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5篇
  免费   562篇
  国内免费   582篇
测绘学   220篇
大气科学   657篇
地球物理   307篇
地质学   2238篇
海洋学   792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88篇
自然地理   513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110篇
  2021年   153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142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131篇
  2014年   269篇
  2013年   158篇
  2012年   235篇
  2011年   189篇
  2010年   209篇
  2009年   228篇
  2008年   277篇
  2007年   251篇
  2006年   274篇
  2005年   208篇
  2004年   179篇
  2003年   171篇
  2002年   156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117篇
  1998年   128篇
  1997年   130篇
  1996年   138篇
  1995年   107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86篇
  1992年   78篇
  1991年   88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Tsang  CF 《地球科学》2000,25(5):443-450
对大空间尺度和长时间跨度的地下水流动及污染物质运移进行预测的需求, 使水文地质研究面临异乎寻常的挑战.这些需求来自于对核废料地质储放方法的安全性评价、地下水污染状况评价及其治理方案的选择.流动系统的非均质性是地下水流动及物质运移模拟中最主要的困难之一, 这种困难来自对非均质系统进行特征描述(通过原位观测实现)、概念化及模拟.评述了非均质介质中流动运移模拟的一些重要问题与挑战, 讨论了解决的途径.讨论的主题包括: 动力流动的沟道化, 示踪剂穿透曲线, 裂隙岩石中流体流动的多尺度, 观测的不同尺度, 模拟、预测与非均质性以及系统特征描述和预测性模拟的分析.   相似文献   
992.
沈抚灌区石油污染土壤恢复方案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西来  荆静 《地球科学》2000,25(5):462-466
在沈抚灌区野外调查和室内外试验的基础上, 建立水分-反应性石油污染物运移的耦合数学模型, 采用数值方法模拟可溶性油(有效油) 的分布规律, 并定量分析了石油污染土壤不同恢复方案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 土壤中的化学作用使可溶性油运移速度远远小于土壤水的入渗速度, 所以可溶性油主要分布在土壤耕作层之内, 难以通过灌溉污水的入渗直接污染地下水; 另外, 清污混合灌溉和改变作物结构的控制方案虽然可以大大降低土壤中可溶性油的含量, 但石油污染土壤的彻底恢复还必须依靠地表水或地下水的合理灌溉   相似文献   
993.
滥木厂铊矿区植物和动物中Tl、Hg、As含量变化总的趋势是以Hg最高,Tl次之,As最低为特点。它们明显受生物赖以生存的地质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环境制约,尤其是矿区水、土壤和岩、矿石中高背景Tl、Hg、As含量制约。矿区生物中T1、Hg、As含量异常高,不难看出,矿区生物中T1、Hg、As含量的高低,不仅是判别矿区污染程度的标志,也是找矿,特别是找盲矿体的标志。  相似文献   
994.
于桥水库流域农业非点源磷污染控制区划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于桥水库流域28个次级小流域作为区划对象,以影响该区域农业非点源磷污染的6个主要因子,包括降雨侵蚀力因子(R),土壤可蚀性因子(K),地形因子(LS),植被覆盖因子(C)以及土壤有效磷含量(SAP)和化肥磷施用量(FP),作为区划因子,采用系统聚类法进行区划,将于桥水库流域分为4类磷污染控制类型区,分析了各个类型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农业非点源磷污染特征和主要影响因子,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为进一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5.
旅游溶洞内氡污染和从业人员的辐射防护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吕惠进 《中国岩溶》2002,21(2):173-139
在我国南方许多已辟为旅游景区(点)的溶洞中,氡及其子体浓度严重偏高,有的甚至超过放射性矿区坑道作业面上最大容许浓度,危害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的健康,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996.
官厅水库近三十年的水质演变时序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基于过去的研究成果,综述了官厅水库近三十年来的水质演变过程,分阶段探讨了官厅水库水污染的来源和特征。与此同时,从污染物的角度探讨了官厅水库典型污染物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官厅水库的水质演变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依次为1972~1975年以有机毒物和重金属污染为特征的水体污染,1981~1992年以有机污染为主体的水体再污染,1992~1995年增加了大肠杆菌污染的水体复合污染,以及1996年至今以氮磷污染为明显特征的水体有机复合污染。从主要污染物的时间变化上看,库区COD和主要重金属含量均在缓慢上升,挥发酚的含量呈现波动趋势,氨氮和总磷的含量持续大幅度上升。污染物在库区的空间分布规律相似,入库处污染物浓度明显高于出库处的污染物浓度。  相似文献   
997.
