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63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8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71.
本文研究了南极普里兹湾海域悬浮颗粒物中的天然15N丰度,并就δ15N与POC、PON等生化要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讨论,对δ15N含量分布特征的形成机制及其与物理、生物学过程的耦合进行了探讨,给出了南极普里兹湾悬浮颗粒物中的δ15N与POC、PON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表层水中δ15N、POC和PON的分布和δ15N的垂直分布可能与涡流有关.  相似文献   
172.
南极普里兹湾北部深海沉降颗粒物通量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1998~2000年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期间(第15和16航次)在南极普里兹湾北部海域所获得的沉积物捕获器样品的资料,对南极普里兹湾北部海域颗粒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调查,并重点开展了该海域颗粒物通量及其季节性变化特征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1000m深度,颗粒物通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最高通量出现在南极夏季的1月份,最低通量出现在4~7月份;通量的变化范围为13.00~334.59mgd-1m-2。捕获器中颗粒物的主要成分为生源物质(生物硅、有机质和碳酸钙),占总通量的50.62%~92.06%,而生源组分中又以生物硅为主要成分,其值介于9.30~136.33mgd-1m-2之间,占总通量的40.74%~74.21%。有机质和碳酸钙的通量远小于生物硅,分别平均占总通量的9.06%±4.26%和4.42%±2.14%。颗粒物中各组分通量的变化趋势与总通量明显相似,均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这主要归因于研究海域海冰的形成与消退。在垂向变化上,1月份1000m深度颗粒物通量高于2000m深度,这表明该海域颗粒物的转化主要发生在上层水体。  相似文献   
173.
在中国第 1 8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 ( 2 0 0 2年 1月至 3月 )于南极普里兹湾进行了 3次铁加富培养浮游植物实验。共在三个站位 (St.Ⅰ 1 ,Ⅶ 1和Ⅶ 5 )的 2 0m水深处采水进行培养实验(分别标记为实验 1 ,2和 3)。三个站位水样的营养盐浓度都很高 (NO3 N 2 2- 2 9μM ,PO4 P1 1- 1 7μM ,SiO3 Si35- 60 μM ) ,而叶绿素a (Chla)浓度却变化很大 ,三个站位的浓度分别为 0 1 3- 0 1 7,0 2 0- 0 2 6和 2 35- 2 65 μg·L- 1 。St.Ⅰ 1和Ⅶ 1是典型的HNLC(high nu trient,low chlorophyllaconcentration ,高营养盐 ,低叶绿素a浓度 )海区特征。结果表明 ,在实验1和 2 ,添加铁大大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和营养盐的消耗。在实验 1中 ,添加 2 0 ,40和 80nM铁的培养瓶中的Chla浓度指数生长 ,在第 1 7d达到最高 ( 4 0- 43μg·L- 1 ) ,生长率为 0 .36- 0 .38d- 1 。添加 1 0nM铁的培养瓶中Chla浓度增长缓慢 ,在第 2 3d达到最高 ( 1 9.35 μg·L- 1 ) ,生长率为 0 .2 7d- 1 。在对照瓶和添加 5nM铁的培养瓶中 ,Chla浓度的生长率分别为 0 .1 3和0 .1 6d- 1 。在实验 2中 ,对照瓶和添加 1 0和 40nM铁的培养瓶中的Chla浓度的生长率分别为0 .1 3,0 .32和 0 .40d- 1 。在实验 3,对照瓶和添加铁的培养瓶中  相似文献   
174.
仲学锋  王克 《极地研究》1995,7(4):20-25
1992/1993南极夏季期间,在普里兹湾邻近海域捕获大磷虾临产雌体,于“极地”船上现场培养,观察其产卵次数、产卵量和产卵虾卵巢发育等生殖特点。对来自两个样本的53条虾的实验结果表明,大部分虾仅产卵一次,产卵量为225~5919个,平均2132个,仅有两条虾于第一次产卵后的5和7天第二次产卵,第二次产卵量为516和492个。在产卵后的1~39天内,已产个体的卵巢未见重新发育,卵巢内仅存少量成熟的卵母细胞(平均32个),没有或极少有未成熟的卵母细胞。产卵量随体长的增加而增大,但相关水平一般。  相似文献   
175.
东南极普里兹湾NP93—2柱样古地磁结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76.
