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3篇
  免费   290篇
  国内免费   167篇
测绘学   65篇
大气科学   56篇
地球物理   103篇
地质学   641篇
海洋学   428篇
综合类   119篇
自然地理   31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3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1篇
  1940年   1篇
  1935年   2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平原地区电厂多以燃煤为主,其产生的灰渣利用率较低,需建灰场贮放。由于早期电厂建设时对灰场渗漏引起的环境问题缺乏认识,一般不采以专门的防渗措施,灰水渗漏对地下水环境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论文以济宁某电厂灰场为例,通过对平原灰场水位、水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数据对比表明灰场区地下水已遭受污染,其污染影响范围一般小于1km。根据场区地层结构和水文地质条件,本文提出了相应的防渗方案。  相似文献   
942.
古海啸研究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明确证实仅靠历史记录难以显示海啸的危险性。长期地质记录为评估海啸危险提供了更多信息。海啸遗留的沉积证据有助于评估过去洪水的水位深度和速度,估计源头位置,以及帮助了解海啸是如何影响滨海地区的生态和地貌。过去的沉积可以估计历史海啸的次数和重复周期。这些信息对于减轻未来海啸的影响和减少其带来的可能损失具有指导作用。古海啸研究引起了地震地质、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地貌学、海洋物理学、地球物理学、海洋地质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地震学、海岸工程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科学家的兴趣,并可能导致不曾…  相似文献   
943.
中南半岛地区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3B42RT和3G68 PR 1998-2005年8 a的观测资料,研究了中南半岛地区夏季(6-8月)降水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整个夏季,中南半岛西侧沿海和长山山脉西侧迎风坡为降水大值区和降水日方差大值区.陆地上平原地区和远海海面降水主要出现在16-19LST(local standard time);沿海海面在07-10LST达到降水最大值.降水在白天由沿海分别向内陆和远海海面传播;夜间,降水从远海海面向沿海地区回传,但没有发现内陆向沿海地区回传.长山山脉西侧迎风坡的一南一北两个区域,表现出明显不同的降水日变化特征,其原因与降水的传播有关.01-04LST,降水大值区出现在泰国湾东部沿海,并向中南半岛岛内传播,16-19LST在长山山脉西南侧形成降水大值区,之后降水进一步沿山脉向西北传播,并于次日01-04LST传到长山山脉西北侧区域,通过降水的这种传播特征从而导致长山山脉迎风坡一侧不同的降水日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44.
土中石油污染物具有不稳定性,随环境改变易向周边发生二次迁移,危及周围土体和水体。本文以滨海地区石油污染盐渍土为研究背景,考虑污染强度、石油污染物在土中的存留时间、土体密度为变量参数,探索即时淋滤和过时淋滤条件下土中石油污染物的二维向迁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即时淋滤条件下,石油污染物强度越大,其在盐渍土中迁移的越深,最大迁移深度为6 cm。干密度(1.2~1.4g ·cm-3)对盐渍土中石油污染物迁移深度的影响较小,但干密度越大,土体对石油污染物的截留能力越强,相同深度处石油污染物的浓度越低。在水平方向,污染强度越大,密度越大,石油污染物在土体中沿半径方向浓度递减幅度越大;过时淋滤条件下,石油污染物在竖直方向的迁移规律与即时条件下相似,但表层盐渍土对石油的截留能力更强,其在盐渍土中迁移的最大深度为4 cm,土体对石油类污染物的最大截留率为99.98%。在水平方向,污染强度越大,密度越小,石油污染物在土体中沿半径方向浓度递减幅度越大;盐渍土对石油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吸附性,增大密度有利于提高吸附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45.
通过收集整理相关检测数据,分析浙江温黄平原地下水控采后的地面沉降特征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随地下水大幅减采,地下水位回升明显,地面沉降同步快速减缓,由区域性沉降转变为局部工程性沉降,认为工程性沉降监测防治是今后温黄平原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946.
磁性地层学结合宇宙成因核素、AMS 14 C测年为晚新生代可靠的长序地质年代框架建立提供了有效快捷手段。在北京平原东南部钻取的NBT1全取芯钻孔进行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400 m钻孔335 块样品识别出10个正极性和9个负极性时段,记录了布容(Brunhes)、松山(Matuyama)、高斯(Gauss)、吉尔伯特(Gilbert)极性时,孔底进入到4. 2 Ma的Gilbert负极性时。以岩性组合、26 Al/10 Be、AMS 14 C年代学为基础,结合测井沉积〖JP2〗相分析,判断钻孔上新世晚期地层底界位于319. 60 m,第四系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底界分别位于214. 80 m、〖JP〗70. 60 m、59. 25 m。在上新世约4. 2~3. 5 Ma发育了6期明显的冲洪积扇的快速沉积过程,第四纪早更新世以曲流河沉积体系为主,中更新世以湖沼沉积为主,夹分支河道沉积,沉积厚度相对较薄,晚更新世以分支河道- 湖沼沉积为主,其顶部末次盛冰期浊黄橙色硬质黏土发育。钻孔包含了3个沉积速率较高(>150 m/Ma)的时期,分别为3. 58~3. 33 Ma、1. 945~1. 778 Ma和0. 126~0. 010 Ma,与上新世以来青藏高原隆升扩展及华北地区晚更新世构造活化在时间上具有一致性,揭示了华北地区的沉积构造演化对青藏高原隆升具有一定响应。  相似文献   
947.
