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70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90篇
海洋学   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江南造山带被普遍认为是扬子与华夏陆块在新元古代的拼合带, 其拼合机制及精细时代却一直备受争议.在江南造山带中段湘赣交界慈化地区识别出新元古代火山岩, 并对其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及主微量地球化学研究.该火山岩发育于冷家溪群地层中, 其锆石LA-ICP-MS年代学测试得到了832±12 Ma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n=16, MSWD=0.12), 代表其喷发年龄.主量元素结果显示, SiO2和MgO含量分别为57.67%~61.33%和3.51%~4.29%, Mg#为52~57, 高于正常弧火山岩, 属高镁安山岩.微量元素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 亏损高场强元素, 其Nb-Ta、Ti亏损, 具"弧型"地球化学特征, 可能来源于受板片熔体/流体或者俯冲再循环沉积物交代的难熔地幔源区.上述资料表明, 慈化高镁安山岩是江南造山带中段楔形地幔源区受消减组分交代作用的产物, 暗示此时江南造山带中段仍在消减, 扬子和华夏陆块尚未完全拼合.结合前人研究成果, 江南造山带不同区段的闭合时间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2.
汪玲瑶  谌芸  肖天贵  李晟祺  葛蕾 《气象》2018,44(6):771-780
本文首先给出江南地区暖区暴雨的定义,并按天气形势将其分为暖切变型、冷锋锋前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型和强西南急流型四类。然后利用2010—2016年5—9月常规和自动站逐时降水等非常规观测资料统计暖区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降水性质等,并对暖区暴雨的形成原因进行初步分析。最后利用NCEP FNL全球分析资料,基于中尺度分析技术给出四类暖区暴雨的系统配置:(1)四类暖区暴雨均为分散性局地降水,降水多发生于山区、平原和湖泊交界处等不均匀下垫面附近。其中,暖切变型降水范围广、强度最大、极端性最明显且主要位于江南中西部;冷锋锋前型降水集中、强度较大且具有一定极端性,主要位于江南中部;副高型降水强度较弱,主要位于江南中东部;强西南急流主要位于江南西部。(2)暖切变型和强西南急流型以夜间降水为主,副高型降水集中在午后,冷锋锋前型降水日变化不明显。(3)暖区暴雨由稳定性和对流性降水共同组成且降水量越大,降水对流性越明显。(4)在低层高湿、不稳定能量积聚等有利背景下,暖切变型、冷锋型和副高型暖区降水多由边界层(地面)中尺度辐合线配合高低空急流耦合产生,强西南急流型一般形成于低空急流上的中尺度风速脉动及地面辐合线附近,且低空急流越强,暴雨强度越大。(5)暖切变型和冷锋型暖区暴雨的落区分别位于低层850hPa暖切变以南和地面锋前的显著湿区内,副高型和强西南急流型的暴雨落区分别位于副高内和强低空急流出口区左前侧的水汽充沛且大气层结不稳定区内。四类暖区暴雨常表现为长生命史的移动型中尺度雨团途经山区或河流湖泊等不均匀下垫面时,强度增大、移速减慢,形成暖区局地强降水。  相似文献   
153.
2008年初江南冻雨过程的湿大气锋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发生在我国江南的冻雨过程和前期降雨过程的对比分析,得到下列结论:这次江南冬季持续的冻雨天气是准静止锋活动的结果,用相当温度梯度表示的湿大气锋生可以有效地描述准静止锋的活动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湿大气锋对应的降水性质与锋面垂直结构有关,锋区上相当温度的逆温结构是形成冻雨的天气学原因.研究进一步揭示,相当温度梯度可提前5~10d预示降水天气过程的开始,也能提前预示过程的结束,而二者的这种关系反映了大气中能量积累和释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4.
《中国地名》2009,(5):67-67
惊世发现:在总面积近5000平方米的发掘区域内,共发现唐宋时期16条大小排水渠、4条铺砖道路、4条泥土支路、22处房址,3口古井。  相似文献   
155.
江南隆起带褶皱基底变质变形温压条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民  章泽军 《地球学报》2006,27(6):543-550
江南隆起带褶皱基底变质变形温压环境是地学界所关注的重要基础地质问题。作者通过对该区有代表性剖面中样品的伊利石结晶度指数、b0值、流体包裹体测温以及变质矿物相的分析,认为该区变质变形具非均匀性,但总体处于低温、低中压环境(估计温度为300~400℃,压力为3~5kbar,地热梯度为25℃/km)。结果还表明,褶皱基底中块体的垂向相对运动约为2km,造山过程表现为大范围的整体抬升,不同的构造单元有大致相近的变质变形环境。因此,江南隆起带褶皱基底这一宏观变形强烈、微观变形甚弱的现象属于低温下准塑性变形结果。  相似文献   
156.
