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84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98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59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 毫秒
61.
由地基遥感资料确定大气边界层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洪钟祥  钱敏伟  胡非 《大气科学》1998,22(4):613-624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用于边界层垂直结构探测的相控阵声雷达(PA2)、低层大气廓线仪(LAP-3000)以及无线电声雷达(RASS)。本文研究如何利用这些设备获取的遥感观测资料,确定边界层湍流热通量的垂直分布、地面热通量以及边界层高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62.
解析研究了磁层顶磁岛结构时间演化的非线性过程;推导出磁岛宽度的解析式和磁岛发生分叉、混沌的条件;论证了磁重联生成的磁岛有不稳定平衡结构,外扰作用会破坏该结构,使磁岛出现突变和混沌;说明了中小尺度太阳风脉动易使磁岛破碎,导致磁场湍动重联,形成小尺度结构.  相似文献   
63.
风蚀影响因子的敏感性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风蚀模式的各重要影响因子进行了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①随风力的增大,跃动沙粒的粒径范围迅速增大,从而会使更多、更大的尘粒因受到更强烈的撞击作用而释放于空中。但随土壤水分和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跃动沙粒粒径范围会变窄,较大的粒子很难被激发到空中。②各种土壤沙流通量及尘粒释放率随粒径的变化趋势Q(d)和F(d)与相应的地表土壤有效粒度分布Ps(d)具有相似的特征,说明前人用近地层沙尘粒度分布来代表地表土壤的有效粒度分布是合理的。③若以总沙流通量Q>0.5 g·m-1·s-1为风蚀过程开始发生的标准,在干燥、裸露的情况下,沙土、沙壤土、壤土、黏土和粉黏土表面发生风蚀的临界摩擦速度都约为0.3 m·s-1。相同风力条件下(u*=0.6 m·s-1),若地表干燥(w=0)并忽略小于0.1 g·m-1·s-1的总沙流通量,则抑制5种土壤发生风蚀的最小植被覆盖度分别约为:沙土0.35、沙壤土0.45、壤土0.45、黏土0.55、粉黏土0.55;若地表裸露,抑制风蚀发生的最小水分含量分别为:沙土0.15、沙壤土0.18、壤土0.3、黏土0.36和粉黏土0.33。④通常情况下沙土最不易起尘,它在各个粒径的尘粒释放率比其他土壤均约小3~5个量级。粉黏土最易起尘,且粒径较小,较容易传输到下游很远处。⑤总尘粒释放率F和总沙流通量Q随风力、地表条件的变化一般是同相的,即Q增大,F也会增大。⑥一般情况下F随摩擦速度u*的增大或植被覆盖度cf和土壤水分w的减小而增大;土壤拖曳系数sx和弹性压力垂直分量pye的增加会大大降低尘粒释放率。⑦通常风蚀情况下,5种土壤中粉黏土和沙壤土因聚合粒子破碎产生的尘粒释放率Fc最大,Fc随风力、地表条件变化的敏感度也最强;沙土的Fc最小,其对风力、地表条件的敏感度也最弱。  相似文献   
64.
利用2003年8月22日-9月3日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在北冰洋78°N浮冰站获得的近地层观测资料,采用整体输送法对北冰洋浮冰近地层特征参数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考察期间,雪面吸收的净辐射仅为3.6 W/m2,其中以感热和潜热向大气输送的能量分别占52%和31%,向海冰深层传导的热量很少;近中性层结条件下的平均拖曳系数Cdn为1.16×10-3,略小于75°N北冰洋浮冰上近中性层结的Cdn。与1999年75°N附近冰站观测结果的对比表明,当海冰密度及冰站所在浮冰的尺度不同时,海冰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的差异显著,在研究北冰洋地区海/冰/气相互作用对气候过程影响时,应考虑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65.
