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1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126篇
测绘学   83篇
大气科学   426篇
地球物理   83篇
地质学   169篇
海洋学   5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72篇
自然地理   18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可燃物含水率、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人口密度是林火预报中重要因子,将这些因子构建综合火险指数模型,该模型包括三个部分:植被火险敏感指数(FSI)、归一化天气火险指数(NWDI)、人口火险概率指数(PDI)。详细介绍模型各部分的计算方法,将该模型与遥感、GIS相结合,开发综合森林火险指数预报系统,制作2010年10月~2011年9月山东省综合火险指数图,并与实际火灾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取得较好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992.
为更好地解决支持向量机(SVM)核参数和惩罚因子的取值对煤层底板突水量等级预测精度的影响问题,提出利用全局搜索能力较强的粒子群优化(PSO)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参数。选取含水层水压、隔水层厚度、岩溶发育程度、断层规模等作为影响煤层底板突水量等级的因素,利用华北聚煤区煤层底板突水的实测数据进行训练,建立了煤层底板突水量等级预测的粒子群-支持向量机(PSO-SVM)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其他样本的预测。应用表明:模型能够较好地解决煤层底板突水量等级预测中存在的小样本、非线性等问题,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程度高,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3.
利用近46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指数资料、四川地区123个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集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四川地区夏季旱涝事件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西太副高的关系。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东西部经常出现"西旱东涝"或者"西涝东旱"的异常特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脊线、北界位置与四川盆地东(西)部区的旱涝之间存在很高正(负)相关关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位置的异常变化对应着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从而影响四川盆地东部区及四川盆地西部区的旱涝变化。   相似文献   
994.
鄂尔多斯高原地区清代旱灾与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鄂尔多斯高原地区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 研究了该区清代旱灾等级、频次、周期和气候特征。结果表明, 鄂尔多斯高原地区清代旱灾频次较高, 约0.34 次/a, 以轻、中度旱灾为主。该区旱灾的发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1701-1780 年、1821-1845 年和1876-1911 年为多发阶段, 1644-1700 年、1781-1820 年和1846-1875 年为低发阶段。约90%的旱灾发生在春、夏季或春夏连旱。该区清代旱灾有7 a 左右的短周期, 23-29 a 左右的中周期和54 a左右的长周期;各等级旱灾有准5 a 短周期, 特大旱灾的第1 主周期是17 a。干冷多风的区域气候环境, 以及农业活动是该区旱灾发生的两个主要原因。推测该区清代发生大旱灾和特大旱灾年份的年降水量约为200~250 mm, 年蒸发量约为2400~2600 mm。该区清代气候可划分为6 个阶段:1644-1700 年→1701-1780 年→1781-1820 年→1821-1845 年→1846-1875 年→1876-1911 年, 对应的年降水量特征为:多→少→多→少→多→少, 而蒸发量和风沙天气特征为:少→多→少→多→少→多。确定1762-1766 年、1875-1878 年、1899-1902 年为3 个干旱气候事件, 推测这3个干旱气候事件期间年平均降水量为230 mm左右, 蒸发量为2500 mm左右, 大风沙尘天气频繁。  相似文献   
995.
徐秀玉  陈忠暖 《热带地理》2012,32(3):293-299,320
基于城市居民休闲需求的角度,以广州市中心城区作为实证研究地,引入公园规模、公园景观、公用休闲功能、公园门票价格、公园建园时间、公园交通便捷度、公园综合配套服务、公园服务时间等指标来衡量城市公园的休闲服务等级结构.根据广州中心城区发展历史、城区常住人口密度、城区各区经济总量等指标,将广州市中心城区划分为旧城核心区、新城中心区、新城边缘区,城市常住人口高密集带、城市常住人口密集带、城市常住人口稀疏带,经济实力强区(萝岗区)、经济实力较强区(黄埔区、天河区、越秀区)、经济实力弱区(荔湾区、海珠区、白云区)等空间  相似文献   
996.
