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9篇
  免费   213篇
  国内免费   422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119篇
地质学   1043篇
海洋学   74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103篇
自然地理   16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4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1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4年   2篇
  1943年   2篇
  1941年   1篇
  1940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国际地质与环境材料分析大会每3年举办一届,迄今召开了6届。前6届的承办单位是:加拿大地质调查局(GSC,1990年)、英国地质调查局(BGS,1994年)、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1997年)、法国国家科学中心(CNRS,2000年)、芬兰地质调查局(GSF,2003年)、中国地质调查局(CGS,2006年)。1“Geoanalysis 2009”大会概况“Geoanalysis 2009”(第七届“国际地质与环境材料分析大会”)于2009年9月7-11日在南非召开。会议由国际地质分析者协会(IAG)主办,南非光谱协会和南非矿物协会承办。包括IAG主席和成员、南非光谱协会主席、南非矿物协会主  相似文献   
972.
晓生 《地质学刊》2009,33(3):292-292
光学材料、非晶态物理学家。1933年12月出生,浙江杭州人。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当年即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1959年获苏联科学院硅酸盐化学所副博士学位。1960年-1964年担任光学材料研究部主任、副研究员。1964年~1977年后调至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任激光材料研究室主任。  相似文献   
973.
分析了目前在防雷工程中应用的接地降阻材料的降阻机理、降阻效果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对防雷接地工程中如何因地制宜选择降阻材料提出了具体的意见;探讨了如何发挥降阻材料的降阻效果,减少其对接地装置的腐蚀,延长接地装置的使用寿命;提出了接地降阻材料施工工艺的优化方案,以及在使用降阻材料时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974.
缓冲/回填材料——砂-膨润土混合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为民  王琼  陈永贵  陈宝 《铀矿地质》2010,26(2):95-100
砂-膨润土混合物已被很多核能国家选为核废物地质处置库中理想的缓冲/回填材料。膨润土中加入砂可提高热传导系数和强度,维持适当的膨胀力,使其工程上易于处理并节省成本;但同时会导致其阻水能力和自愈性减弱。研究表明,影响砂-膨润土混合物以上各性质的主要因素为:砂/膨润土配合比、初始含水量、干密度等,它们综合决定着砂/膨润土最优配合比的选取。石英砂对混合物的渗透性、热传导性、强度等的影响,最优配合比选取,以及非饱和状态下吸力变化对混合物渗透性的影响等,应该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砂-膨润土混合物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975.
The intraplate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ook place on the basis of breakup and assembly of the Precambrian supercontinent, and southward ocean-continent transition of the Proto-, Paleo-, Meso-and Neo-Tethys during the Caledonian, Indosinian, Yanshanian and Early Himalayan movements. The intraplat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underwent the early stage of intraplate orogeny characterized by migrational tectonic uplift, horizontal movement and geological processes during 180-7 Ma, and the late stage of isostatic mountain building characterized by pulsative rapid uplift, vertical movement and geographical processes since 3.6 Ma. The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intraplate orogeny with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shows a regular transition from the northern part through the central part to the southern part during 180-120 Ma, 65-35 Ma, and 25-7 Ma respectively, with extensive intraplate faulting, folding, block movement, magmatism and metallogenesis. Simultaneous intraplate orogeny and basin formation resulted from crustal rheological stratification and basin-orogen coupling that was induced by lateral viscous flow in the lower crust. This continental dynamic process was controlled by lateral flow of hot and soft materials within the lower crust because of slab dehydration and melted mantle upwelling above the subducted plates during the southward Tethyan ocean-continent transition processes or asthenosphere diapirism. Intraplate orogeny and basin formation were irrelevant to plate collisi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s a whole was actually formed by the isostatic mountain building processes since 3.6 Ma that were characterized by crust-scale vertical movement, and integral rapid uplift of the plateau, accompanied by isostatic subsidence of peripheral basins and depressions, and great changes in topography and environment. A series of pulsative mountain building events, associated with gravity equilibrium and isostatic adjustment of crustal materials, at 3.6 Ma, 2.5 Ma, 1.8-1.2 Ma, 0.9-0.8 Ma and 0.15-0.12 Ma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a composite orogenic belt by unifying the originally relatively independent Himalayas, Gangdisê, Tanghla, Longmenshan, Kunlun, Altyn Tagh, and Qilian mountain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complete Qinghai-Tibet Plateau with a unified mountain root after Miocene uplift of the plateau as a whole.  相似文献   
976.
玻璃是最常见且广泛使用的宝石仿制品,它几乎能仿制任何颜色、透明一不透明的宝石材料。通常,仅用玻璃仿制祖母绿、红宝石、蓝宝石、钻石、碧玺和海蓝宝石等少数宝石材料。虽然玻璃的用途广泛,但与少数合成宝石相比,其鉴别不具有挑战性。大部分玻璃可通过其典型的内含物特征加以鉴别,如各种形状的气泡、漩涡纹、脱玻璃化现象或微晶。  相似文献   
977.
新型高分子固化材料耐老化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因一般高分子材料容易老化 ,尤其是在沙漠环境下 ,强烈的热光辐射、氧化更加速其老化过程。SH为新型高分子固化材料。本文通过SH固化沙体的室内老化试验 ,初步研究了SH的耐老化特征。结果表明 ,在间断或连续紫外线辐照下 ,SH耐老化性能优于同类其他固沙剂 ,可用于沙漠地区固沙  相似文献   
978.
镜面材料     
结合实际加工过的镜面,回顾了用于反射镜面材料的发展历程、性质和加工方法,叙述了材料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发展指出了方向.最后对常用的反射镜面材料性能进行归纳,对被广泛看好的新材料一碳化硅的应用及加工做了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979.
本文从水泥材料碳汇发生原理、碳化影响因素、混凝土水泥碳汇、砂浆水泥碳汇与水泥窑灰碳汇等方面,综述水泥材料整个生命周期碳汇的相关研究。众多研究表明,水泥材料的碳化过程受水泥的材料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混凝土在在建筑使用阶段的碳汇量核算方法主要通过碳化深度定量表达,而在拆毁和回收利用阶段的碳汇核算方法缺乏;砂浆水泥和水泥窑灰的碳化速度要高于混凝土,但其碳汇核算方法仍未建立。今后的研究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加强水泥材料碳汇影响因素及相应碳化参数的研究,从生命周期角度系统建立完整的水泥材料碳汇核算方法体系;精确核算中国乃至全球水泥材料年碳吸收量、碳汇累积量,并分析水泥材料碳汇在碳失汇中的贡献比例;从生态学和气候变化视角阐述水泥材料碳汇对城市碳循环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0.
动力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破裂特征的CT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后,强震作用下的大坝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研究广受关注.本文利用CT技术对动力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细观破裂过程进行实时扫描观测,获得了混凝土试件在动力荷载作用下裂纹的开裂、扩展、贯通的全过程CT图像,并给出了动力压缩、动力拉伸CT试验的初步成果.结果表明:动力压缩荷载条件下混凝土破坏时裂纹起裂点多,裂纹演化速度快,能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