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7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5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21.
承压含水层波导及其地声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文彬  陈葆仁 《地震学报》1997,19(3):309-316
在建立承压含水层物理模型的基础上,把水平分布的承压含水层概化为水平层状的平板型波导,提出了地声信号的承压含水层波导传播机制.应用Biot理论推导了承压含水层中地声波作波导传播的谐频表达式.对山东莒县地声井承压含水层进行了计算,得出其基频为35.0 Hz.利用莒县地声井观测的地声信号作Wigner时频分析,得到的频率基本上为基频的整数倍.结果表明,承压含水层对地声波的响应存在着频率选择现象,只有当波的频率f是基频的谐频时,地声波才能在含水层中作导波传播,承压含水层对此才有响应.   相似文献   
22.
一、引言 哨声波是一种在空间等离子体中传播的色散电磁波,一般以自然界中的闪电作为激励源。利用地面哨声资料可推算出赤道面内哨声路径顶点处的电子浓度N_(eq)和管电子含量N_T等电离层参数。要准确提取这些信息就需知道哨声传播的路径参数,即入口点和出口点位置。由于部分哨声透出电离层后,在地一电离层波导中传播了相当长的距离才被  相似文献   
23.
从雷达数据质量需求出发,在4个方面对CINRAD/SA标定技术进行了研究。1结合雷达回波强度定标原理,分析了目前回波强度定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详细制定了回波强度定标测试方法、操作步骤和技术要求,实现了SA雷达回波强度定标方法和操作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从而消除将人为因素或测试原因引入雷达系统造成定标误差。2对全省雷达波导长度进行实际测量,并修正了各雷达发射支路馈线损耗出厂测试数据;研制了能注入微波信号的专用测试波导,实现台站准确测量出SA雷达收、发支路馈线的实际损耗数值,应用于雷达回波强度定标中。3将太阳作为微波信号源,根据发布的太阳能流密度等数据,结合实际测量接收到的太阳射电功率,来检验全链路雷达接收系统回波强度。4取相邻雷达等距离线(中点)的低仰角同步观测反射率因子数据,开展两部雷达、多部雷达对比观测检验等。从而提高了回波强度定标的客观性和一致性,更好地为组网雷达提供一致性的雷达数据。  相似文献   
24.
对2005年6月2日至3日出现在黄海海域的大气波导的产生、维持、消亡进行了分析,认为此次大气波导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海表水温低于气温,且近地面层受低压前部及南部的影响,湿度大,高空受低压槽后部的影响空气干燥,导致湿度突降层出现而产生了大气波导,此后由于低空没有明显的天气形势影响,低空湿度依然很大,高空仍由低压槽后部控制,使大气波导得以维持,当高空受低压槽槽线控制时大气波导逐渐消亡。  相似文献   
25.
基于探空数据的南海表面波导统计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sed on the global position system(GPS) radiosonde data near the sea surface, the surface duct characteristics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SC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The annual surface duct occurrence over the SCS was about 64%. Of the observed surface ducts, duct heights mainly distributed between 18 and 42 m, with M slopes in the range of –0.3 to –0.2 M units/m. Those ducts accounted for about 80% of the ducting cases. For the total profiles, the duct occurrences in a day changed slowly and were more than 60% in all times. The surface ducts formed more easily in the daytime than in the nighttime and most of the duct height were at bellow about 32 m.Additionally,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SCS ducts appeared to be evident, except that the mean duct thickness was almost constant, about 33 m for all seasons. The highest occurrence was about 71% in the autumn, followed by in the summer, spring and winter. In spring, their top-height existed more often at a height of more than 48 m.Their mean duct strength became stronger trend from spring to winter, with the M-slope in the range between–0.26 and –0.18 M units/m. Those results agreed well with other studies, provided considering the data resolution.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reliable and gave the duct estimation for the SCS. Such duct climatology not only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the reliability of the radar observation, but also can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he meteorological radar measurements.  相似文献   
26.
夏季欧亚中高纬环流持续异常事件的Rossby波传播特征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利用西风波导结构以及波作用通量, 探讨了夏季欧亚一类中高纬持续异常环流所对应的Rossby波的能量频散特征。中高纬度对流层上层存在结构较为复杂的弱波导, Rossby波能量频散过程基本上与该弱波导结构一致。Rossby波传播特征在不同时期以及两种环流型 (E型和C型) 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1) 在梅雨前期, 与E型环流对应, Rossby波从南欧气旋式异常环流中心传播到乌拉尔山正高度异常中心, 并且波作用通量在乌拉尔山西侧辐合, 形成该地区正高度异常环流。乌拉尔山持续异常中心东侧重新激发出Rossby波, 并传播至贝加尔湖和鄂霍次克海地区, 维持对应的异常环流。与C型异常环流对应, Rossby波活动非常活跃。该型三个活动中心呈现高纬-中纬-高纬的分布特征, 这与波导结构密切相关。 (2) 在梅雨期, Rossby波的传播对两类持续异常环流的作用更加明显, 其传播路径基本上在处于极区和偏向中纬度一侧的两个“波障碍区”之间的带状西风波导区中。Rossby波从乌拉尔山活动中心向东传播, 最终形成贝加尔湖和鄂霍次克海地区的持续异常环流。在C型维持过程中则还存在另一种强迫因子。在C型中, Rossby波从乌拉尔山活动中心向中纬度传播, 并在亚洲急流中向东传播至东亚地区。 (3) 在后汛期, 在欧亚大陆上纬向“波障碍区”的增加使得Rossby波活动减弱。E型异常环流型的鄂霍次克海活动中心向东扩展到北太平洋, 但来自上游的Rossby波传播只作用于该活动中心的西北侧部分。C型中Rossby波的传播在乌拉尔山活动中心地区变弱。在夏季各个时期, E和C型持续异常环流对应着不同位相的EAP (或PJ) 型, 但并没有Rossby波从中纬度向北传播至鄂霍次克海地区的现象。  相似文献   
27.
黄荣辉  严邦良 《大气科学》1993,17(3):257-267
本文用线性化全球原始方程谱模式来研究地形强迫行星波的垂直传播过程及演变特征.模式的积分结果表明:行星波的能量沿两支波导进行传播,在波从对流层向平流层传播中,极地波导起着主要作用.由于重力波破碎的阻尼作用,地形强迫的行星波无论它的波作用量或振幅都呈现振荡状态.  相似文献   
28.
夏季对流层高层的低频波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ECMWF的格点资料,研究了1980年6—9月200hPa上的双周振荡过程。发现在40—180°E范围内存在两支经向波导,分别位于60°E和120°E附近。两支波导形成的原因不同,在季风系统的中期变动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相似文献   
29.
波导法测量油井持水率的理论、方法和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油井内的钢铁质套管可视为大口径圆波导,为应用电磁波传播方法测量管内混合流体的持水率提供了可能性.本文通过分析油井套管构成的导波系统的电磁波传输特性,提出一种波导测量方法,并用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考察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波导法具有特殊优点和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0.
基片集成波导缝隙天线具有传统波导缝隙天线的优良特性,同时又具有结构紧凑、易于加工和集成等优点。本文论证基片集成波导缝隙阵天线用作对地观测卫星数传天线的可能性,提出二维机械扫描和方位机械扫描附加俯仰电扫描两种方案,并列举了一个X频段右旋圆极化基片集成波导驻波阵的设计实例,仿真结果显示辐射波导单元增益达到12.9dBi,交叉极化达到-24 dB,相对带宽达到8%,阵列增益预算达到25 dBi,满足卫星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