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5篇
测绘学   85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83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8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41.
利用27景TerraSAR-X数据进行时序InSAR分析,获取武汉城区2013~2015年地面沉降监测结果,并结合地质、水文及实地踏勘资料进行沉降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城区地面沉降主要分布在汉口后湖、青山区工业路及光谷广场附近区域,最大沉降速率达78.1 mm/a;软土地基上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和荷载增加是造成沉降的主要原因。另外发现,长江沿岸地表形变与长江水位变化密切相关,初步推测与长江水位对两岸承压水的动态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42.
武汉城市圈内部空间联系及其轴-辐网络结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轴-辐伺服网络是一种高效的网络类型,有利于降低要素流动成本,提高效率,并发挥规模效应。选取武汉城市圈内37个城镇作为网络节点,利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计算其1995—2015年空间联系并进行分析,之后根据联系强度分布构建空间联系网络,并运用Python第三方开源软件包Networkx对其轴-辐网络结构及演化进行评价,得到如下结论:① 城市间联系强度逐渐增强,由单极放射状向网状一体化渐次演化,总体联系呈现以武汉主城区为中心的核心—边缘格局。空间联系网络与联系强度同步发育,结构更加致密,同时关键节点的枢纽地位愈发凸显。② 关键轴心城镇与联系通道围绕武汉主城区逐步发育,最终形成覆盖武汉主城区东、北、南三向的多重连接环,构成辐点城镇与轴心城镇进行联系的主要路径。③ 整体网络形成以武汉主城区为一级轴心,部分地级城市主城区为二级轴心,其他城镇为辐点的轴—辐网络结构,形态则呈现点对式网络—初级轴-辐网络—层级轴-辐网络的演化过程,且仍处于继续发育中。  相似文献   
143.
郑利  徐小清 《湖泊科学》2003,15(3):245-251
提要沉积物中酸挥发性硫化物(AVS)是硫化物的生成、氧化和扩散等综合作用的反映,有机物的供给、硫酸盐的还原等因素都能影响其分布特征。本文对武汉东湖三个污染程度不同站点的AVS深度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VS含量在一定深度沉积物中具有最大值,东湖沉积物中AVS的深度分布具有两种不同的模式,Ⅰ站和Ⅱ站AVS浓度峰在5cm左右的表层沉积物中,且AVS还原层深度较狭窄,而Ⅲ站AVS浓度峰处于10-20cm深度范围,沉积物中有机质负荷的差异是导致这种分布特征的重要原因。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对AVS的深度分布具有重要影响,高有机质负荷导致AVS浓度峰向表层迁移,且AVS还原层分布于较狭窄的深度范围,对方涛等对流-扩散模型的应用表明,该模型在高有机质负荷沉积物中(Ⅰ、Ⅱ站)AVS深度分布的应用较为理想,然而低有机质负荷沉积物中(Ⅲ站)不能准确反映AVS的深度分布特征,说明其应用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4.
张家界山清水秀,但城市建设却不尽人意,与美丽的自然风景形成强烈的反差。日前市领导率领政府代表团对武汉、合肥、黄山、岳阳、湘潭等市进行了为期七天的考察,作为一名国土资源的管理者,我感觉张家界市与这些城市相比差距非常大,如何把张家界的城市建设得与景区一样驰名中外,还任重而道远。为此结合张家界市实际,就如何加强土地管理特别是城区土地管理谈一点看法。一、武汉、合肥、岳阳等市城市土地管理的经验所到城市的土地管理各有特色,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我认为可以借鉴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条:(一)城市土地管理责任明确,措施到位。职责…  相似文献   
145.
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近日表示,鉴于目前综合改革试点已在东中西、南北分别布局,未来两三年内,国家不再批准新的试验区。据权威人士透露,从2005年到目前为止,共有16个省区市提出申报18个试验区。就在2007年12月7日,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相似文献   
146.
147.
148.
<正>6月16-18日,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的第三届地球生物学国际会议在武汉光谷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教育部和外国专家局111项目、王宽诚教育基金会等资助。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同协办。英国皇家学会会员John Raven教授、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Malcolm Walter教授、国际古生物学会主席  相似文献   
149.
武汉阳逻王母山断层及地震楔构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立德  邵长生  王岑 《地质学报》2014,88(8):1453-1460
本文研究了武汉阳逻王母山一带新发现的NWW走向的张性断层和该区集中分布的古地震楔构造。通过对王母山一带第四系剖面的详细测量,识别出阳逻砾石层(Q1y)底部的"标志性砾石层"具有结构成熟度低、风化程度高、短距离内厚度稳定和具有弱网纹化的鲜明特征,其夹持于下伏第三系东湖群(E)红色砂岩和上覆阳逻砾石层(Q1y)之间,层位稳定。经槽探揭露和剖面测量,以"标志层"对比为依据,对王母山断层的特征和性质进行了研究,指出王母山断层是由主干正断层(f1)及其上盘派生两个次级正断层(f2、f3)构成的的张性正断层,主干正断层(f1)走向308°,倾向NE,倾角40°~52°,断距6~8m,同步断错第三系东湖群(E)红色砂岩、下更新统阳逻砾石层(Q1y)和中更新统王家店组泥砾层(Q2w)。阳逻王母山一带集中分布的古地震楔构造平面可追踪长度3~20m不等,普遍错断阳逻砾石层(Q1y),向下收敛并尖灭于阳逻砾石层底部,仅发现2处古地震楔尖灭于东湖群(E)红色砂岩顶部并呈风化成白色粘土的节理裂隙。地质分析认为,王母山断层及其近区集中分布的古地震楔构造是在同一构造应力场中发育的,通过对古地震楔和王母山主干断层f1的应力分析发现,该区主压应力方向为NW335°左右,而主张应力方向为NE65°左右,在此背景下形成的古地震楔的走向主要为NW328°和170°~190°方向,而主干断裂走向则为300°左右。研究认为王母山断层错断下更新统阳逻砾石层及其上覆的中更新统王家店组(Q2w)泥砾层,时限为中更新世以新,为第四纪活动断层。武汉地区周边为一系列大断裂所环绕,尤其是NW向的襄(樊)-广(济)断裂从阳逻一带穿过,襄广断裂一线历史上曾遭遇过数十次地震的袭击,为湖北省历史中强震活动区之一。而阳逻龙口王母山断层及区内广泛分布的古地震楔构造则可能是同期古地震的反映。阳逻王母山断层及古地震楔研究为武汉地区地震地质构造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0.
长期的重力变化和地壳形变观测是研究地下物质运动的重要手段。基于武汉九峰地震台2013—2020年的绝对重力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观测数据,计算了长期的重力与地壳垂直形变的变化趋势,并以1年、2年和3年的时间间隔分段,进行线性趋势拟合,分别获得不同时间段的绝对重力年变化率、地壳垂直形变速率以及对应的比值。研究结果表明,武汉九峰地震台长期的重力年变化率为0.479 9 μGal/a,地壳垂直形变速率为-1.2 mm/a, 两者的比值为-0.399 9 μGal/mm,与理论值存在一定的偏差,可能与该区域的地下水活动有关。将不同时间段的重力变化与地壳垂直形变的数据展布在一张图中,发现数据点离散分布在不同区域,由此可初步判断地下物质运动过程,为区域动力学机制解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