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0篇
  免费   497篇
  国内免费   639篇
测绘学   367篇
大气科学   1934篇
地球物理   216篇
地质学   848篇
海洋学   177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213篇
自然地理   412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110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123篇
  2014年   205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162篇
  2011年   171篇
  2010年   211篇
  2009年   219篇
  2008年   202篇
  2007年   203篇
  2006年   183篇
  2005年   187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140篇
  2002年   160篇
  2001年   142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93篇
  1997年   90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82篇
  1994年   89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8年   2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3篇
  1935年   2篇
  193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我国逐日降水量格点化方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NMIC)和美国大气海洋局气候预测中心合作开发了"中国逐日格点降水量实时分析系统(V1.0)",并已在NMIC投入业务试运行。该系统基于我国2419个国家级地面气象站日降水量观测(08:00—08:00,北京时)数据,采用"基于气候背景场"的最优插值方法,实时生成空间分辨率为0.5°×0.5°的格点化日降水量资料。通过对汛期典型区域和单站降水过程的对比分析表明:该格点化产品的精度较高,能准确捕捉并再现每一次降水过程。误差分析表明:约91%的数据绝对误差小于1.0 mm/d。该产品在定量分析天气实况、检验天气气候模式精度、检验卫星产品精度等方面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72.
四川地区云和空中水资源分布与演变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王维佳 《气象科技》2010,38(1):58-65
利用1971~2000年台站云降水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四川地区云和空中水资源的分布与演变。研究发现:四川地区平均总云量为7.2成,低云量4.7成,全年阴天日数193.5天,降水日数154.0天,小到中雨日147.1天;全年大气可降水量为181.7kg.m-2。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总云量夏季最高,春季次之,冬季最低,低云量夏季最高,秋季次之,冬季最低。大气可降水量夏季最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少。云和小到中雨日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且夏季分布与全年分布显著不同。在高原上,总云和低云、降水日、小到中雨日呈相反的变化趋势,总云在平均状态附近波动略有减少,而低云、降水日、小到中雨日在平均状态附近波动略有增加;在盆地内,云和降水日的演变趋势相同,总云量、低云量、降水日、小到中雨日都在线性减少。30年来四川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线性变化则略有增多。  相似文献   
973.
1961—2006年云南可利用降水量演变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云南122个测站1961—2006年逐月降水量、气温观测资料,依据高桥浩一郎的陆面实际蒸散发经验公式,计算了云南可利用降水量,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云南可利用降水量的变化特征,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1)近50年来云南可利用降水量在春季增加,而其余季节减少,特别是夏季可利用降水量明显减少,导致云南年可利用降水量明显减少。2)云南可利用降水量除冬季年代际变化不明显,年际变化明显外,其余季节及年可利用降水量都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及年际变化。3)从区域趋势变化看,云南大部可利用降水量在冬、春季以增加为主;夏季以减少为主;秋季东部减少,西部增加;全年可利用降水量东部、南部以减少为主,其余地区以增加为主。4)年可利用降水量在全球气候偏暖年以偏少为主,而在偏冷年则以偏多为主。  相似文献   
974.
合肥整层大气可降水量与地面露点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合肥站地基双频微波辐射计和地面温、湿度传感器的4年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利用地面露点温度td计算整层大气可降水量W的经验计算模式.结果表明,合肥站td与lnW之间年线性相关系数普遍>0.90,经验系数α=-0.521,6=0.0901℃1-,反映出合肥地区气候条件的特殊性.td与lnW之间月相关系数的变化范围较大(0.120~0.813),而且秋季和冬季各月相关性较好,晚春和夏季各月相关性较差,尤其是在7、8月份;两者的季节相关性为秋季最好,夏季最差,春季和冬季的相关系数差别很小;经验系数α与月相关系数的年变化近似呈反向,在春、秋、冬三季变化比较平缓,在夏季却出现剧烈变动.在月时间尺度上根据经验计算模式利用td计算W的方法不可取.  相似文献   
975.