冻土温度状况研究方法和应用分析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李述训  吴通华 《冰川冻土》2004,26(4):377-383
分析讨论了冻土温度状况研究中相关问题,包括构成多年冻土层的岩性、含水量、结构和构造,决定多年冻土温度状况动态变化的地面温度与气温间的关系,地中热流,研究区域的确定以及取决于地层的岩性、含水量、结构和构造、容重的热量在地层内传播过程的热物理参数.在分析物理学、地学和气候学等学科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1)在研究冻土温度状况问题中,研究区域应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时间尺度确定,由于多年冻土层内不同深度上的温度和热流(或温度梯度)随时间的不同影响深度也不同,研究数十年时间尺度的多年冻土温度状况问题,一般应取多年冻土下限处的地中热流(或温度梯度)作为问题的下边界条件;2)以气温积温(或气温)与地面温度积温(或地面温度)比值所定义的N系数不仅存在年变化、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并在求解时必须已知地面冻结(或融化)的持续时间,而在目前对于不同地面条件缺乏定量描述气温与地面温度间关系的实验基础.因此,在缺乏比较严格的地面条件定量描述的情况下,应用气温与地面温度之差描述二者间的关系可能更为简单;3)在青藏高原地区,由于不同区域地形、地面条件、地层岩性以及地中热流等存在着很大差异,因而,不同区域多年冻土的热状况也不同.所以,不能简单地以气温等值线进行多年冻土制图,更不能以此年冻土变化预报的基础.  相似文献   
998.
德兴铜矿矿山污染高光谱遥感直接识别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利用高光谱图谱结合特征开展矿山污染直接识别研究.首先详细分析了德兴铜矿矿山污染(废矿、废水以及植被) 地物的光谱特征, 总结出可利用于直接识别和提取这些污染物的特征光谱, 从而利用矿区航天Hyperion高光谱数据并以矿物识别谱系技术为主有效地识别出矿区的污染类型及其分布.对于以黄铁矿等含铁矿物为主的围岩或贫矿矿石的氧化污染利用70 0nm、10 0 0nm以及2 2 0 0nm附近的特征吸收分别识别出含Fe3 + 矿物及其Fe2 + 和Fe3 + 混合矿物, 并进一步根据光谱特征识别出赤铁矿和针铁矿; 根据矿区水体在6 0 0nm附近吸收特征的差异相对区分出酸性水、碱性水和中性水; 根据植被在6 85nm附近的最大吸收深度相对地划分植被污染程度.最后建议建立矿山污染地物光谱数据库.该研究为利用高光谱的技术优势快速且有效地直接识别与提取出污染源的种类、类型并分析其潜在的污染趋势提供了新的思路, 为矿山污染监测、治理规划和复垦提供了新技术和知识支撑.   相似文献   
999.
松嫩盆地的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水质变化规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廖资生  林学钰 《地球科学》2004,29(1):96-102
松嫩盆地位于东北腹部, 是我国主要的大型地下水盆地之一.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 但水质问题复杂, 原生水质状况不佳, 人为污染比较严重.根据水利、地质部门多年积累的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 对地下水中原生有害组分和人为污染组分的形成机理和区域分布规律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 着重分析了在人为活动影响下, 盆地不同地下水系统内地下水水质的多年变化规律.认为地质构造上的封闭性、强还原/弱碱性/富含有机质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地下水运动滞缓是盆地地下水中多种原生有害组分富集的基本条件.近半个世纪以来强烈的人类活动, 则是导致地下水水质发生趋势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改善区域地下水交替循环条件, 治理环境污染, 治理和更新已成为污染通道的水井, 利用洁净松花江水开展地下水人工回灌等改良与保护地下水水质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00.
    
《地质学刊》2005,29(1):32-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