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37篇
  免费   2097篇
  国内免费   1666篇
测绘学   884篇
大气科学   1981篇
地球物理   4288篇
地质学   4242篇
海洋学   1020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567篇
自然地理   199篇
  2024年   69篇
  2023年   303篇
  2022年   368篇
  2021年   405篇
  2020年   325篇
  2019年   394篇
  2018年   293篇
  2017年   288篇
  2016年   310篇
  2015年   391篇
  2014年   611篇
  2013年   539篇
  2012年   603篇
  2011年   579篇
  2010年   525篇
  2009年   549篇
  2008年   472篇
  2007年   469篇
  2006年   421篇
  2005年   441篇
  2004年   417篇
  2003年   352篇
  2002年   321篇
  2001年   411篇
  2000年   431篇
  1999年   357篇
  1998年   365篇
  1997年   272篇
  1996年   307篇
  1995年   249篇
  1994年   227篇
  1993年   205篇
  1992年   216篇
  1991年   193篇
  1990年   178篇
  1989年   133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6篇
  197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59 毫秒
141.
内蒙古中部重、磁场特征与地壳密度结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中亚造山带中的古生代——中生代花岗岩普遍具有正εNd值,在世界上是十分独特的。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中生代-新生代花岗岩同样具有正εNd值,并且其地壳的速度分布特征与内蒙古中部十分相似。本文通过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地球物理研究成果进行对比,来研究内蒙古中部的地壳密度结构,特别是下地壳的组成,试图探讨产生正£。值花岗岩的深部地质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兴安岭-内蒙古造山带下地壳中可能存在与美国加里福尼亚类似的洋壳物质。此外,还对重、磁异常进行了处理,以确定蛇绿岩带的延展情况。由于在西拉木伦河附近存在切割至莫霍面的深断裂,结合地表出现的蛇绿岩带,故提出温都尔庙-西拉木伦河一线可能是内蒙古中部最重要的地质构造界线。  相似文献   
142.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思路及建议   总被引:25,自引:17,他引:25  
区城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是在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开展的一项区域评价研究工作,其目的是为国家和所薪究地区的国民经济建设、工农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地球化学资料。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以异常元素的来源-成因-迁移转化-生态效应-预测预警为研究主线,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基本单元,查明异常元素分布、分配、成因及来源,研究它们在地球表层备大层圈中的迁移转化规律,评价它们所产生的生态效应,应用地球化学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污染的生态系统进行预测预警,井提出治理建议,为国家区域性经济战略调整和工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3.
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风、压场资料得到1958—1997年5—10月月际场的局地型相似系数(LPAC)。多年平均LPAC表明了对流层和平流层低层印度夏季风环流的建立、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北进和南亚高压上高原的过程,这些区域LPAC值较同纬度非季风区明显偏低。在平流层中层,夏季型环流表现出纬向对称性和由高纬向低纬的传播特征。对东亚LPAC气候变率时空剖面及3个涝年LPAC异常的分析反映出环流型季节转变异常及其与东亚月降水异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4.
东北夏季(6-8月)气温异常的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夏季(6—8月)中国东北地区91站44a气温资料,采用谐波分析方法将该区夏季气温异常变化的年代际、年际尺度分量分离,研究时空特征,然后应用REOF进行气温异常的区划,研究局域异常变化的年代际、年际分量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1)东北各站夏季异常方差中,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异常的年代际变化分量均明显大于年际变化分量。2)区域气温异常的年代际变化主要特征为线性上升趋势。大范围夏季异常高温(低温)常出现在年代际、年际异常同时为正(负)的年份。3)气温异常可划分为南部型、北部型、东部型、西部型4个型,其中南部型和西部型的年代际变化相对重要,而东部型和北部型的年际变化相对重要。  相似文献   
145.
146.
