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5篇
  免费   119篇
  国内免费   196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782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49篇
海洋学   2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8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北京暴雨与旱涝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北京近百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汛期暴雨与汛期旱涝的关系。指出:汛期暴雨多少和强度对汛期降水丰歉具有决定性作用;在给出的3种暴雨指数中,相当暴雨日数与旱涝级别的相关性最好。文中还讨论了旱涝短期气候预测与暴雨过程的短期气候预测相结合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2.
区域性旱涝与海温特征分布的相关链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年前期冬春太平洋海温特征分布,揭示了旱涝年前期太平洋海温“强信号”的分布特征,提出了夏季中国长江中下游区域旱涝年低纬海温纬向反位相模型.为了研究长江中下游旱涝成因,还进一步探讨了北半球大气环流动力结构对北太平洋海温热力异常时空分布的响应特征及其相关链物理模型框架,揭示出北太平洋海温不同区域热力结构对北半球环流型特征影响的动力学机理及其类似经向波列特征.另外,还建立了区域旱涝前期海洋-大气时空相关的统计-动力模型,并提出了强信号因子响应判别拟合度方法.  相似文献   
103.
西安自然降水资源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51~1994年西安各年、月、旬降水资料,对历年及历年各月、旬降水特征和距平百分率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西安自然降水分配极不均匀,多集中于夏半年;年降水量持续偏多或偏少;经常出现连续数月多雨或少雨;一般洪涝月份较少或年降水量偏少时,干旱月份越多;人工增雨是增加水资源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4.
简要介绍用“地气图”方法进行降水预测的基本思路,总结此方法的预报实践,指出省级尺度旱涝预测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强调除加密观测外,上游地热涡增强的能量频散作用是下游地热涡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5.
江苏省近百年汛期旱涝变化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应用历史气候资料和现代降水记录,对近百年来汛期江苏省各区域各年代进行旱涝诊断分析,采用滑动平均方法探讨其变化趋势,并用最大搞谱方法提取显著周期。得出以下三个比较有意义的结论:(1)近百年来,汛期全省较易发生旱的灾害,20-30年代为旱灾濒发期;(2)淮北地区近年有向早年发展的趋势,江淮之间及苏南地区进入90年代以来向旱年发展的趋势则愈来愈明显;(3)全省具有2-3年、5-6年的旱涝周期。  相似文献   
106.
宁苏地区500多年来的旱涝趋势及近期演变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施宁 《气象科学》1998,18(1):28-34
本文采用小波分析等多种统计技术研究了宁苏扬地区1470-1995年间旱涝变化的趋势。500多年可划分差异显著的6个旱涝气候阶段,进一步还揭示出了在各个旱涝阶段内低频振荡的周期和振幅的不同的特征以及最近一个阶段的旱涝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107.
江西省旱涝动态监测指标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地面水份平衡原理出发,在分析地面降水承载力和地面水份含量变化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湿润地区旱涝灾害的形成机制。运用WMO推荐的异常度指标和Bhalme-Mooley湿润度指标的基本原理,设计了一个洪涝灾害的动态监测指标。通过对地面水份含量变化特征方程的简化处理,设计了一个干旱动态监测指标。在实际业务工作中,这一旱涝动态监测指标能较好地反映旱涝灾害的发生、发展和解除过程。  相似文献   
108.
近50年来东莞气温年际变化的长期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福建省25个代表站汛期降水量资料,得到了能够反映全省旱涝状况指标,以此指标为预报量,运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从前期海温场、大气环流场中选取了预报因子,并据此建立了福建汛期旱涝的多元线性回归和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结果表明,RBF神经网络模型在历史样本拟合精度上、样本交叉检验和模型的实际预测能力上都明显优于传统的线性回归方法,该模型在实际预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能力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9.
向俊丞  杨浩 《地理科学》2023,(5):910-921
依据历史文献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方法等探究清代贵州地区水旱灾害的时空分布演化规律。结果显示:(1)清代贵州地区发生水旱灾害共计1 416次,轻、中、重度3个等级分别占总频次的24.71%、46.75%和28.53%;(2)清代贵州地区共经历过17世纪50年代、19世纪10年代和90年代3个干旱期;水旱多发于夏季,跨季节灾害以跨春夏秋冬四季的旱灾为主;(3)在府域尺度上,遵义府(今遵义市)水旱灾害频次最高,松桃厅(今松桃县)最低;水灾分布较广泛,旱灾分布较集中,水灾频次和旱灾频次呈正相关;(4)依据平均旱涝指数,衡量相对干湿程度;旱区呈点状分布且面积逐渐缩小,涝区面积逐渐扩大;(5)清代贵州水旱灾害分布受气候因素、人口格局和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干冷气候是水旱灾害的催化剂,其他自然灾害是水旱灾害的诱发器;水旱灾害集中在人口密度高的坝子和水陆交通沿线;不合理的农业政策、畸形的种植结构、失效的荒政制度加剧了受灾程度。  相似文献   
110.
1470—2008年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旱涝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西北干旱地区的旱涝变化规律对于区域抗旱减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立区域综合旱涝指数模型,利用西北4省区19个站点的旱涝等级序列,建立区域综合旱涝指数序列。发现区域在1470—2008年间呈现出干旱频发的态势,且区域内的西部比东部、高海拔地区较低海拔地区更易发生干旱灾害。利用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处理区域综合旱涝指数序列,发现区域综合旱涝指数变化存在2.5年、7.5年、13.1年、25.7年、77.0年和134.8年等准周期变化。且近539年来,西北干旱地区区域综合旱涝指数呈减小趋势,未来区域干旱综合强度有减轻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