用Pearson-Ⅲ分布理论和适线法进行重现期降水极值分析,并计算给定重现期的最大日雨量。经检验,采用该方法计算出的最大降水量极值在全市8个站中有7个站点拟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57.
初始扰动对一次华南暴雨预报的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本璐  林万涛  张云 《大气科学》2009,33(6):1333-1347
本文选取了2006年华南前汛期的一次暴雨过程, 采用AREMv2.3中尺度数值模式进行数值模拟, 分别在模式初始场的物理量场 (温度场、 风场、 湿度场) 上加扰动, 分析不同物理量场上的扰动对降水预报的影响, 以及物理量预报误差和扰动能量的增长情况。同时, 通过本个例讨论误差增长与湿对流的关系, 扰动振幅对误差增长的影响和华南区域的中尺度降水的可预报性问题。数值试验结果表明: 初始时刻不同物理量场加实际振幅的正态分布的随机扰动时, 对降水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于24小时降水预报, 温度场对降水的影响最大。误差的增长与湿对流不稳定有着密切的关系。小尺度小振幅误差增长很快, 而且是非线性增长。这意味着短期的较小尺度降水的可预报性很小。与大振幅扰动相比, 小振幅扰动造成的误差较小。但是小振幅扰动的迅速发展, 很快就会对降水预报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 只能有限地提高预报质量, 而且由于扰动非线性增长很快, 在预报时间的提前上, 不会有太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958.
GAMIL CliPAS试验对夏季西太平洋副高的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邹立维  周天军  吴波 《大气科学》2009,33(5):959-970
利用GAMIL CliPAS “两步法” 季度预测试验, 检验了后报的1980~1999年北半球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简称副高) 的年际变化, 检查了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SNU) 动力统计预测系统对SST预测准确度, 并讨论了影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格点大气模式 (GAMIL) 对副高预测效果的可能原因。500 hPa位势高度可预报性指数表明西太平洋副高具有较高可预报性。集合平均基本能再现西太平洋副高的变率特征, 但最大方差的位置和强度与观测稍有区别。观测证据显示, 副高存在2~3年变率和3~5年变率, 且2~3年变率比3~5年变率强。GAMIL能够准确预测观测副高的3~5年变率, 尽管其强度要强于观测。这与试验所用的预测海温能够很好表现赤道中东太平洋 (5.5°S~5.5°N, 190.5°E~240.5°E) 海温的年际变率有关。同时, GAMIL预测的副高2~3年变率较之观测显著偏弱, 这可能与SNU预测的海洋大陆地区 (5.5°S~0.5°N, 110.5°E~130.5°E) SST的2~3年变率偏弱有关。分析表明, SNU预测海温的这种弱点, 与SNU海温统计预测模式所用的历史海温 (OISST) 本身对海洋大陆地区2~3年变率的刻画能力较弱有关。  相似文献   
959.
近47年来广东省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利用广东省1959~2005年25个气象观测站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年平均值,对广东省近47年来气候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7年来广东省气温基本表现为增温趋势,但除了珠江三角洲以外大部分地区均低于0.022℃/年的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在1995年发生了一次增温突变。广东中部年降水量表现为小幅减少趋势,而西南和西北部表现为小幅增加趋势。近47年来广东省平均地面风速、日照时数表现为显著的减少趋势,且分别在1979和1974年左右发生了减少突变。  相似文献   
960.
使用《短期气候预测质量评定暂行办法》,对陕西2001-2007年气候预测业务发布产品进行评分和分析评估。结果表明,月预测中,气温评分高于降水,气温预测有明显的正技巧;季预测中,春季降水评分最高,汛期降水评分近3a有明显提高;月预测和季预测评分高于年度预测相应时段的评分,说明月预测和季预测对年度预测的订正是有效的;年度预测中年降水预测成绩较好。10个气候区域预报评分和预测与实况距平一致率降水咸阳最高,气温榆林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