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5篇
  免费   417篇
  国内免费   751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932篇
地球物理   248篇
地质学   455篇
海洋学   613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51篇
自然地理   271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149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7 毫秒
991.
992.
993.
西太平洋海-气二氧化碳分压差及其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中国第八次南极科学考察青岛至南极航渡中所观测到的大气与海水二氧化碳分压资料,结果表明:7°N以北、0°至2°S、10°S至43°S之间及58°S以南的海域是大气二氧化碳的汇区,其间碳通量平均约为6.1mg/(m2h);7°N至0°、2°S至10°S及43°S至58°S则为大气二氧化碳的源区,其间碳通量约为4.0mg/(m2h)。  相似文献   
994.
海-气间化学物质交换通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了海—气间化学物质交换通量的参数化研究情况:如果不考虑物质间的化学反应,经典的通量—梯度关系(K理论)可用于估计从大气进入海表面的物质通量。在有化学反应的情形下,应根据化学反应速度与湍流交换速度的相对大小对K理论做修正;已知海表面的物质浓度和物质的沉降速度,可由二者的乘积来估计通量的大小。降水对大气中物质的清除作用是很大的,如何对降水的物理过程进行参数化,直接影响到对湿沉降通量的估计;计算海—气间气体交换通量的一种方法是利用界面两侧的分压差和气体转移系数。这两个参数都可能造成通量估计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95.
利用1979—2017年TropFlux海气热通量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及HadISST资料,分析了冬季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与同期热带印度洋海气热通量的关系。结果表明,NAO指数与热带印度洋海气净热通量整体上呈负相关,意味着NAO为正位相时,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其显著区域主要位于热带西印度洋(50°~70°E,10°S~10°N)。净热通量的变化主要依赖于潜热通量和短波辐射的变化;潜热通量和短波辐射在NAO正(负)位相事件期间的贡献率分别为72.96%和61.48%(71.72%和57.06%)。NAO可通过Rossby波列影响印度洋地区局地大气环流,进而影响海气热通量;当NAO为正位相时,波列沿中低纬路径传播至印度洋地区,在阿拉伯海北部对流层高层触发异常反气旋环流。该异常反气旋性环流加强了阿拉伯高压,使得北印度洋偏北风及越赤道气流加强。伴随风速的加强,海面蒸发增强,同时加强的越赤道气流导致热带辐合带强度偏强,深对流加强引起对流层水汽和云量增多,进而引起海表下行短波辐射减少。  相似文献   
996.
路瑶  李旭  李艳  陈艳 《高原气象》2022,(3):671-683
冬季乌拉尔山地区阻塞高压(以下简称乌山阻高)是引发东亚地区寒潮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研究其动力机制可为实际业务工作中的极端低温事件的预测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本文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能源部(National Centre from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Department of Energy,NCEP-DOE)的再分析数据,采用天气学方法从1979-2018年40个冬季中甄选出21次短中(生命期5~7天)及14次长生命期(生命期等于或大于8天)乌山阻高,对比分析两类阻高过程中定常热(v*T*)、动量(u*v*)通量的输送特征,结果表明:(1)冬季长生命期阻高期间60°N附近v*T*的辐合量及u*v*输送量显著大于短中生命期的,说明定常热、动量输送对阻高的长时间维持有重要作用。且长生命期阻高期间对流层上层(300~150 hPa)20°N-40°N区域u*v*向北输送,短中生命期的则向南输送,说明副热带急流向中纬度输送u*v*为阻高长时间维持提供动量补充。同时冬季长生命期阻高期间70°N极锋急流偏弱,为阻高延长生命期,扩大范围提供有利条件。(2)定常热、动...  相似文献   
997.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FY-2G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8年8月9—10日甘肃靖远致洪致灾短时强降水的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短时强降水天气具有空间尺度小、持续时间短、强度大的特点;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伊朗高压北上东伸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甘肃中部处于两高压之间的弱切变辐合区;强降水发生前,低层暖湿平流的增温增湿使不稳定层结发展;低层正涡度辐合加强了水汽的垂直输送,地面气旋性风场、次级环流为强对流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强降水过程中没有高空槽、低空急流的配合,垂直风切变较弱,在副热带高压边缘高温高湿环境下,中小尺度热低压使该区域热力不稳定增加,中低层弱冷空气入侵、地面辐合线对强对流天气的发生起到了触发和组织作用;造成此次强降水天气的中-γ尺度对流云团,生成在地面热低压和中尺度辐合线附近,具有明显的低质心强降水雷达回波特征。  相似文献   
998.
999.
利用月平均的HadISST海表温度、NCEP再分析资料、OAFlux海表面热通量及相关物理量资料、NCAR/NOAA云量场资料,分析了热带太平洋海表热通量的年际特征,并且进一步分析了传统El Ni?o和El Ni?o Modoki事件中湍流热通量的异常演变特征以及影响因子。在热带太平洋上,净热通量的年际变化最大振幅出现在赤道太平洋上,且主要取决于潜热通量和短波辐射通量的变化。本文还利用两类ENSO事件旺盛期海温指数对不同时期海面热通量场的偏回归分析,考察了热带太平洋海表面热通量与两类ENSO事件中海温的联系。两类海温指数对各时期热带太平洋净热通量的回归均表现为赤道太平洋上存在显著的负异常,在Ni?o3指数偏回归下的负异常范围和强度都较El Ni?o Modoki指数回归的要大,且更偏于赤道东太平洋,而旺盛期海温对同期赤道东太平洋上湍流热通量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1982—2020年三江平原19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土壤湿度及同期降水、气温数据, 基于相关系数和自相关系数统计方法, 分析了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土壤湿度记忆性及与降水、气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春、夏季三江平原土壤湿度记忆时间均在10—40 d, 各层土壤湿度记忆性的空间分布以中间层(10—20 cm)土壤湿度平均记忆时间最长, 呈上下层递减的趋势; 春季三江平原10—20 cm土层土壤湿度的记忆时长平均20 d, 夏季平均17 d; 夏季土壤湿度记忆性强度大于春季, 空间分布以三江平原西部的记忆性较强, 随着土层的增加土壤湿度记忆性有增大的趋势。降水是三江平原土壤湿度主要来源, 受降水和气温协同作用的影响, 夏、秋季土壤湿度与同期降水量、温湿指数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春季土壤湿度与前期秋冬季降水亦呈显著正相关, 与前期温湿指数呈负相关, 前期秋冬季气温的升高会促进土壤的融冻, 从而使当年春季土壤水分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