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46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68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6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丹江口水库上游流域面积95200km~2,占汉水流域总面积的60%;丹江口水库枢纽工程设计总库容为300亿m~3,有效库容为163.6~190亿m~3,是一座具有一定的调洪蓄水能力的大型综合水利工程,也是中线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水源工程。该工程具有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殖等五大综合利用效益。若是遇到降水较少年份,尤其是遇连续干旱年份时,工程效益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对未来的南水北调工程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2.
63.
文章介绍了黑龙江中上游鱼类资源现状,结合拟建工程的生态效应,初步预测了水电梯级开发后对中上游主要经济鱼类资源影响的程度,并提出保护与补救的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64.
65.
当前,我国南方地区已经进入汛期,北方即将入汛。从6月1日起,长江、黄河、海河等大江大河全面进入主汛期,东南沿海的台风也将进入多发期。要清醒认识今年防汛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立足防大汛, 绷紧防汛这根弦。去年秋季以来,我国部分地区气候异常,降雨分布极不均匀,一些江河出现了历史同期罕见的超警戒水位洪水。今年防汛形势不容乐观。从气候趋势预测看,6月至8月,全国可能出现南北两支主要多雨带,北方多雨带位于东北南部、华北北部和西部、黄河中上游大部至新疆北部等地区;南方多雨带主要位于江南南部至华南东部。多雨的范围比去年要大,旱涝灾害程度比去年重,年景总体比去年要差。  相似文献   
66.
利用气象卫星、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水文部门提供的中尺度水情观测资料对2005年汉江秋汛进行气象水文特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汉江秋汛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强弱密切相关;在汉江上游整个流域累计面雨量达到100mm以上,如果汉江上游地区再出现一场强暴雨,将造成汉江流域发生较大的洪水;汉江上游强降水是由中尺度系统造成的,中β暴雨云团存在合并-加强-分裂的过程,其合并加强的方式有气旋式和追赶式两种;2005年汉江秋汛是仅次于1983年的大洪水,洪水的形成与降水和地质条件密切相关;汉江上游洪水的流量差与区域降水的累积值有很好的相关,洪峰由区域性的强降水造成;汉江上游洪水传播的时间具有一定的规律,由石泉到丹江口水库洪水传播的时间为36~48h,其中石泉到白河平均传播时间为24 h,白河到丹江口传播时间为12~18 h;根据降水预报,运用库容和水位的统计关系,按照一定的算法可以预测水库水位。  相似文献   
67.
基于GIS的长江中上游降水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获取长江中上游地区高分辨率的降水情况,以长江中上游及其周围地区共613个气象站点的降水资料为基本数据,利用分辨率为4km 的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采用了较适合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的插值方法,分别对该区域1992-2001年逐年降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逐步插值法得到的高分辨率降水空间分布效果较好,计算的精度较高.该方法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体现了降水随地形的变化以及在空间分布上的不连续性,有效解决了复杂地形条件下降水空间插值精度不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68.
我国参考作物蒸散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趋势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根据我国616个地面气象台站1975-2004年的观测资料,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各年逐日、逐月参考作物蒸散值(ET0)和年总量.结果表明,我国参考作物蒸散多年平均值大多界于800~1 100 mm之间,西北地区高,东北地区低.1978年出现最大值,1993年出现最低值,青藏高原以东地区波动小,西北地区波动大.参考作物蒸散变化率在-30~30 mm·(10 a)-1之间,西部和长江流域地区显著下降,东部沿海、黄河中上游和东北显著上升.造成我国参考作物蒸散出现先降后增趋势的主要因素是日照时数(净辐射)和饱和差.  相似文献   
69.
利用汉江上游地区汉中、安康和商洛三市1960—2009年28个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分析该区域雷暴的时空分布等特征,结果表明: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雷暴总体发生频率呈逐年减少趋势,并呈现出明显的震荡周期;一年内55%雷暴发生在7、8月,春季明显多于秋季;区内雷暴以热对流伴随雷暴为主,77%的雷暴出现在午后至前半夜;雷暴总体呈现三高三低准东西方向交错分布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70.
利用汉江上游流域21个测站1971~2011年汛期(5~10月)逐日降水资料及安康和石泉2000~2011年逐日库流量资料,采用距平分析、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检验、相关分析及重标极差R/S分形等方法,系统地分析了汉江上游流域汛期面雨量的气候变化特征和未来趋势。结果表明:汉江上游流域汛期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月、日面雨量极大值均发生在7月;20世纪80年代为汉江上游流域丰水期,90年代为明显少雨期,进入21世纪以来降水逐渐增长,突变点为2005年,面雨量总体呈不显著增长趋势;强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和9月,且日面雨量在50.0 mm及以上的强降水,仅7月就占了一半以上;7月和9月发生3 d以上集中强降水过程的频次显著偏高,20世纪80年代为集中强降水过程的频发期,90年代频次明显下降,21世纪以来频次明显增多,这与汉江流域汛期面雨量的年代际变化趋势相一致。另外,Hurst分形指数为0.690,表明未来汉江上游流域汛期面雨量具有持久性和长效记忆效应,未来雨量虽仍存在着增加趋势,但其变化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