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60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61.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one year of observation data of solar radiation at the ground in Beijing in 1990, a simple empirical formula for calculating UV radiation in overcast sky is established. The formula is Qlw/Quvo = A1S Ao, where Quv and Quvo are monthly mean daily sums of UV exposure in overcast sky and clear sky, respectively. S is the daily sunshine hours. The calculated results agree well with the observed. The maximum and minimum relative biases are 9.9% and 0.1%, respectively, and the yearly relative bias is 2.9%. The ratio of ultraviolet radiation of overcast sky to clear sky in 1990 is between 44.6% and 61.8%, and the yearly average is 53.9%. Thus, almost half of the UV energy is lost in the atmosphere in overcast sky in 1990.  相似文献   
62.
GPS定位技术在三峡库区崩滑地质灾害监测中的试验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GPS定位技术对三峡库区崩滑地质灾害监测进行试验性研究,是实现对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和防治的现代化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的是分析、研究和论证利用GPS定位技术进行崩滑监测的可行性并制定技术规程;建立从链子崖至巴东段的地质灾害GPS监测试验(示范)。基于GPS技术在三峡库区崩滑地质灾害监测中的试验研究,分析了GPS监测的最佳时期、最佳时段长度、最佳截止高度的选取及适宜采用的软件和星历等问题,结果表明,利用GPS定位技术进行崩滑地质灾害监测能够满足其精度要求,该项技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3.
地震的地电阻率统计概率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玉林  钱复业 《地震学报》1992,14(3):343-350
自1967年开展地电阻率地震前兆探索以来,积累了大量的震例和统计预报经验.为了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给出概率预报方法,首先根据统计得到的异常持续时间与震级之间的经验公式及其标准偏差,给出所观测的地电阻率趋势异常估计某区在某时段内发生某种震级地震的概率方法,并引出一次预报的自然寿命和多台出现异常可提高报警级别的概念:然后根据异常检测范围与震级的统计公式,给出一组地电组率台网出现异常的情况,圈划未来地震震中区域的新方法;最后给出唐山、澜沧地震对地电统计概率预报(GSP)法的内符检验结果.   相似文献   
64.
论GPS测量中的多径误差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多径误差是小区域(<3000km2)GPS点位测量的主要误差源。论述多径误差的简化模型和4种参数(卫星方位角、卫星高度角、截止高度角和时段长度)对多径误差的影响。  相似文献   
65.
地震活动性参数不确定性对城镇危险性估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玮琼  吴宣 《地震学报》2003,25(6):615-620
着重研究了由于统计时段选取不唯一性产生的地震活动性参数的不确定性, 对全国310个地级市以上城镇地震危险性估计的影响;并绘出中国大陆分区50年不同超越概率水平下烈度平均变化值和峰值加速度平均相对变化值示意图,为实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66.
王泽皋  孙佩卿 《地震学报》1994,16(3):288-295
在过去对震情窗口, 震情地带研究和应用的基础上, 现在又利用1970-1991年全国小震月频度资料研制了以往曾设想和论证过的震情网络。经考察其应用功能后发现, 中国大陆及邻区Ms7.0大地震成组活动之前, 诸震兆信息的空间分布绝不是一些弧立的窗或带, 而是一幅范围广泛的震兆信息场。根据场中各信息窗、带预报起始时点的同步性和广泛性, 提出了成组大地震活动时段的组合预报和成组对应的具体办法。经严格的数学检验后提出了10个可供参考的预报方案, 并于其中推荐出两个最佳方案以作1-3年之内地震大形势预报时参考, 文末还对一些有关问题作了必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67.
短时段水面蒸发量计算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闵骞 《气象》1994,20(10):36-39
分别采用折算数法,彭曼公式法,道尔顿公式法计算都昌蒸发站旬与日短时段水面蒸发量,比较表明,用道尔顿公式计算短时段水面蒸发量的误差最小,彭曼公式次之,折算系数法的误差最大,不宜作短时段水面蒸发量的计算。  相似文献   
68.
1998年广东省三次暴雨过程的湿有效能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湿有效能量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发展和维持等具有重要作用。该文利用改进的计算湿有效能量表达式, 计算了1998年5月14—15日、5月23—24日和6月8—9日广东省三次暴雨的湿有效能量, 分析了暴雨区湿有效能量的时间演变特征、空间演变特征、水平积聚以及与暴雨的关系。结果表明:暴雨过程前后湿有效能量有显著差异, 暴雨开始时湿有效能量高, 暴雨过后湿有效能量低, 前后相差6×105 J/m2以上; 三次大降水时段都是在南北湿有效能量差最大值附近, 在大降水前, 南北湿有效能量差数值的增大主要是由于长江中游的低能区的加强和南扩造成的; 长江中游的低能区对三次暴雨大降水有重要影响, 这说明中纬度对广东省暴雨的重要性; 大降水时段处于湿有效能量平均积聚量最强的时候, 此时, 广东省的积聚量远高于长江中游地区。  相似文献   
69.
GPS基准站坐标分量噪声的时间序列与分类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地震预测对异常信息(长期、中期和短期异常)与噪声分离(白噪声、闪烁噪声和随机漫步噪声)的需要,文中应用小波方法对中国大陆的有关GPS基准站坐标分量和测站间坐标分量进行了分离,并将它们归纳为四类高频、中频、较低频和低频。通过对高频、中频和较低频的时间序列特征进行分类分析,获得如下看法:①高频类可能主要是白噪声造成的,其离散的程度较中频类略大,或许其中在某时刻包含临震前兆和震时形变信息;②中频类主要突出闪烁噪声的特征,或许其中在某时刻包含着短临前兆信息;③较低频类若剔除年和半年周期成分则显示随机漫步噪声的特点,或许其中包含着中期前兆信息;④低频类主要体现趋势性形变信息;⑤高频与中频类噪声的大小一般与观测季节明显有关,噪声最大的时段大约是8月份,噪声最小的时段大约是2月份;⑥判定不同频域信息的显著性时,其噪声要进行相应的综合或分离;⑦一定的空间域内的测站间坐标增量噪声平均小于测站相应坐标的噪声,而且噪声大小随时间的变化更加突出,甚至相差达一倍以上。这些可能说明,虽然这些噪声是GPS观测所固有的,但并非完全是独立的,测站间越近,共性的成分越突出。所有这些将为我们变形分析时信息显著性的判断、方法的选择、资料处理时权的确定、观测的最佳时段选择、跟踪监测方案制定和参考基准站的确定等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70.
一次短时暴雨天气的稳定度和能量参数分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对2006年8月25日发生在郑州市的短时暴雨过程中的稳定度和能量参数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对流有效位能和深对流指数在暴雨开始前有较明显的增大,且峰值与降水增强时段有6~12 h的提前量;稳定度指数也与短时暴雨的发生、发展有着良好的对应,当测站对流稳定度指数在-10 ℃以下、K指数达到35 ℃以上、A指数值增大到10 ℃以上时,遇有触发机制,极易产生强对流暴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