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3篇
  1948年   1篇
  1942年   1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媒体     
中国煤炭金三角陕西榆林、内蒙古鄂尔多斯、山西朔州,这里是中国的"煤炭金三角"。2013年,这一区域的煤炭产量占据全国总产量的近1/3,成为我国"工业粮食"的"主产区"。煤炭行业的"黄金十年",也是"煤炭金三角"的"黄金十年"。这里,因煤而兴。这里曾创造出神话般的GDP增速,这里曾喊出"人均GDP超过香港”的豪言壮语:这里的一座城市,一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曾高达1500亿元:这里的一个县城,曾经在全国率先推行全民免费医疗;这里曾经“家家房地产,户户典当行”:这里曾诞生了1万多名亿万富豪,这里的车展单日销售金颤曾高达近亿元。  相似文献   
22.
张茂省  卢娜 《地质论评》2013,59(5):909-918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当今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国家级榆林能源化工基地为研究区,以MODIS遥感数据为依据,以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为参数,研究了植被生态的时空分布规律,分析了植被生态与降水、地貌、地下水、包气带岩性等自然条件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活动对植被生态正负两方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自然条件控制着植被生态的格局,植被生态具有明显的水平分带性,由东南向西北,随着降水量的减少、蒸发量和干燥度的增加,植被状况由好变差;2000年以来区内植被状况总体呈现好转的趋势,其中71.22%的区域好转,28.43%的区域基本维持不变,0.35%的区域退化.植被生态对气候变化尤其是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具有敏感的响应,煤炭和地下水资源开采等人类活动对植被生态总体上造成负面影响,退耕还林(草)、限耕禁牧政策的实施是研究区植被生态总体呈现好转趋势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3.
利用2011年秋冬季榆林大气成分站黑碳浓度、颗粒物质量浓度、大气能见度、地面气象资料,计算边界层高度、气溶胶吸收系数、大气消光系数,导出单次散射反照率,并对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表明:(1) 榆林秋冬季平均黑碳浓度为2.6 μg·m-3。(2)黑碳占颗粒物质量浓度PM1.0比值为10.6%,黑碳与颗粒物质量浓度PM1.0、PM2.5、PM10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91、0.72。(3)黑碳浓度受边界层高度影响,沙漠风场对黑碳的堆积输送起主导作用。(4) 榆林地区气溶胶吸收系数与大气消光系数比值为16.8%。(5)单次散射反照率平均值为0.72。  相似文献   
24.
刘涛 《地下水》2009,31(6):48-49,55
随着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步伐的加快,区内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受区内水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限制,未来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愈加突出。分析了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从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资源配置与保护的角度出发,建议通过切实加强地下水防治保护措施、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维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等实现地下水资源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25.
陕北干旱区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黄土高原属于生态脆弱区,是国家生态修复重点项目区。本文以陕北榆林市200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数据源,用网格法构建基于景观格局的综合生态风险指数模型,定量分析了榆林市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布,并采用地理探测器、R和Origin软件等工具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与生态风险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2000—2020年该地区生态风险整体趋于下降,低生态风险区面积增加、高生态风险区面积逐渐较少且向西北方向偏移;中风险区域面积逐年增加,该区域仍存在较强潜在生态风险;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林地、草地面积变化,以及自然胁迫是驱动景观生态风险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6.
刘林  崔鹏 《地下水》2011,33(2):193-195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榆林进行辐射影响力评价,得出榆林在周边城市中的位置,进而划定了榆林城市辐射影响力的范围,最终提出榆林应在国家能源基地中心的基础上建设陕甘宁蒙晋五省接壤地带的服务性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27.
<正>黄土洼天然淤地坝(37°19'N,109°59'E附近)位于陕北榆林市子洲县南部裴家湾镇黄土洼村,为无定河一级支流淮宁河中段的庞家沟流域上游,属于黄土梁峁丘陵沟壑区。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黄土洼九牛山山体发生滑塌事件(称古滑塌),将黄土洼沟谷主沟道掩埋,形成"闷葫芦"型(水和沙都不出坝)的天然淤地坝体系,当地称"湫滩"。坝内淤地海拔1 058~1 061 m,周围梁峁丘陵最高海拔可达1 274 m。现今大坝以上流域面积2.4 km2,淤地面积0.478 km2,地平如砥,飞机鸟瞰拍片,九沟十八岔,状如人参;四周十座  相似文献   
28.
榆林石窟,又名万佛峡。位于甘肃省酒泉市安西县城南76公里处,榆林河峡谷两岸的砾岩层断崖上。因榆林河从峡谷中流过,两岸曾榆树成林而得名。榆林石窟的营建历史、建筑样式、彩塑和壁画的题材、内容与艺术手法同敦煌莫高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被称为莫高窟的“姊妹窟”。  相似文献   
2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诊断分析资料和榆林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6年7月30日陕北北部地区产生的系列阵风锋天气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次阵风锋是孤立的对流脉冲风暴产生的,有冷空气的再次补充过程,使第一次阵风锋得以维持较长时间;中层暖湿气流的补充使孤立的脉冲风暴产生下沉气流后,再次加强并维持较长时间;阵风锋后部冷空气堆中蓄积的能量是阵风锋维持较长时间的原因之一;下沉气流在地面形成的冷空气堆在移动过程中,最大速度并不位于阵风锋上,距阵风锋有一定的距离;速度图较反射率因子图能更好地反映出下沉气流在地面形成的冷空气堆。  相似文献   
30.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资料收集,研究康定二道桥至榆林宫地下热水出露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热水均沿断裂和水系分布,从二道桥至榆林宫出露约有42个泉点及泉群和12个地热井。(2)研究区天然温泉的温度范围为21℃~89℃,地热井为42℃~125℃;天然出露温泉的矿化度范围为445.9~2 297 mg/l,地热井为899~3 583 mg/l。(3)研究区天然温泉Y30温度最高(89℃),Y10的矿化度最高(2 297 mg/l),两者分别出露于大雪山-农戈山断裂西部的第四系砂砾岩和燕山期花岗岩中。地热井ZK12温度(125℃)和矿化度(3 583 mg/l)皆为最高,出露于二台子断裂南部的燕山期花岗岩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