鉴于保护地调查评价历史与目标,国家公园地质考察评价基准是地质学关于地球的“时间、空间、演化”知识的发现路径,既识别国家公园候选地的国家符合性地质事件,又识别国家公园自然性、独特性、优美性、多样性、整体性的地质机制,提供国家公园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与自然景观保育管理的地质学支撑。浙江丽水百山祖国家公园符合性的地质事件是公园发现的4.0~4.2 Ga冥古宙陆核物质的锆石晶体、中生代岛弧陆盆火山酸性火山岩系列和从流纹岩山岭到花岗岩—变质岩谷底的“峰—岭—丘—谷(盆)”的亚热带滨海山地地貌结构,地貌结构发育演化是百山祖公园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性流域水源地、独特山水景观的形成基础。保护百山祖公园地貌结构和过程的完整性与真实性是确保其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演化和生态服务产品持续供给的基础。  相似文献   
948.
李长安  王伟  侯红星  祝晓松  孙永辉 《地质论评》2021,67(6):67112008-67112008
杭州湾南岸是我国近代海岸线变化最大的海岸带之一。前人曾利用史料、遥感、土地利用等手段对这一带岸线的变化进行过大量的研究。最近,笔者等在慈溪市滨海平原中距海岸线2~3 km的二座孤山—伏龙山和海王山发现了海蚀崖、海蚀沟、海蚀穴等海蚀地貌,从而提供了对历史海岸线位置有明确指示意义的地质地貌证据。分析认为此乃20世纪60年代的海岸线位置所在。此发现不仅对杭州湾地区的岸线变化、人类活动对滩涂改造等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这也是杭州湾地区难得的历史海岸线地质遗迹,对开展科普宣传、研学旅行、地学旅游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49.
李典  邓娅敏  杜尧  颜港归  孙晓梁  范红晨 《地球科学》2021,46(12):4492-4502
近年来陆续有报道发现长江中游河湖平原广泛分布着高砷地下水,鄱阳湖平原与江北平原(古彭蠡泽)作为长江中游南北两岸典型的河湖平原,其地下水资源丰富,但砷的空间分布规律尚不清楚,区域供水安全存在风险.本研究在两个区域系统采集98个浅层地下水(< 40 m)样品和8个地表水样品,通过水化学、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查明地下水中砷的空间分布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江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砷含量为0.65~956.72 μg/L(平均值210.78 μg/L),高砷地下水集中分布于长江古河道;鄱阳湖平原浅层地下水砷含量为0.09~267.45 μg/L(平均值11.85 μg/L),高砷地下水仅分布于赣江三角洲局部地区.江北平原地下水δD与δ18O值相对鄱阳湖平原更偏负,且与地表水的差异更大.地下水化学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物源和含水层结构差异是影响鄱阳湖平原和江北平原砷空间分布异质性的关键因素,来自长江物源的古彭蠡泽区域沉积物为高砷含水层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湖相含水层中含砷铁氧化物的还原性溶解是地下水砷富集的主要过程.地下水氢氧稳定同位素指示江北平原较鄱阳湖平原地下水赋存环境更封闭,地下水循环交替速度缓慢,有利于砷的富集.   相似文献   
950.
地下水的化学特征与成因机制对地下水演化、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采及质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为查明豫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的水质特征及控制因素,采集了不同类型的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样品,分别测试了水样阴、阳离子和氢氧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1)地下水中总溶解性固体物质(total dissolved solids,简称TDS)质量浓度范围为316~6 948 mg/L,微咸和咸地下水呈条带状分布在沁河冲洪积平原中部,在三阳镇-修武县一带,水化学类型复杂,以HCO_3·SO_4-Na·Mg·Ca型和SO_4-Na·Mg型水为主。北部山前冲洪积扇和沁河北岸地下水为淡水,为HCO_3-Ca·Mg型水。(2)δ~2H-δ~(18)O关系说明地下水起源于大气降水,水化学组分受水岩相互作用控制,在补给区以碳酸盐岩溶滤作用为主,径流区发生硅酸盐岩的风化溶解以及阳离子交换作用,排泄区以蒸发浓缩、石膏溶解和阳离子交换作用为主。(3)地质和气候环境是造成地下水咸化的主要成因,且受到工农业污水渗漏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以为该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采和有效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