仲学锋  王荣 《极地研究》1993,5(4):40-49
198 9/1 990和 1 990 /1 991南极夏季期间 ,在南印度洋普里兹湾邻近海域进行了调查 ,对这一海域长臂樱磷虾 (Thysanoessa macrura G.O.Sars)成体和幼体的数量分布和生殖、发育特点进行了研究。长臂樱磷虾出现在整个测区。成体主要密集在南极辐散带 ,幼体几乎出现在每个测站。1月份 ,长臂樱磷虾幼体在磷虾幼体中数量最多 ,1 990年 1月平均为 744个 /1 0 0 0 m3 ,1 991年 1月平均为 1 1 5 5个 /1 0 0 0 m3 。幼体数量外海多 ,陆架、陆坡区少。成体与幼体数量的东西向分布与饵料深度呈正相关 ,测区中部的密度要高于测区东西两端。幼体发育有自北向南 ,随纬度升高 ,发育程度逐渐降低的趋势。1 990年幼体发育期组成 ,1月上旬为 C1 - F2 ,幼体平均发育期指数为 2 .78;2月下旬为 C2 - F5 ,平均发育期指数为 4.89;3月上旬为 C3 - F6 ;平均发育期指数为 5 .0 0。1 991年幼体发育组成 ,1月上旬为 C1 - F3 ,平均发育期指数为 3 .75 ;3月上旬为 F1 - F6 ,平均发育期指数为 8.70。原蚤状幼体和蚤状幼体的平均发育速度 ,1 989/1 990年为 1 3 - 1 9天 /期 ,1 990 /1 991年为 1 1天 /期。在调查海域 ,长臂樱磷虾约 1 0月上旬开始产卵 ,1月上旬产卵基本结束。1 991年 1月份成体及未成体的体长组成主要分布在 1 0 - 2 0毫  相似文献   
177.
对于普里兹湾海区的环流,特别是深层环流,迄今为止知之甚少。虽有一些直接测流资料,但极为零星、难以深入分析。而早期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动力高度的计算结果,只是近些年来,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和漂移浮标资料,才使该区的环流研究工作取得了进展。Grigor yev(1967)基于动力高度计算,最早给出了背里兹湾水平环流的基本图像。Smith等(1984)和Middleton等(1989)根据澳大利亚在 BIOMASS计划期间取得的资料,给出了较新的表层动力高度分布,乐肯堂等(1997)根据中国南极考察资料,也获得了本区的地转流场。在WOCE计划中,普里兹湾海区附近设有S2(60°E),S3(90°E),S10(60°S)三条断面,通过对这些WOCE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对该海区的环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南大洋可以通过研究卫星图片上浮冰或冰山的运动来了解表层流场的情况(Tchernia,et al.,1980),也可以在浮冰或冰山上安装仪器,进行跟踪。Allison(1989)在1985年和1987年夏末,将浮标观测系统固定在海冰上,并对这些浮标进行了长时间的跟踪,得到了浮标漂移的轨迹图。Park等(1995)利用在 TOPEX/ Poseidon计划中获得的最初18个月(1992年10月至1994年3月)的卫星高度计资料,计算出了南印度洋的表层平均流场,并与利用70年的历史资料计算的动力高度结果以及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说明传统的动力计算无法揭示正压流以及地形作用的影响。最近,英国学者利用一个涡分辨率的数值计算模式(FRAM)对南大洋环流进行了模拟,其计算域覆盖了24°S以南的整个南大洋海区,纬向间距为0.25°,经向间距为0.5°,垂向分为32层。该模式模拟的结果给出了有关南大洋环流的更为详尽的图像。 南大洋著名的南极绕极流(ACC)是一支主要由盛行西风驱动的、东向的强大海流,是世界大洋中惟一东、西贯通的洋流。以往的研究表明,在普里兹湾海区的大陆架以北,主要流动是向东运动的ACC的一部分(Callahan,1972;Jacobs,et al.,1977;Smith, et al.,1984; Middleton,et al.,1989)。ACC在流经普里兹湾海区以北的海域时,受到凯尔盖朗海台的阻挡使其环流形式有了很大的改变(Park,et al.,1995)。乐肯堂等(1997)研究表明,普里兹湾海区的ACC具有相同量级的正压分量和斜压分量。在近岸区域,由于东风的駆动,沿岸环流基本上是向西流动(Smith,et al.,1984)。但是流动很不稳定,除了有向西的风生流动外,时而还出现向东的流动(Middleton,et al.,1989)。在某些区段,南极沿岸流不仅是风生的,而且也含有斜压成分(乐肯堂等,1997)。 普里兹湾内的夏季流场基本上是气旋型的。Grigor yev(1967),Smith等(1984)以及Middleton等(1989)均报道了湾内有一个封闭的气旋式流涡。乐肯堂等(1997)采用动力计算所得到的地转流场也呈现出类似的结构。但湾内的气旋式流涡是不稳定的,这与不稳定的东风的变化有关。 Middleton等(1989)认为,在普里兹湾中,陆架水在近岸东风的作用下向西运动,在普里兹湾以西形成一支具有准地转平衡的沿岸流,这支沿岸流在陆架外缘有一个顺坡向的分量,这一推断获得了1985年在普里兹湾内布设的三个浮标站资料(Hodgkinson,et al.,1988)的支持,尤其是莫森站附近的4号浮标资料证实,该处接近冰冻的冷水有一个向海底运动的较大的顺坡分量。乐肯堂等(1996,1997)的研究表明,由于陆架水与深层水在400-600m处混合后产生增密现象,增密后的混合水因其密度大于下层水的密度而下沉,从而产生了上述的向海底运动的顺坡流速分量。 为了尽量消除初始条件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我们使模式进行2年的运算,在第2年的2、5、8、11月的14日输出结果,分别代表南半球夏、秋、冬、春四季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8.