动态地幔柱尾管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动态地幔柱模式被广泛用于讨论地球科学中的一些重要课题,如巨大火成区的成因,冈瓦纳古陆解体的原因,板块内中小尺度动力过程的驱动因素等.但是这个基于实验研究而建立的模式中,忽略了地幔柱尾管特征及其作用.地幔柱尾管内温度和速度分布是研究地幔柱上升过程的必要条件.本文从控制尾管结构的基本方程出发,给出了一个定常轴对称地幔柱温度和速度分布的近似分析解.从而得到尾管结构的基本特征:影响尾管内温度分布的主导因素是地幔柱的热流通量,而尾管内上涌速度的大小则不仅取决于热流通量,主要是取决于地幔粘度随深度的变化方式.结果表明,对弱地幔柱,尾管的热损失可能是不可忽略的,而对强地幔柱,径向质量传递可能是不可忽略的.  相似文献   
66.
长江入河口区水沙通量变化规律   总被引:42,自引:6,他引:36  
根据大通站1950-1985年的水、沙实测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长江入河口区水、沙通量的季节性变化、年际变化以及水、沙通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入河口区的水沙通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其中沙通量的变化更为显著;丰水年很少连续出现,枯水年有75%以连续两年的形式出现;多沙年的出现形式有1年出现一次的,也有2-3年出现的,少沙年基本上以连续2-3年的形式出现;水沙通量间的相关性较差,其中细颗粒泥  相似文献   
67.
黄金廷  马洪云  张俊  董佳秋  王冬 《地质通报》2015,34(11):2074-2082
土壤有效热导系数和水流通量是研究大气-土壤系统水分转化的重要变量。采用动态回归模型(DHR)获取土壤温度的振幅和相位变化,联合土壤水热耦合方程的解析解估算土壤有效热导系数和土壤水流通量,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毛乌素沙地的土壤水流通量估算中。结果显示,实例研究估算获得的有效热导系数在10~(-7)m~2/s数量级变化,且随振幅比的增加呈指数增加,随相位差的增加呈指数衰减。当土壤含水率小于0.08时,有效热导系数呈线性增加;当土壤含水率大于0.08时,接近恒定值(定量0.08),土壤水流通量随土壤含水率的变化无明显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68.
SHAW模式的改进及其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面过程模拟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准确的计算陆气间能量交换,但现有的陆面过程模式模拟的湍流通量与观测值间仍然存在较大偏差,因此改进湍流通量的参数化方案对于提高陆面过程模式模拟能力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改进陆面过程模式SHAW中的热力粗糙度方案,以及引入干表层蒸发方案,以期改善湍流通量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利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SACOL站观测资料,进行模式改进前后的单点模拟对比试验,研究其参数化方案改进对陆面过程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进后的SHAW模式能够合理地模拟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陆面特征的变化趋势,模拟值与观测值偏差较小。与原来的SHAW模式模拟结果相比,改进后的SHAW_MOD模式显著提高了湍流通量的模拟能力,并改善了净辐射和深层土壤温度的模拟,但对土壤湿度的改进并不明显,这可能与土壤内部水热传输过程及相关参数化方案有关,还有待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9.
天津城市边界层湍流统计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2008年2月1~28日在天津气象塔上观测的超声风、温资料和常规风、温及湿梯度资料,计算了天津城市边界层无量纲湍流速度方差、湍流温度方差、感热通量、动量通量和湍流动能。结果表明,在不稳定层结条件下,40m高度上无量纲湍流速度方差和湍流温度方差遵循莫宁-奥布克霍夫相似理论,在220m高度上只有垂直方向上的湍流速度方差...  相似文献   
70.
近岸海洋气象平台涡动相关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涡动相关方法在海洋—大气界面通量过程的观测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通量观测的数据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条件和订正方法的正确应用,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与质量控制。基于博贺海洋气象平台上方2层涡动相关系统约7个月的湍流观测数据,分析了目前未能在数据采集平台上实时运行的几种订正方法对通量结果的影响。分析表明:在通量值较小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