青藏高原西部地表热通量输送的低频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1997年9月-1998年10月青藏高原西部改则地区自动气象站(AWS)近地层连续观测的梯度资料为基础,计算了高原西部地面感热通量、蒸发潜热通量及地面热源强度,应用Marr小波变换重点分析了地表热通量输送以及与此相关的降水量、土壤湿度和土壤热通量的周期振荡特征.结果表明:地面感热具有明显的30~60天低频振荡,并且在夏季存在准8天的中期振荡;蒸发潜热和降水量以准双周振荡为主.土壤热通量以30~50天低频振荡为主,夏季还存在准8天的中期振荡;土壤湿度在冬季呈现明显的30~50天低频振荡,夏季则为20~30天的低频振荡.  相似文献   
976.
对乌苏市降水量长短序列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不同年限长度的降水量资料序列,在水资源量的计算和设计洪水频率计算中,会产生不同的计算结果,资料序列长度的代表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就变化趋势及影响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在应用中予以订正,以确保水资源评价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77.
卢璐  杨静 《贵州气象》2009,33(3):9-12
利用贵州省1998—2007年5—8月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贵州夏季大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基本特点。贵州大暴雨站次年际变化呈波浪型起伏变化,与大暴雨天数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大暴雨主要出现在6—7月,共出现200站次,占总站次的83%,6月上旬-7月下旬是大暴雨发生的集中期,其中6月下旬和7月上旬最为集中,出现96站次,占总次数的40%;大暴雨的地域分布受地形的影响显著,总体分布不均,位于苗岭东西两段、大娄山和武陵山的东南坡的迎风坡是贵州省的大暴雨中心;大范围大暴雨发生较少,主要在6月下旬和7月中上旬;以单日大暴雨为主,连续性大暴雨以2d居多。  相似文献   
978.
Morlet小波分析在三穗县气候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杨再禹 《贵州气象》2009,33(2):19-21
该文概述了小波分析的数学原理及实现过程,以三穗县气象观测站1958--2006年的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为序列,使用MATLAB语言实现Morlet一维连续小波变换,发现三穗县气候存在明显的3a振荡周期,同时还包含了7a、18a及21a多尺度振荡周期,同时,气温偏高时降水量呈偏少的趋势变化。  相似文献   
979.
利用MM5、T213和Grapes3种数值模式的降水预报产品和山西省108个标准测站的降水实况资料,采用客观统计检验方法,对2008年7月各模式在山西省的累加降水预报进行了对比检验。结果表明:24h中雨以下预报1、213优于MM5,中雨以上MM5则略优于T213,48h预报各级降水MM5都优于T213,T213和MM5对暴雨都有一定的预报能力。无论哪个预报时效和降水量级,Grapes均无明显优势。Grapes预报降水量级和降水范围都偏小,空报较少,漏报严重,尤其48h和72h10mm以上降水基本都漏报。MM5预报降水量级和预报范围都偏大,10mm以上降水TS评分较其它模式高,但同时空报也比较严重。3种模式TS评分均随降水量级的增大而减小,T213和Grapes的TS评分随预报时效的增加而减小,MM5的TS评分随预报时效的增加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980.
放牧制度对荒漠草原可萌发土壤种子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蒙古苏尼特右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划区轮牧与自由放牧的比较试验,研究可萌发土壤种子库对不同放牧制度的响应。结果表明:①可萌发种子库物种组成在划区轮牧草地为11种,自由放牧草地为8种,封育禁牧区为9种,划区轮牧较自由放牧和禁牧有利于提高草地群落可萌发土壤种子库的植物种数以及多年生优良牧草;可萌发土壤种子库密度在封育禁牧区为(19 533.33±10 552.83)粒·m-2,划区轮牧区为(3 233.33±524.21)粒·m-2,自由放牧区为(2 553.60±2 152.48)粒·m-2,可萌发土壤种子库密度封育禁牧区显著高于划区轮牧区与自由放牧区,两放牧处理间无显著差异。②不同处理可萌发土壤种子库垂直分布有共同趋势, 有75.06%~83.19%分布在0~5 cm土层内,14.16%~21.68%分布在5~10 cm土层内,2.65%~4.90%分布在10~15 cm土层内,且不同土层可萌发土壤种子库密度均为封育禁牧区显著高于划区轮牧区与自由放牧区,两放牧处理间无显著差异。③划区轮牧区可萌发土壤种子库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高于自由放牧区。划区轮牧区和封育禁牧区可萌发土壤种子库组成的相似性系数最大,为0.8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