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5篇
  免费   435篇
  国内免费   641篇
测绘学   164篇
大气科学   1897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127篇
海洋学   93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83篇
自然地理   120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118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5年   1篇
  1936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21.
本文通过对1996年1月青藏高原牧区大雪期间的水汽和热量收支的计算,分析了大雪期间对流活动的作用和贡献,并与其他地区夏季暴雨期间的能量平衡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二者都只有一个无辐散层和整层维持上升运动,不同的是降雪期间:1)视水汽汇气柱平均潜热加热率要小得多;2)视水汽汇和视热源的垂直分布差异较大;3)次网格尺度涡动垂直输送主要发生在对流层顶附近  相似文献   
122.
利用水汽图象分析中尺度云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新江  李献洲 《气象》1996,22(1):42-45
利用NOAA卫星提供的水汽图(6.7μm),配合GMS云图、多普勒雷达照片,分析了中尺度暴雨云团发生的位置、演变及其结构,最后给出了有关方法的预报框图。  相似文献   
123.
王德明 《四川气象》1996,16(3):21-22
利用常规天气图资料,对1995年8月出现的一次较强暴雨天气过程,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水汽,能量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中亚高脊的建立和发展是本洲暴雨发生的前期征兆;青藏高原上空良好的水汽条件及本州上的气柱为高能状态是暴雨发生极为有利的因子。  相似文献   
124.
我国可降水量同地面水汽压关系的经验表达式   总被引:35,自引:5,他引:35  
杨景梅  邱金桓 《大气科学》1996,20(5):620-626
本文根据1992~1993年全国20个台站地面及高空气象要素资料,拟合出各个站所在地区整层大气可降水量和有效水汽含量同地面水汽压之间的经验关系式。计算结果表明,可降水量和相应的地面水汽压之间,存在着良好的数值对应关系。仅利用地面水汽压计算出的整层大气可降水量和有效水汽含量,同实际情况符合得很好,平均相对误差普遍小于15%。因此,这些经验关系式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5.
本文利用1994年5月20时探空资料对西北地区东部严重干旱进行了水汽输送分析,结果表明:(1)850~700hPa水平水汽输送有一西北东南向的极小轴线,陕西位于低值舌内;(2)南、北边界经向输送比较,河套东部的净辐合量最大,河套附近净辐合量最小,(3)东西边界纬向输送均为自西向东输送,且东边界输出大于西边界输入,呈纬向水汽辐散。  相似文献   
126.
127.
本文使用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测站观测资料、欧洲中心FGGE-Ⅲb资料、GMS1地球同步卫星云图资料、河流水文资料以及其他一些有关的资料,详细分析了1979年7月青藏高原地区,尤其是高原西部地区的水汽状况、水汽输入的通道,讨论了夏季青藏高原地区高湿状况的维持机制. 通过研究,发现在1979年盛夏青藏高原西部也是一个高水汽区域,有利于大量的湿对流系统活动,但西部比东南部的水汽含量要略低些;潜热加热是夏季高原西部重要的热源之一;除了过去已知的在高原东南和仲巴、定日一带的两条水汽通道外,水汽还可从高原西侧边界进入高原西部.在讨论夏季高原地区高湿状况的维持机制时发现,相对于高原东部,只需要较少的水汽输入就足以维持高原西部大气的高湿状态;高原西部的降水、蒸发和向土壤中渗透是接近于平衡的,水分循环主要是局地的内循环.  相似文献   
128.
沈如金 《大气科学》1992,16(3):302-312
本文提出一种利用实测风场、高度场、温度场和地面三小时气压变化资料,考虑风场和质量场之间基本满足准地转平衡关系,大气具有准无辐散性,但又保留一部分与地面气压变化相应散度的地转偏差,将以实测的等压面风场插到σ坐标的风场进行订正的初值化方法,并用一个单时资料进行初步试验.文中还对风场初值化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9.
魏重 《大气科学》1995,19(1):21-30
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三波段(0.86,1.35,3.2 cm)地基微波辐射计联合反演雨天大气的水汽总量Q,云路径积分液水含量L和雨的垂直路径参数的物理迭代方法。134份样本数值检验结果表明:当雨强小于20 mm/h时,反演的Q,L及雨参数值与模拟真值的相对误差分别在4%,18%,13%以内;当雨强超过20 mm/h时,相对误差分别是25%,57%和3%。文中还特别指出,单独用3.2 cm辐射计测小雨雨强时,相对误差很大,而联合反演能大大提高测雨精度。最后,讨论了该方法的实际应用可能性,表明三波段联合,为全天候监测大气中的水,提供了实际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