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0篇
  免费   265篇
  国内免费   400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421篇
地球物理   30篇
地质学   24篇
海洋学   126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6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1年   2篇
  1942年   1篇
  1936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91.
一次全区暴雨中的风廓线雷达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唐山风廓线雷达提供的风场资料、自动站的1h降水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详细分析了2008年7月15日唐山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暴雨的发生与高低空急流的加强和向下扩展相对应;强降雨发生前西南急流迅速向下传,引发低空东南急流的加强,低空急流的强度与强降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特别是300m超低空急流;低空急流指数增大的程度和降水量的强度存在正相关关系,低空急流指数不仅可以说明低空急流的脉动,而且向地面扩展程度与中小尺度的强降水存在密切的关系,同时对强降水的出现以及雨强的大小有一定的预示作用;低空急流的加强、减弱与雷达回波强度的强、弱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92.
粤东“7·08”特大暴雨过程天气形势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丽佳  唐凯  蔡赛缄 《广东气象》2009,31(6):36-38,4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粤东2008年7月8日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发现:副热带高压东退到我国东部沿海,脊线北跳到30°N,强盛的西南季风、越赤道气流与副高西南侧东南气流的存在,大量水汽源源不断向粤东输送,使得暴雨区对流层下层维持较高的湿度和水汽通量;高低空急流与切变线的存在使暴雨区维持强烈的上升运动.  相似文献   
993.
陕西早春一次罕见暴雨过程的环流演变及水汽输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天气学、卫星云图和物理诊断方法,对2004年2月20日发生在陕西省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其环流演变是一次纬向型朝径向型环流快速调整的过程;暴雨区的主要水汽输送分别由700 hPa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急流和低纬度热带低气压西侧的850 hPa的偏南气流提供,热带低压西侧的偏南急流直伸到陕西的位置决定了强降水的落区;云图分析显示暴雨期间在菲律宾附近有一个热带低气压云系存在并维持,与夏季出现大范围暴雨时的云图特征较为相似。结论表明对陕西春季的暴雨预报除考虑环流演变外,还应关注低纬地区的水汽和能量输送及热带低压云系活动状况。  相似文献   
994.
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6月30日-7月1日发生在泸州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中的动力学因子和热力学因子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表明,暴雨区位于高空槽前正涡度平流区域,同时高空双急流型及高、低空急流之间的有机结合造成中低层持续的上升运动,为此次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学背景;深厚的高温高湿气层和强烈的不稳定提供了有利的热力学条件;副高西侧的西南暖湿气流和槽前偏南气流汇合将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的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川东地区,为暴雨提供了水汽条件。物理诊断量的计算和分析也验证了泸州地区暴雨预报指标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995.
一次初夏强对流天气的弓形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涛  张火平  吴翠红 《湖北气象》2009,28(4):306-312
利用武汉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结合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2008年5月3日湖北东部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弓形回波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为500 hPa西风槽、低层切变线和地面冷锋,较强的层结不稳定和低层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弓形回波的产生;雷达资料分析表明,先后有三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弓形回波产生大风、暴雨等强对流天气,前两个由回波块、回波短带合并形成带状回波,该带状回波最后演变成一个尺度较大的弓形回波;弓形回波组合反射率因子达60 dBz,顶高14 km,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55 kg/m2;弓形回波存在后部入流缺口、前沿强反射率因子梯度区及低层弱回波区;其后部有入流急流,两侧对应气旋性和反气旋性风场,且有γ尺度中气旋出现;地面中尺度低压带动弓形回波北部做涡旋运动,对逗点回波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6.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中尺度站资料、NEC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7月18—19日潍坊大暴雨天气的水汽来源与收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汽主要在中低层附近聚集,500hPa以上没有水汽幅合,强降水发生前为低层强盛的西南风急流建立起水汽通道,强降水阶段主要是925hPa超低空东南风急流的建立加快了水汽从东海及黄海向暴雨区的输送,暴雨落区与925hPa及700hPa水汽通量的大值区相对应;同时计算了暴雨落区的最大可能降水量。  相似文献   
997.
对2009年7月3~5日玉林市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和非常规观测资料,从环流背景、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等方面,对2009年7月3~5日玉林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高空低槽、低层低涡切变线和低空急流是影响此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2)低空急流在此次暴雨过程中促进了大气不稳定、加大了水汽输送;(3)有利的热力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是强降水产生和维持的机制.  相似文献   
998.
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6月30日~7月1日发生在泸州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中的动力学因子和热力学因子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表明,暴雨区位于高空槽前正涡度平流区域,同时高空双急流型及高、低空急流之间的有机结合造成中低层持续的上升运动,为此次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学背景;深厚的高温高湿气层和强烈的不稳定提供了有利的热力学条件;副高西侧的西南暖湿气流和槽前偏南气流汇合将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的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川东地区,为暴雨提供了水汽条件.物理诊断量的计算和分析也验证了泸州地区暴雨预报指标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999.
2008年6月广西持续性暴雨的诊断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陈业国  农孟松 《气象科学》2010,30(2):250-255
用NCEP/NCAR全球逐日再分析格点资料和广西区域日降水资料,对2008年6月12—13日发生在广西的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并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暴雨过程的水汽来源主要为孟加拉湾南部和南海北部;在强降水期间,暴雨区上空低层为较强的大气层结不稳定区,中高层为大气层结相对稳定区,不稳定能量与降水强度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西南急流作为对流系统上升的触发机制,为广西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WRF模式成功模拟出本次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形势的演变及中尺度降雨分布,本次暴雨与850hPa上一个β中尺度低涡的生成和强烈发展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及FY-2C气象卫星云图等非常规观测资料,从环流背景、水汽条件、触发机制、不稳定能量等方面,对2009年7月7日-8日汾阳市久早转大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久旱转大雨天气出现在中纬度环流经向度加大和副高西进北抬的形势下;500hPa高空槽东移引导西南涡东移北上,是造成此次大雨过程的直接原因;对流云团TBB值越大,对应的降水强度越强;低空西南风急流的建立打通了水汽北上的通道,为强降水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低层不稳定,高层稳定的能量结构对强降水的发生十分有利;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为汾阳大雨天气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抬升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