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8篇
  免费   241篇
  国内免费   193篇
测绘学   76篇
大气科学   246篇
地球物理   118篇
地质学   231篇
海洋学   61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35篇
自然地理   19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2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31.
2010年5月底到6月中,20多天内广西连续遭遇两次强降雨暴雨,引发多起地质灾害,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总结此阶段的防灾减灾避险工作,广西各市、县国土资源部门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在组织抢险中发挥了作用,为广西抗洪抢险作了贡献;同时存在群众防灾避险意识还比较差、地质灾害的防控范围还有不到位的地方等薄弱环节,急需得到及时加强和完善。据气象部门预报,6月下旬,广西将迎来新一轮强降雨。广西国土资源系统的干部职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赴第一线,经受新一轮暴风雨的考验。以下是本刊记者和通讯员采写的一组相关报道。  相似文献   
232.
基于对泉州沿海大通道沿线土地利用的实际调研,对沿海大通道修建前后的资料和数据作分析、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沿海大通道建设一方面使沿线土地增值,改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带动区域旅游业发展和有效提高沿海抗风浪能力;另一方面却导致了城市用地规模无序蔓延,土地建设质量和土地空间利用效率低下,还对沿线海岸带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损害。为此提出了道路沿线土地合理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233.
234.
华南沿海近42年来的气候变化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任崇 《气象》2002,28(6):52-55
运用华南沿海6个有代表性的气象观测站1958-1999年的气温与降水资料,对华南沿海地区近42年来的气候作了分析。结果结果:近42年来华南沿海地区气温呈上升趋势(0.188℃/10年),特别是90年代增温十分明显。1998年是近42年来华南沿海地区最暖的一年。以80年代中期为界将华南沿海地区近42年来的气候分为冷、暖两个阶段,则得到为冷期,后为暖期。降水量也呈上升趋势(29.46mm/10年)。  相似文献   
235.
潘月斌 《地理教学》2013,(11):67+65
正三亚市位于海南岛最南端,因三亚河成"丫"字形,故取名"三亚"。三亚是目前中国最南部的滨海旅游城市,是海南省南部的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黄金海岸线上最南端的对外贸易重要口岸。  相似文献   
236.
An evolutionary model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since late Marine Isotope Stage 3 (late MIS 3, i.e., ca. 39 cal ka BP) along the middle Jiangsu coast is presented based upon a reinterpretation of core 07SR01, new correlations between adjacent published cores, and shallow seismic profiles recovered in the Xiyang tidal channel and adjacent northern sea areas. Geomorphology, sedimentology, radiocarbon dating and seismic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are combined to confirm that environmental changes since late MIS 3 in the study area were controlled primarily by sea-level fluctuations, sediment discharge of paleo-rivers into the South Yellow Sea (SYS), and minor tectonic subsidence, all of which impacted the progression of regional geomorphic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Le., coastal barrier island freshwater lacustrine swamp, river floodplain, coastal marsh, tidal sand ridge, and tidal channel). This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a fifth-order sequence stratigraphy, comprised of the parasequence of the late stage of the last interstadial (Para-Sq2), including the highstand and forced regressive wedge system tracts (HST and FRWST), and the parasequence of the postglacial period (Para-Sql), including the transgressive and highstand system tracts (TST and HST). The tidal sand ridges likely began to develop during the postglacial transgression as sea-level rise covered the middle Jiangsu coast at ca. 9.0 cal ka BP. These initially submerged tidal sand ridges were constantly migrating until the southward migr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mouth to the northern Jiangsu coast during AD 1128 to 1855. The paleo-Xiyang tidal channel that was determined by the paleo-tidal current field an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modern one, was in existence during the Holocene transgressive maxima and lasted until AD 1128. Following the capture of the Huaihe River in AD 1128 by the Yellow River, the paleo-Xiyang tidal channel was infilled with a large amount of river-derived sediments from AD 1128 to 1855, causing the emergence of some of the previously submerged tidal sand ridges. From AD 1855 to the present, the infilled paleo-Xiyang tidal channel has undergone scouring, resulting in its modern form. The modern Xiyang tidal channel continues to widen and deepen, due both to strong tidal current scouring and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237.
贺拿  杨建元  陈宁生  朱云华 《地震学刊》2013,(6):671-678,697
通过对四川凉山矮子沟流域的勘查,结合遥感解译及矮子沟流域的地质活动历史,分析“6·28”矮子沟泥石流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矮子沟泥石流的成因。“6·28”矮子沟泥石流是在地震、人类活动及干旱影响下,受强降雨激发,坡面及支沟先发生泥石流,支沟泥石流堵塞主沟泄洪通道,强降雨使堵塞体瞬间溃决形成较大山洪,山洪的强大揭底作用使沟床松散固体物质启动,沿途不断有岸坡坍塌补给,中下游段有大块石加入,规模不断增大而形成。采用形态调查法计算的泥石流流量为925.91m3/s,泥石流总量为57.4×104m3,一次固体物质总量为27×104m3。通过对矮子沟流域的物源、地形及流域的气候特征研究,得出初步结论:近期泥石流的规模和频率都会降低,但在极端干旱、地震和强降雨的偶然联合作用下,依然可能发生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  相似文献   
238.
本文以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区域——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为研究对象,依据空间统计学的空间自相关方法,采用以高速公路里程数为影响因子改进的空间权重矩阵,以及全局和局部Moran I指数模型,通过ArcToolbox空间分析工具分析三大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与珠三角区域发展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长三角地区较之其他两地区发展最为成熟,发展极辐射大。同时地理环境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作用明显,发展核心城市集中于沿江地区或平原地区。  相似文献   
239.
利用2007—2019 年青岛8 个海岛站和 22 个岸基站的观测数据,结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大气再分析资料以及2015—2019 年青岛市气象台发布的大风预警信息,统计分析了青岛沿海地区的大风特征,检验评估了大风预警发布的命中率并由此提出了实况预警参考站点的建议。分析结果表明,青岛沿海地区60. 3%的大风日出现在冬、春季,82. 9%的大风出现在海岛站,青岛环胶州湾地区全年不易受到大风的影响;造成青岛大风的环流型主要由冷高压型、低压槽型、温带气旋型和台风型组成,其中冷高压型是以冬季大风为主,低压槽型以春季大风为主,温带气旋型以春、夏季大风为主;2015—2019 年青岛海岛站大风平均预警准确率为81. 0%,沿海地区大风预警发布提前量平均为12. 1 h,解除预警滞后 20. 8 h;海岛站中的田横岛、长门岩、朝连岛、灵山岛以及岸基站中的胶州营海、红岛休闲渔村、罗家营、奥帆基地和大涧山可作为大风实况参考站点,用以开展青岛沿海地区大风预警服务。  相似文献   
240.
2012年10月,Nature期刊发表了一篇题为《海富营养化促使盐沼消失》(Coastal eutrophication as a driverof salt marsh loss)的文章。文章指出,盐沼是一种具有很高生产力的沿海湿地,可以为人类提供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例如沿岸城市的暴风雨防护、养分去除和碳封存)。尽管采取了很多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