统计分析了1951~2005年江南地区(16站平均)汛期(6~8月)降水量、旱涝与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特征,并统计和研究了江南地区汛期降水量、旱涝对月球运动轨道参数的响应关系.结果发现,在1982~2005年期间中国江南地区汛期降水量、旱涝与年降水量对夏季月赤纬到达最北纬度的年际变化有十分显著的响应关系,相关系数(r=0.812)和显著性水平(超过0.001)都很高,相关概率为100%(24/24).这说明在1982~2005年期间,月球运动轨道的年际变化对中国江南地区汛期降水量和旱涝有重要影响和作用.文中对这种显著影响关系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从6~8月平均500 hPa的11年平均大气环流图上可见,夏季最北月赤纬偏北(在25.5°N以北)的11年平均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明显偏东,西风带环流比较平直,位置略偏北,江南地区缺乏充足的水汽来源致使降水偏少;而在夏季最北月赤纬偏南(在25.5°N以南)的11年平均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要比前者偏西约10个经度,西风环流经向度加大,南支位置略偏南,这种大气环流形势对江南地区的降水十分有利.由此可见,月亮位相的变化对中国江南地区降水和旱涝的作用是通过影响大气环流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57.
柴佳明  朱坚 《气象科学》2024,44(2):246-253
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1960—2019年江南区站点观测逐日降水数据,分析了江南春雨不同持续时长雨日的变化及其与欧亚大陆积雪的联系。结果表明,江南春雨以持续5 d及以上的长持续降水为主,但降水日数下降趋势明显,导致长持续降水减少。利用奇异值分解法(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发现,欧亚大陆3—5月积雪覆盖率与江南春雨雨日数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将(48°~59°N,90°~110°E)区域平均积雪覆盖率定义为积雪覆盖指数,通过指数与同期大气环流的回归分析发现,当积雪偏少时,我国中北部及西伯利亚地区500 hPa位势高度正异常,在江南区850 hPa风场和水汽通量场西南向负异常,导致江南春雨雨日数减少。合成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积雪偏少会在江南区形成异常东北风抑制水汽输送至江南地区,不利于降水发生。  相似文献   
158.
江南古陆中元古代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南古陆是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长期活动拼贴而成,构造极为复杂,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也是众说纷纭。通过对江南古陆的变质岩的研究,认为江南古陆大地构造可划分三个Ⅰ级构造地层区:扬子地层区、江南古陆地层区及华夏地层区。江南古陆地层区又可进一步划分Ⅱ级构造地层区5个(宜丰-景德镇-歙县构造地层分区、万年构造地层分区、赣东北构造地层分区、怀玉构造地层分区及丰城-鹰潭-龙游构造地层分区);各构造地层分区之间以构造(蛇绿)混杂岩亚带或韧性剪切带相拼接。双桥山群及周潭岩群仅分别分布在扬子地层区修水-祁门分区及华夏地层区北武夷地层分区内,而且是一套史密斯地层。而江南古陆内则发育非史密斯地层。  相似文献   
159.
皖南江南陆内造山带的基本特征与中生代造山过程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皖南地区的江南隆起带 ,在震旦纪—中三叠世与周边一样处于被动大陆边缘海相环境。印支—早燕山期 ,该带成为陆内造山带 ,其中发育了一系列近东西向、向北逆冲的逆冲—推覆构造 ,使基底岩系相互叠置、强烈隆升。江南陆内造山带属板内叠置山系 ,不具阿尔卑斯式远程推覆体。地球物理资料表明 ,该陆内造山带下的地壳和岩石圈曾显著加厚。江南陆内造山带形成于北部华北与扬子板块发生陆—陆碰撞、南部华南板块向北推挤的区域动力学背景下  相似文献   
160.
张伟然 《地理研究》2019,38(6):1299-1310
普陀山作为观音道场从五代时期兴起后,对江南民间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明清时期,观音香汛成为江南香汛的主流。不同尺度的香汛空间形成了明显的互补结构。其中,层级最高的朝香圣地是普陀山和杭州的天竺山,香汛范围可覆盖整个江南,影响广及全国。其次,是一些区域性的名山,如苏州支硎山、扬州功德山,其影响可及于数府。再次就是各地的一些小范围的观音道场。这些不同空间尺度的佛教圣地,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层级结构。普陀山的香汛空间主要受区位、交通制约。天竺香汛受到、却不完全受空间距离影响,宁、绍的天竺香汛远不如嘉、湖,甚至不及苏、松,其中有着基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地缘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