李超伦  孙松  张光涛  吉鹏 《极地研究》2000,12(2):97-104
于 1 998年 1 2月至 1 999年 1月南极夏季 ,对南大洋普里兹湾临近海域主要被囊类纽鳃樽的数量密度分布进行了现场调查 ,同时于 - 3站对纽鳃樽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利用肠道色索法和颗粒递减法进行了现场研究。调查结果表明 ,纽鳃樽主要分布于调查海区的浮冰区北部边缘及其以北的开阔水域。在密集区其数量密度高达 2 795ind..1 0 0 0 m- 3,浮冰区几乎没有发现。 - 3站现场摄食实验结果显示 ,纽鳃樽个体肠道色素含量变化范围为 0 .1 4~ 1 .2 7μg.ind.- 1,平均为0 .98μg.ind.- 1。肠道色素法测得的纽鳃樽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为 7.9μg.ind.- 1d- 1,滤水率为2 81 ind.- 1d- 1。颗粒递减法测得纽鳃樽滤水率为 1 5.3± 4.61 ind.- 1d- 1,比肠道色素法所得结果偏低。虽然由此推算纽鳃樽群体的日摄食量只占浮游植物现存量的 0 .8% ,但是对于初级生产力却有一定的摄食压力 ( 72 .2 % )。  相似文献   
179.
李超伦  孙松  张光涛  吉鹏 《极地研究》2000,12(3):183-190
于 1 998年 1 2月至 1 999年 1月南极夏季 ,对南大洋普里兹湾临近海域两种主要浮游桡足类Calanoides acutus和 Metridia gerlachei的耗氧率和排氨率进行了现场调查 ,同时对其代谢产物对海洋初级生产的贡献进行了探讨。调查结果表明 ,C. acutus的体碳、氮含量占干重百分比分别为 48.4%~ 48.6%和 6.1 %~ 6.5% ;M.gerlachei分别为 47.1 %~ 50 .1 %和 5.9%~ 7.4%。C.acutus在不同海区耗氧率有一定的差异 (0 .2 2 6~ 0 .558μl O2 mg- 1h- 1)。排氨率变化范围为 0 .0 1 4~ 1 .0 58μg N mg- 1h- 1,最高值位于浮冰区 - 9站 ,在陆冰缘区 (FI站 )最小。不同海域其排氨率的高低与现场水温无相关性。不同站位上 C.acutus的 O:N比相差 5~ 6倍。M.gerlachei耗氧率为 0 .488~ 0 .644μl O2 mg- 1h- 1,排氨率为 0 .0 1 5~ 0 .0 34μg N mg- 1h- 1。根据代谢实验结果和桡足类自身碳氮含量推算 ,其维持正常代谢的碳、氮日损失率分别为 0 .59%~ 1 .99%和 0 .44%~ 3.2 7%。桡足类群体每天的碳需求量占初级生产力的 0 .6%~ 2 9.2 % ,氨氮日输出量占初级生产所需氮盐的 0 .2 %~ 38.0 %。  相似文献   
180.
Concentrations ofbiogenic barium were investigated in surface sediments of Prydz Bay, Antarctica, during the 21st and 27th CHINARE cruises.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observed distribution are explored. Biogenic barium concentrations obtained from a sequential extraction procedure are compared with total concentrations obtained from the normative calculation based on a total digestion, and differences in the results are examined. Concentrations of biogenic barium, calculated by the normative calculation,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e concentrations obtained through sequential extraction; this discrepancy is the result of the occurrence of barium associated with Mn/Fe oxides, which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otal barium in these sediments. Concentrations of biogenic barium obtained from the sequential extraction range from 104 to 445 ktg.g1, and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 was 227 p.g.g-~.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s of biogenic barium occur in the central area of the bay, where the seawater is more stable, while lower values occur in the bank and the ice shelf. Biogenic barium is significantly linearly correlated with biogenic barium and organic carbon, and similar in distribution of Chl a, which may indicate that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phytoplankton in the surface water column is the main environmental factor regulating barium concentration and distribu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