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2篇
  免费   466篇
  国内免费   712篇
测绘学   155篇
大气科学   2072篇
地球物理   57篇
地质学   138篇
海洋学   153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80篇
自然地理   130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115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136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24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3篇
  1942年   1篇
  1936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5.10”岷县暴雨灾害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中尺度模式WRF,对2012年5月10日甘肃岷县出现的罕见雷电、短时强降水、冰雹和阵性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模拟,同时使用H 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对此次天气过程的水汽来源进行了模拟,并对模式输出的多种物理量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WRF模式能较好地模拟此次天气过程;在此次降水发生过程中,暴雨区出现了很强的辐合上升运动,为降水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中低层负螺旋度的短暂出现可作为降水即将发生的一个指标;来自西亚地区和孟加拉湾的水汽在甘南中层辐合,为此次暴雨提供了足够的水汽;不稳定能量的积累和释放,且能量的释放过程比积累过程快,导致暴雨的产生.  相似文献   
952.
一次西南涡持续暴雨的GPS大气水汽总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成都地区地基GPS遥感的大气水汽总量资料 (GPS-PWV)、NCEP再分析资料、自动站降水量资料和探空站比湿资料,对2010年7月15—18日发生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的一次持续性暴雨的水汽变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重点探究这次大暴雨的影响系统 (西南涡) 发生、发展前后GPS-PWV的演变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降水发生时,GPS-PWV通常在短时间内有急剧的上升,并在西南涡形成前达到最大值;西南涡完全形成时,GPS-PWV急升结束;西南涡东移,GPS-PWV继续下降到最低,降水趋于结束。与水汽通量散度相比较,水汽散度垂直通量能更好地描述暴雨过程中的强上升、辐合辐散运动以及水汽输送情况,它与GPS-PWV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因此,GPS-PWV的急升与陡降对大暴雨的形成与减弱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53.
北疆典型暴雪天气的水汽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0-2012年11月-次年3月北疆51个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逐日4次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该时段内北疆11次典型暴雪天气的水汽特征.结果表明,北疆暴雪可分为北疆西部及北疆沿天山型、北疆北部及东部型和北疆西部及西天山型;水汽源地主要分布在地中海附近、红海或波斯湾两个海域附近;水汽输送有西方、西南和西北3条路径,以西南路径最多、西北路径较少.水汽输送最高层接近300 hPa,最强水汽输送层位于650~750 hPa之间,暴雪出现前北疆600~1 000 hPa高度之间存在一定的水汽辐合.北疆地区中低层水汽输送、辐合强度、范围及持续时间与暴雪强度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暴雪出现前最强水汽输送、水汽辐合以及高空、低空急流的最低阈值为北疆暴雪的定量、定点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54.
中国西南地区东部秋季干旱的环流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1--201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全国753站月平均降水资料,研究了我国西南地区东部秋季干旱的环流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东部秋季降水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其中,年代际变化主要表现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降水存在由多转少的突变;降水量年际变化则与苏门答腊一西太平洋和热带东太平洋的海温分布存在很好的关系。当苏门答腊一西太平洋和东太平洋海温呈现“+-”异常分布时,引起大气热源的异常,加强哈德莱环流,同时,在南海及孟加拉湾附近激发出异常气旋性环流,而西南地区东部则处于南海气旋性环流外围异常偏北气流控制,削弱了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从而造成西南地区东部的干旱。通过大气环流模式NCARCAM3.0(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3.0)的海温异常试验,验证了上述观测结论。  相似文献   
955.
应用2000~2011年NCEP/NCAR再分析逐日6h 1 1资料,分析了新疆天山山区对流层不同层次空中水汽输送特征,结果表明:(1)天山山区地面~100 hPa每年平均有11504.1×108t水汽输入,11337.0×108t水汽输出,水汽净收支为167.1×108t,其中西、北边界为输入,东、南边界为输出,对流层中层水汽输送量最大,低层次之,高层最小。天山山区水汽总输入量占全新疆水汽输入量的44.1%。(2)各季节中夏季水汽输送量最大,春季、秋季相当,冬季最小,西边界、北边界均为水汽输入边界,东边界、南边界均为水汽输出边界,对流层中层水汽输入量最大。  相似文献   
956.