利用中国东部1990~2000年旬平均土壤湿度、降水和气温观测资料,通过对0~50 cm层次土壤湿度进行旋转主分量分析 (REOF),重点分析了淮河流域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并初步研究了土壤湿度与前期、同期和后期不同时段降水与气温的关系。发现春季以30 cm为界,30 cm以上各层土壤湿度异常的第一旋转空间模态十分相似, 其大值中心主要位于淮河流域,而30 cm以下 (30~50 cm) 各层的第二旋转空间模态与之亦十分类似, 因此称该模态为“淮河型”,而夏季和秋季虽然该模态也很显著, 但特征不如春季突出。该模态在各层次土壤中具有明显的持续性特征,均存在40旬左右的显著周期;并与前期和同期降水(气温)呈显著正 (负) 相关关系,与约半年后的降水 (气温) 呈负 (正) 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7.
东亚南亚夏季降水对海温异常响应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洪蕾  张铭 《气象科学》2005,25(4):331-337
利用IAP AGCM-Ⅱ大气环流模式,模拟了赤道中太平洋地区海温异常对东亚和南亚夏季(6~8月)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当1~4月该海温呈正异常时,中南半岛和我国东部降水将明显偏多,孟加拉湾附近降水偏少;而该海温呈负异常时,则我国华中和孟加拉湾附近降水偏多;对以上海温异常最敏感处为中南半岛和孟加拉湾附近地区,其中前者降水与该海温异常呈正相关,后者则呈负相关;该海温异常还会在中高纬地区激发出强迫波列。  相似文献   
148.
土壤热异常对地表能量平衡影响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郭维栋  孙菽芬 《气象学报》2002,60(6):706-714
将来自土壤深部的热通量引入off line的陆面过程模式 (NCAR—LSM ) ,通过长达 2a的数值试验对比分析了它对各层次土壤温度和地表能量平衡的影响。  在土壤底部引入 5W /m2 的热通量使底层土壤显著升温 ,但升温随着接近表层而迅速衰减。积分 3个月后 ,由地下进入地表的热流量增幅可达 1W/m2 以上 ,并持续增大到 5W /m2 ,地表最大升温约 0 .5K ,同时地表感热、蒸发潜热及长波辐射通量均有 1W /m2 左右的正异常 ;若将土壤热传导系数放大一个量级以加速热量交换 ,则地表升温提高到 1K以上 ,长波辐射增加 3W /m2 以上 ,超过了气溶胶全球平均的辐射效应。结果表明 :一定量值的土壤热异常对地表能量平衡和短期气候变化 (10 -1~ 10 1a)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同时 ,深入的资料分析、完善的陆面过程模式以及它与大气模式的耦合试验也是亟待进行的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149.
通过兴安盟地区近 10年降水量及主要农业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 ,说明兴安盟地区农业的投入产出比受自然降水量的影响较大。降水量正常或偏多年份 ,农业投入增加 ,产出增加幅度更大 ,农业投入产出见效益 ;干旱年份 ,尽管农业投入增加 ,产出增加幅度小甚至呈下降趋势 ,说明干旱年份农业投入与产出并不呈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150.
土壤热异常影响地表能量平衡的个例分析和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The statis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thermal anomaly and short-term climate change is presented based on a typical case study. Furthermore, possible physical mechanisms behind the relationship are revealed through using an off-line land surface model with a reasonable soil thermal forcing at the bottom of the soil layer.In the first experiment, the given heat flux is 5 W m-2 at the bottom of the soil layer (in depth of 6.3 m)for 3 months, while only a positive ground temperature anomaly of 0.06℃ can be found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run. The anomaly, however, could reach 0.65℃ if the soil thermal conductivity was one order of magnitude larger. It could be even as large as 0.81℃ assuming the heat flux at bottom is 10 W m-2. Meanwhile, an increase of about 10 W m-2 was detected both for heat flux in soil and sensible heat on land surface, which is not neglectable to the short-term climate change.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nsiderable response in land surface energy budget could be expected when the soil thermal forcing reaches a certain spatial-tem poral scale. Therefore, land surface models should not ignore the upward heat flux from the bottom of the soil layer. Moreover, integration for a longer period of time and coupled land-atmosphere model are also necessary for th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is iss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