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7篇
  免费   432篇
  国内免费   645篇
测绘学   164篇
大气科学   1899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127篇
海洋学   93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83篇
自然地理   121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121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5年   1篇
  1936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根据2005年8~10月在纳木错收集的降水样和相关气象观测,分析该地区降水中δ18O变化特征及其与水汽来源关系,揭示不同水汽来源降水中δ18O与温度之间关系.观测期间水汽来源以西南季风和青藏高原本地气团输送为主.结果表明,纳木错流域夏、秋季节历次降水中δ18O变化主导因素是水汽来源不同.远距离输送夏季风海洋性气团形成的降水δ18O值较低,而局地大陆性气团降水δ18O较高.对同源的降水事件,气温和δ18O值有一定正相关性,因而可能是次一级的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2.
采用20世纪再分析版本2c数据集的云水量逐月再分析数据,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1960~2014年全球、海洋和陆地上空云水量的分布和变化特征及其与水汽通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全球云水量空间分布不均,海洋高于陆地且比例约为4﹕3,中低纬海洋、陆地上空云水量变化趋势分别为0.07 g m?2(10 a)?1和?0.04...  相似文献   
113.
利用浙江省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FY-4A卫星黑体亮度温度(TBB)资料,对2020年6月3日、6月30日两次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6月3日暴雨过程(简称“6·03”过程)发生在季风槽背景下,浙江省500 hPa处于槽前西南气流中,850 hPa为暖切变;而6月30日过程(简称“6.30”过程)发生在东北冷涡背景下,浙江省500 hPa处于冷暖气流交汇中,850 hPa为冷切变。两次过程降水落区相似,均集中在浙西地区,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但“6·30”过程暴雨区范围更广,暴雨中心雨量和过程雨量更大,小时雨强更强,强降水持续时间更长。(2)两次过程均为对流不稳定性降水,但强降水落区发生在急流的不同位置。“6·03”过程为暖切变型暖区暴雨,对流云团“列车效应”显著,降水落区位于急流前方水汽通量强辐合区内,而“6·30”过程梅雨锋为西风辐合型锋生,对流云团为后向传播路径,降水落区位于急流轴附近的水汽通量强辐合区内。700 hPa水汽通量辐合大值区及强度与未来6 h强降水落区、强度相对应,这在梅汛期暴雨预报中有一定参考性。(3)降水类型不同,对应锋生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14.
陈小婷  赵强  刘慧  彭力 《干旱气象》2022,(6):968-980
为深入认识西北半干旱区暴雨的水汽特征及来源,提高该地区暴雨预报能力,利用高空及地面观测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ECMWF)第5代全球大气再分析产品——ERA5(0.25°×0.25°)对2022年7月11日、8月9日陕北两次不同环流背景下、不同强度大范围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及收支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HYSPLIT (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模型,定量分析水汽来源及贡献率。结果显示:高空槽、低层切变线及低涡、低空急流是7月11日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700 hPa气旋式辐合、850 hPa低涡加强并缓慢移动造成区域性暴雨;短波槽、低层切变线是8月9日暴雨过程主要影响系统,切变线两侧次级环流抬升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外围暖湿气流,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形成大范围对流性暴雨天气。7月11日地面至300 hPa水汽输送更强,700 hPa西南急流和850 hPa东南急流形成两支明显的水汽输...  相似文献   
115.
牛宁  任素玲  覃丹宇 《气象》2024,50(6):661-674
基于静止气象卫星图像解译理论和位涡理论,应用FY-4A水汽图像、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GIIRS)产品和欧洲中心第五代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对2021年1月6—8日我国中东部地区寒潮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涡和地面冷高压是影响此次寒潮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冷空气5日08:00从贝加尔湖南部向东、向南加强发展,8日20:00 减弱;对比FY-4A/GIIRS与ERA5 850 hPa 24 h变温数据发现:两种数据反映的对流层低层冷空气东移南下特征和正负变温区域分布特征基本一致,FY-4A/GIIRS 850 hPa 24 h负变温中心和0℃等变温线的位置与ERA5数据接近,FY-4A/GIIRS 850 hPa 24 h变温中心值强度略大于ERA5。水汽图像暗区变暗附近的高层位涡的增加激发高层气旋性环流后侧下沉运动增强,干空气下沉造成了地面高压增强;500 hPa冷涡中心附近绝对涡度增加是引起冷空气增强的原因之一;冷空气急剧增强时段,中低层位涡的加大引起地面冷空气堆积,寒潮增强。FY-4A/GIIRS温度产品反映的冷空气移动特征与位涡理论对冷空气增强原因分析结果一致,说明应用FY-4A/GIIRS温度产品能够有效监测分析寒潮冷空气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116.
长江流域旱涝典型年大气水汽输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我国125个探空站一日两次自地面至100hpa共11个层次上的观测资料,对长江流域典型夏涝年(1980年)和夏旱年(1985年)我国大气中水汽总输送场、涡动输送场及散度场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当水汽总输送场从西北、西南和东南三支气流携带的水汽交汇于长江流域,且整个水汽输送场稳定持久,则在水汽辐合带附近导致大量降水,形成洪涝;反之,当三支气流微弱不稳定,不能形成水汽辐合带条件,则形成干旱。涡动输送亦反映出类似的特征。稳定且强盛的西南气流水汽输送是形成降水的主要条件和原因。  相似文献   
117.
118.
定西大气水汽资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同一气候区域内,以相距85km 的兰州高空资料代替定西资料,分析定西大气中的水汽资源,虽然在平均状态下比较差,但是在某些特定的环流条件下,当外地水汽输送到定西的时候,定西大气中的水汽资源会变得非常丰富,有利于自然降水和人工增雨作业。  相似文献   
119.
分析了1983年江淮流域入梅前、梅雨期以及出梅后垂直积分的水汽输送和水汽通量散度分布,计算了南海和中国东部地区的水汽收支。结果指出:江淮流域入梅前,华南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印度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气流;梅雨期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印度西南季风气流;出梅后华北雨季则主要受中低纬水汽输送气流汇合的影响。分析表明,江淮流域梅雨期是印度西南季风气流加强并东进北上,西太平洋高压东撤所造成的;而梅雨结束则是由于西南季风气流减弱西退和西太平洋高压西进北上所造成的;此外,还讨论了水汽输送、水汽通量辐合与云量及我国东部降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0.
1991 年6月江淮持续暴雨的云系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GMS静止卫星的红外数据处理,获得了1991年夏季江淮梅雨期暴雨大范围的平均云分布。对1991年6月6次江淮暴雨过程逐时和3小时的GMS红外云图动画和照片的分析,得到了该地区梅雨期暴雨的三种中低纬云系相互作用的云型演变模型图,并利用由卫星气象中心处理的NOAA卫星的TOVS水汽反演资料,结合低层的θse和急流分析,给出了1991年6月江淮暴雨的水汽输送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