中国区域大气加权平均温度的时空变化及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气加权平均温度Tm是地基GPS水汽遥感的关键参数,决定了水汽反演的精度。利用2008—2011年全国123个探空站点资料,分析了Tm与其影响要素纬度、海拔、地面气温、水汽压及大气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Tm与纬度和海拔随季节变化呈周期性负相关,与地面温度和水汽压的自然对数呈正相关,与大气压呈负相关;Tm的空间变化具有纬度地带性和明显的气候分布特征,其变异程度在空间分布上有显著差别,不同地理位置的Tm受季节性影响程度不一,Tm也具有明显的年际周期性变化,年内Tm的每日变化符合二次函数分布规律。按照全国、气候分区和季节分区方法,分别建立了Tm单因子和多因子回归模型,并利用2012年1—5月数据对所建模型进行验证,Tm的估算误差能满足GPS水汽遥感2%的精度,模型普遍适用于我国地基GPS水汽遥感中Tm的估算。  相似文献   
957.
嘉峪关2012年6月5-6日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天气实况及灾情1.1天气实况2012年6月5日00-20时,河西西部大部分地方出现中到大雨天气,局地出现暴雨,其中嘉峪关市区17.9 mm(东湖站),市域范围内最大降水量出现在黑山湖站为18.4 mm,嘉峪关市局设置于祁连山区冰沟的区域站观测到69.2 mm的暴雨,雨强达到15.2  相似文献   
958.
利用贵州省32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贵州1961-2009年冬半年降水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展开分析,通过对贵州雨季结束期、环流形势、湿度场、水汽通量散度场、流场等要素的变化特征分析,探寻少雨年成因.结果表明:贵州冬半年降水量仅占全年雨量的21.4%,空间分布特点为省之西北部最少、东南部边缘最多,其中相对多雨区主要分布在省的中东部和西南局部;EOF展开发现,全省冬半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但在省的西北部、东南部和南部边缘的空间分布年变化剧烈,而中东部地区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相对稳定少变;冬半年降水具有明显的多尺度特征,18 a周期是主周期,6a周期是次周期;同时发现雨季结束早,是贵州冬半年少雨干旱的一个前兆信号;贵州及其邻近区域上空冬半年的水汽匮乏、对流活动偏弱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的共同作用,导致了贵州冬半年的少雨干旱.  相似文献   
959.
应用天气学分析和物理量诊断方法,围绕暴雨形成的有利条件,对吉林省2012年7月上旬东北冷涡诱发的首场区域性暴雨中四平地区暴雨的形成机制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冷涡为中间涡,暴雨发生在冷涡发展阶段,降水落区位于冷涡第一和第四象限,雨带呈明显经向带状分布,降水性质以稳定性降水为主。整个降水过程分三段,其中前两个阶段导致四平地区出现暴雨,且第一阶段低层有明显的辐合中心,对应降雨较强。四平地区暴雨发生前,冷涡移动缓慢,为区域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天气形势;850hPa切变线偏南,但整层有强垂直风切变,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以及整层垂直上升运动的明显增强,提供了中尺度动力抬升机制;850hPa以下有弱对流不稳定;850hPa不断加强的西南急流将水汽从东海、黄海、渤海一带源源不断地向该地区输送,提供了充分水汽供应。低层相对较弱的垂直上升运动以及中层无明显的下沉运动区,加上850hPa以下弱对流不稳定,不利于强对流天气产生,以稳定性降水为主。  相似文献   
960.
为了检验精密单点定位技术(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简称PPP)能否满足气象部门对GPS水汽解算精度的需求,采用PPP模式获取GPS水汽解算中的参数,并与双差网解法得到的结果对比,证明了两种方法的等价性。同时将PPP模式的解算结果应用于西安地区一次降水过程的分析中,结果表明,基于PPP模式的地基GPS水汽探测方式可有效弥补常规探测手段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