利用1961—2022年江南和华南茶区510个气象站的日最高气温数据和历史茶树高温热害灾情数据,采用灾情反演和K-Means聚类分析方法,构建并验证江南和华南茶区茶树高温热害等级指标,分析茶树高温热害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江南和华南茶区茶树轻度、中度、重度高温热害指标为连续14 d日最高气温的滑动平均值T14≥34.5℃的持续日数分别为1~17 d、18~38 d和超过38 d,验证样本完全符合的准确率为73.9%,基本符合的准确率为91.3%;江南和华南茶区茶树高温热害总次数呈波动变化,分别在1999年和1997年达到最低值,并在2021年达到最高值;华南茶区相对于江南茶区高温热害次数更多,尤其是轻度茶树高温热害,且近62年华南茶区茶树高温热害次数增加趋势显著。  相似文献   
997.
对地震灾害区域等级划分模型进行了分析,并以2014年云南鲁甸MS6.5地震为例,对此次地震的地震灾害指数进行计算。讨论不同震害特征地震如何选取相应震害因素,能够充分的反映出灾区区域灾害等级差异。  相似文献   
998.
吴健生  刘浩  彭建  马琳 《地理学报》2014,69(6):759-770
完善的城市体系可以不断优化各个城市的时空资源并强化区域城市的集聚效应,切实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综合效益最大化。受惠于城市因素流与城市作用潜力的显著相关关系,节点体系研究可以准确测度城市体系内部各个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又避免了功能体系研究所需矢量数据的难以获取与测算庞杂,而DMSP/OLS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可以综合地定量测度城市地区人类活动的广度与强度。基于夜间灯光指数的引力模型定量测度中国341个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通过二阶段聚类法综合分析其城市体系等级结构与空间格局。中国节点城市被划分为7 大国家节点城市(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哈尔滨与沈阳)、26 个区域节点城市与107 个省域节点城市,而中国城市体系则被划分为2 个国家城市体系(北方城市体系与南方城市体系)、8 个区域城市体系(华北城市体系、东北城市体系、西北城市体系、黄河中游城市体系与华东城市体系、华南城市体系、西南城市体系、长江中游城市体系) 与31 个省域城市体系。城市体系的地域范围是相对的、局部的,没有明确的识别界线,不过通过对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中国城市体系等级结构与空间格局与顾朝林实证研究的分析结果进行进一步的综合比对评估,总体而言,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对城市体系的等级结构与空间格局进行实证研究是可信的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9.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classify water erosion risk for a deciduous forest and to predict the amount of sediment yield from forest road network. GIS in combination with AHP was used for determining the soil erosion risk degrees of forest. Beside, sediment yield from forest roads with gravel and asphalted surfacing was estimated using SEDMODL. Rainfall simulator was used in calibration and validation process of model. Results showed that 47.9% of forest soil is classified from moderate to very high vulnerability. 32.3% of roads were located in soil erosion risk class of very high. This class is generally found in the eastern region of forest, while areas with very low risk are found in the south western part. 14.6% of the forest roads were ranked as having very low sediment yield. Only 61 segments out of 339 segments of forest road network delivered sediment to the ravine network. The estimated annual sediment yield for all of road sections by SEDMODL and rainfall simulator were 10,935.45 and 10,509.29 g m-2, respectively. Results of the calibration and validation process showed that the variation accounted for in the predicted values by SEDMODL with the observed values under rainfall simulation was 3.90%.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BMP) must be considered for the areas with high degrees of erosion risk.  相似文献   
1000.
能源保障风险综合指标体系研究是能源保障风险评价的基础工作和重要内容。其中,煤炭和石油作为我国能源供给与消费的主体,其保障风险源于资源、生产、运输、市场和消费五大方面。煤炭和石油保障风险的综合评价实质上,是在对各风险源产生风险可能性展开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集成和综合,进而形成煤炭和石油保障综合风险指数。本文借鉴有关风险研究的综合评价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模型,形成由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和指标层等4个层次、共14个指标的保障风险识别与评估指标体系,并构建了煤炭和石油保障综合风险度,以及各风险源风险度的评价模型。根据评价模型计算得到的煤炭和石油保障综合风险度指数(ESCR I),在此基础上对煤炭和石油保障风险进行综合的等级划分,并将其风险可能性划分为极低、低、中、高、极高5个级别。这一研究结果可在煤炭和石油保障风险乃至在整个能源保障风险评估与管理中,为辨识、预测和应对风险提供理论与方法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