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0篇
大气科学   37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2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赵虹  冯呈呈  刘寅 《气象科学》2015,35(5):638-645
针对地面观测站资料,从资料同化的角度出发,通过引入递归的概念,提出了递归经验正交质量控制(Rec-EOF QC)方法,并将该方案应用于不同时段的地面观测资料和不同种类的背景场资料中。结果表明:Rec-EOF QC方法一般在递归4次之后,质量控制过程达到稳定状态。通过递归方法,该质量控制方案能够通过资料本身调整质量控制的临界值,对资料具有普适性。而且与传统EOF QC方法相比,Rec-EOF QC方案能识别出更多的离群值,并且可以使观测偏差也更接近于高斯分布。另外还研究了背景场差异对质量控制的影响,分别利用FNL、ERA-Interim和JRA-25三组资料作为背景场进行地面质量质量控制试验,结果表明JRA-25剔除的资料最多,ERA-Interim次之,FNL最小。无论选用何种资料作为背景场,冬季的资料剔除率始终大于夏季的。  相似文献   
32.
绿洲附近荒漠大气逆湿的外场观测和数值模拟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1  
张强  赵鸣 《气象学报》1999,57(6):729-740
用HEIFE实验观测资料,给出了临近绿洲的荒漠大气比湿廓线的一些特性。并且用发展的二维中尺度土壤一植被一大气连续体数值模式模拟了绿洲及其临近荒漠大气的湿度廓线结构,再现了荒漠大气的逆湿,得到了荒漠大气比湿廓线几种典型形式及其表现规律,初步解释了荒漠大气逆湿形成的物理过程和机制。  相似文献   
33.
《中国地名》2011,(4):65-66
世界上最长的地名 泰国的一座城市,写作“Krung thep maha nakorn amorn ratana kosinmahintar ayutthay amaha dilok phop noppa ratra- jathani burirom udom rajaniwesmahasat ham amorn phimarn avatarn sathit sakkattiya visanukamprasit", 这个泰文名称由163个字母组成,意思是“天仙之都,供奉玉佛的皇都,攻不克的京城,幸福的京都,田比湿奴建的,因陀罗赐的都城。”这样长的名字念起来实在太不方便,国人便简称为“共台甫”,意思是“天使之城”,当地华侨根据音译称它为“曼谷”。  相似文献   
34.
利用2011—2012年3—5月江西省53个地基GPS观测站数据反演了大气可降水量,探讨了GPS/PWV的精度,分析了江西省春季大气可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在人工增雨作业中的演变等。结果表明:江西省整个春季的水汽主要呈南多北少、西高东低分布,各站的GPS/PWV时间分布变化总体趋势较一致,日变化特征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实际的人工增雨作业中,火箭催化作业前,GPS/PWV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作业后GPS/PWV快速减小,降水随之出现。  相似文献   
35.
1958~2005年中国高空大气比湿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经过质量控制和均一化的92站探空露点温度序列,研究了中国高空大气比湿气候学特征和1958~2005年比湿时间、空间演变以及不同时段线性变化趋势地区和季节差异。中国比湿气候场特征显示,垂直方向上90%以上的水汽集中在对流层中低层,空间呈南高北低的纬向分布。通过累积距平、滑动平均和突变点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中国平均高空比湿的年代际变化,得到1958~2005年中国对流层中低层大气比湿经历“湿”、“干”、“湿”阶段性变化。不同时段线性变化趋势分析表明,1958~2005年对流层低层比湿呈上升趋势,对流层中层、高层和平流层下层为下降趋势;1979~2005年对流层低层上升趋势和对流层高层下降趋势均较整个时段明显增强。近50年来中国高空各层温度与比湿变化基本同步,统计达到显著相关,说明温度是影响比湿变化的重要因子。趋势的空间分布显示对流层下层全国大部比湿为上升趋势,且1979以来上升趋势更加明显,对流层中层趋势呈北升南降分布,对流层高层多为下降趋势。中国五个分区中西北地区对流层低层比湿上升趋势最明显,长江和华南地区升幅较小。1958~2005年对流层下层各季节比湿变化趋势差异较明显,上升趋势发生在夏、冬两季,1979~2005年四季比湿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夏季上升趋势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36.
2005年8月5~7日和田地区出现了一次大降水过程,本文着重分析了此次天气过程高空、地面环流形势、欧洲数值预报以及物理量场、比湿、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散度变化情况等.  相似文献   
37.
