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7篇
  免费   458篇
  国内免费   381篇
测绘学   103篇
大气科学   901篇
地球物理   611篇
地质学   605篇
海洋学   65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16篇
自然地理   6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3篇
  1936年   1篇
  193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本文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D-InSAR)技术处理哨兵卫星升降轨影像,获取了2022年青海门源MS6.9地震的同震变形场,变形结果显示此次地震导致冷龙岭断裂西段两侧约30 km×20 km范围明显变形,卫星视线向最大同震位移达50 cm.基于有限断层模型,本文构造断层滑动分布模型,反演同震变形场数据.模型显示,冷龙岭断裂的破裂以左旋走滑为主,破裂长度约23 km,主要分布在10 km以上深度,整体形态表现为不规则椭圆盘,其中约3.9 m的最大破裂位于5~6 km深度的椭圆中心.基于反演模型估算的地震平均应力降约5.9 MPa,地震标量矩为1.0×1019 N·m,对应矩震级为MW6.6.本文计算了1927年古浪地震、1986年及2016年门源地震对本次地震破裂面的同震静态库仑应力扰动,结果表明冷龙岭断裂西段受到历次地震的库仑应力加载作用,库仑应力增加累积达0.12 MPa,对本次发震断层的破裂有促进作用,其中...  相似文献   
992.
层间滑动带在泗顶矿区非常发育.文章介绍了泗顶矿层间滑动带及其上下盘的岩石, 矿物,构造特征和矿体的产出状态,并初步探讨了该区层间滑动带的形成机制及其控矿作用.  相似文献   
993.
吴越 《地下水》2022,(1):203-205
边坡稳定性一直以来工程地质中重要的研究领域,在工程当中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能够较少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本文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并引入扩展有限元法来描述裂隙破坏本构,研究了探究天然裂隙的深度、倾角以及位置对岩质边坡塑性区的贯通以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裂隙的存在会影响滑面最终的贯通范围,同时会影响边坡的安全系数。其中边坡顶部裂隙的位置对边坡安全系数的影响最大,裂隙深度和倾角同样对边坡安全系数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相比坡顶裂隙较小。  相似文献   
994.
颗粒材料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呈现循环硬化行为,然而关于循环硬化行为的宏-微观相对应的机理解释的研究却不多见。本文通过3D-DEM实施了循环三轴数值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级配下颗粒材料在循环荷载下的循环硬化行为,并分析了(轴向)平均模量和由滑动接触造成的能量耗散的演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循环荷载的进行,平均模量逐渐增加并趋于渐进值。每个循环内的能量耗散随着循环数的增加不会一直衰减,存在一个阈值。不同颗粒级配下平均模量的增加指数和能量耗散衰减指数的大小相近(约为0.6),表明在描述循环荷载硬化行为时,无论是使用变形模量还是归一化能量耗散在结果上是一致的,即微观尺度上滑动接触引起的能量耗散映射出宏观尺度上平均模量的变化。颗粒平均粒径越大的颗粒体系,其平均模量越大,而且越早完成能量耗散过程,但不同的颗粒级配下对应的能量耗散阈值差异较小,基本上维持在一个常数(约为0.15)。  相似文献   
995.
2004年11月26日发生在苏门答腊—安达曼群岛俯冲带的9·2~9·3震级的强地震是有史以来报道过的最大的地震之一。地震引发了海啸,给印度洋周边国家造成空前的灾难。断层断裂区约为(1 200~1 300)×150 km2,滑动达10~20 m。苏门答腊俯冲带体系经常遭受8~9震级的地震,1797、1833、1  相似文献   
996.
为了研究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新提出的“情景模式比较计划”(ScenarioMIP)下中国近海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本文选取了其中6个海气耦合模型,对其模拟的风速、气温、降水进行评估与预测。评估结果表明选取的模式对中国近海模拟效果整体都不错,但在菲律宾群岛附近模拟结果相对欠佳。模型平均预估结果表明未来21世纪中叶4个情景下渤黄海风速夏季增加、冬季减弱;至21世纪末,研究海域夏季15°N以北(南)风速主要呈增加(减小)的趋势,冬季25°N以北(南)风速主要呈减小(增加)的趋势。4个未来情景下的中国近海气温都将持续升高,高纬区域增幅大于低纬。可持续发展情景(SSP1-2.6)能有效减缓升温,其他放任温室气体大量排放的情景(如SSP5-8.5),则会加剧升温。未来中国近海降水变化总体上呈增加趋势,渤黄海与东海降水增幅在SSP5-8.5情景下最大,世纪末分别增加约15.87%与5.61%;南海降水增幅在SSP2-4.5情景下最大,世纪末增加约4.84%。  相似文献   
997.
本文基于新一代天气雷达、地面自动站、探空资料和卫星资料,综合利用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和气象要素等资料分析了晴空回波的特征。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地域(华北、华中、华东和华南)晴空回波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特征,具体表现为每年的春秋两季天气雷达可探测到明显的晴空回波,而且晴空回波主要出现在傍晚到第2天清晨之间。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雷达探测的晴空回波和折射指数的涨落关系密切,此外逆温层和高湿区的存在也与雷达是否能够探测到晴空回波存在较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8.
通过对2001~2005年长春市紫外线观测资料的分析,得出紫外线强度与总云量、日平均气温有很好的关系,利用2001~2005年紫外线强度的观测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利用回归分析建立了紫外线强度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999.
基于川滇地区2013~2018年GNSS速度场结果,解算区域地表应变率场,分析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现今地表应变特征,反演其断层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分布,并重点分析芦山地震后该区域的深部应变积累程度。结合已有历史地震破裂及断层库仑应力结果,综合分析芦山地震后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不同段的强震危险性。结果表明,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现今呈现出明显的左旋应变积累特征,三岔口地区剪切应变积累速率最大,最大量值为3.5×10-8/a;同时,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还表现出NS-NE向的拉张和近EW-NW向的挤压变形,康定-石棉段EW向挤压应变率最高,为-3×10-8/a;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EW向挤压应变率为-2×10-8/a ~ -3×10-8/a,而小江断裂带由北至南挤压变形逐渐减缓,东川以南转为拉张变形;断层闭锁反演结果与GNSS应变率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同样反映出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左旋剪切应变兼局部挤压或拉张的应变积累特征。综合分析认为,鲜水河断裂带道孚-八美段、康定以南的磨西至安宁河断裂带及小江断裂带的巧家-东川段、宜良-建水段具有较高的闭锁程度和左旋滑动亏损速率,是强震危险性较高的段落。  相似文献   
1000.
辽阳地区6~8月耗电量与气象条件关系及预报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2~2004年辽阳地区逐日耗电量和气象资料,分析了6~8月耗电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耗电量对气温的变化最敏感,与日照、降水、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元回归预报模型,对每月的逐日平均、最大、最小耗电量进行预报,对建设节能型社会、提高用电效率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