中尺度数值预报中不同初值方案的检验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立祥  陈力强  周小珊  杨森 《气象》2001,27(7):8-12
采用WMO推荐的标准化检验方法对两套初值方案进行检验,一套为使用T106L19全球中期模式预报场作为初猜场的cressman逐步订正客观分析方案(T106);一套为直接插值客观分析方案(OBS)。通过对比分析发现:(1)反映大尺度环流场的要素,例如,300hPa风场、500hPa高度,T106初值方案略好于OBS。(2)空间尺度较小的要素,例如,850hPa温度、湿度等,OBS略优于T106;在比湿预报场中,低层预报优于高层,但850hPa比湿预报出现正的系统误差,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正系统误差加大。(3)在风场的预报中,低层预报总体不如高层好,U风分量的预报有负的系统性误差,V风分量有正的系统性误差。同时对责任中初值预防的降水进行TS评分,评分结果表明,T106的总体评分高于OBS,但T106初值方案的空报率高于OBS,而OBS初值方案的漏报率高于T106。  相似文献   
38.
利用黑河流域4个探空站不同等压面的大气温度及露点差序列,分析1981-2010年区域对流层大气比湿垂直廓线的气候特征、年均比湿和季节平均比湿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以及季节对年均比湿年代际变化趋势的贡献.研究表明,水汽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低层,比湿极大值均出现在夏季,其平均比湿仅为全国平均比湿的0.4~0.77,200hPa等压面比湿与全国平均比湿接近,季节变化微弱.除夏季700hPa等压面比湿上升外,年均比湿与季节比湿呈下降趋势,且沿廓线向上年均比湿与季节平均比湿的相对下降速率逐渐增大.典型等压面700hPa、500hPa和200hPa年均比湿和季节平均比湿先增大后减小,以1980年代中期和2002年为界经历了"干-湿-干"过程,30年来比湿极大值出现在2002年,其变化幅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弱.冬季平均比湿距平变化最为平稳,夏季比湿波动最大.区域1990年代比湿整体增加,但2000年代则相反,且比湿减小幅度是1980年代比湿增幅的10倍,1990年代的5倍.1980年代年均比湿增大主要通过秋季来贡献;1990年代的年均比湿增大通过夏秋季贡献;2000年代比湿大幅下降仍以夏季贡献最大,秋季贡献统计上最明显.  相似文献   
39.
藏北高原夏季典型天气大气边界层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加密探空资料,分析了藏北高原那曲和安多地区夏季典型晴天与阴天边界层风速、位温与比湿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发现:在夏季8月,上述地区东西分量风速(切变)晴天均比阴天小,安多地区盛行偏西风,那曲地区盛行偏东风;南北分量风速(切变)晴天比阴天大.边界层晴天和阴天白天(晚上)的对流(稳定)边界层特征明显,阴天稳定边界层的厚度和对流边界层的高度较晴天时的都低;比湿夜间比白天大,阴天比晴天大.在安多地区和那曲地区都出现了逆湿现象,强逆湿主要出现在午夜或正午.  相似文献   
40.
利用中国东部地区315个台站1963~2012年月平均地面观测资料,揭示了东部地区冬季和夏季地面比湿(SH)和相对湿度(RH)多年平均值及其变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和比较了地理因素(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对其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冬季,SH(0.4~7 g kg-1)以秦岭-淮河线为界,呈现出"北低南高"的分布特征;RH(41%~82%)则呈现出"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特征;一般冬季地面湿度相对较低的地区其变化幅度相对较大。2)在夏季,SH(7~20 g kg-1)整体上明显大于冬季,RH(44%~89%)则与冬季差异不大,均呈现由东南部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分布特征;同样夏季地面湿度较低的地区通常其变化幅度也相对较大。3)东部地区冬季地面湿度空间分布受地理因素影响,其中纬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经度次之,海拔高度对其整体分布影响不明显,且地理因素对冬季SH的回归效果明显好于对冬季RH的回归效果。4)东部地区夏季地面湿度空间分布受地理因素影响较冬季显著,纬度同样是影响夏季地面湿度最主要的因素,但海拔高度对夏季SH、经度对夏季RH的影响程度较冬季增大,且地理因素对夏季SH的回归效果同样好于对RH的回归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