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3篇
  免费   318篇
  国内免费   427篇
测绘学   254篇
大气科学   776篇
地球物理   126篇
地质学   469篇
海洋学   242篇
天文学   29篇
综合类   125篇
自然地理   197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3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1篇
  1942年   2篇
  1938年   1篇
  193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利用卫星海面高度计资料,分析了赤道太平洋和印度洋海面高度变化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并与一个耦合气候系统模式FGCM0模拟的海面高度进行比较,评估模式模拟海面高度季节和年际变化的能力.结果表明,尽管耦合模式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但仍然能在相当程度上模拟出海面高度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基本特征.同时为检验模式中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对海面高度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影响,还进行了印度尼西亚海道完全关闭的敏感性试验,与控制试验结果对比表明,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可以显著影响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年际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992.
重要海-气-天文事件与新德里季风降水中δ18O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分析西南季风区印度新德里站夏季降水资料发现, 降水中δ18O变化趋势大致与太阳黑子变化趋势一致, 是温度效应的具体体现. 温度和降水的耦合导致温度和降水量的比值(T/P)与δ18O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ENSO与δ18O的遥相关关系是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气耦合作用的结果, 是降水量效应的反映. 在500 hPa高度, 云滴的蒸发以及与下层向上层传输的季风水汽之间发生稳定同位素交换, 可能是导致500 hPa高度风的速率与δ18O正相关的主要原因, 温度效应及降水量效应对这一关系的形成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93.
新疆天山南北地区天然地震探测及深部构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海鸥  姜枚  魏素花  钱辉 《地学前缘》2004,11(3):318-318
现代天山山脉的形成主要始于新近纪。伴随着天山造山带的强烈抬升,发育向北迁移的陆内坳陷和向盆地方向逆冲的推覆构造体系。  相似文献   
994.
经典三阶段植被高度反演算法中地表相位和植被冠层相位估计不准确直接影响反演精度,特别是在植被稀疏区域,植被反演效果较差甚至出现反演失败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PD极化干涉相干优化方法引入三阶段植被高度反演中,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植被高度反演算法。该方法利用PD极化干涉相干优化方法能最大限度分离相位中心的特性能够获得更准确的地表相位和植被冠层相位,从而提高植被高度反演的精度和稳定性。最后,利用ESA BioSAR项目数据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相比经典三阶段算法稳定性更高,反演的地表相位、植被冠层相位和植被高度结果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995.
华东高温期的大气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地面气象站点资料,对1951—2005年华东高温日数较多(少)月和高温过程各阶段的500 hPa位势高度、850 hPa温度和相对湿度及700 hPa垂直速度的环流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高温日数较多月,副高西伸,850 hPa温度较高而相对湿度较低,华东中南部下沉气流明显,华东多为位势高度、温度和垂直速度正距平及相对湿度负距平;而在高温日数较少月,副高东退,850 hPa温度较低而相对湿度较高,整个华东为上升气流,并为位势高度、温度和垂直速度负距平及相对湿度正距平。与高温前期和衰退期相比,高温盛期副高北抬西进,华东850 hPa温度较高而相对湿度较低,华东南部下沉气流强盛,各要素距平值增加,多数要素距平中心移向华东或其周边。高温间断期则比盛期各要素距平减弱。大气环流要素场及其距平场的变动可以作为预报华东7—8月高温日数多寡和高温进程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6.
浅源地震是山区地壳抬升的主要驱动力(Avouac,2008)。然而,浅源大地震也触发大范围的同震滑坡,造成显著、但在空间上不均匀的侵蚀(Keefer,1994;Malamud et al,2004;Larsen et al,2010)。因此地壳抬升与同震滑坡的分布及规模间的相互作用就引发了一个根本的问题,即大地震及其相关的滑坡是创生还是消毁了山区地形。2008年中国四川Mw7.9汶川地震触发了超过56000处滑坡(Dai et al,2011),其空间分布仅仅部分与构造变形样式有关(Shen et al,2009)。通过将滑坡面积一体积标度关系(Larsen et al,2010;Guzzetti et al,2009)应用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我们仔细检查了造山方量的潜在变化。我们估计,同震滑坡产生了约5~15km^3的可侵蚀物质,大于2.6±1.2km^3(deMichele et al,2010)的同震地壳抬升净方量。这种差异表明,在可能的2000-4000年的地震复发周期中(Shen et al,2009),即使只有小部分滑坡物质从造山带中运移走,汶川地震也会在龙门山导致物质净亏损。我们的结果对长期以来广泛持有的大倾滑或走滑地震能造山的观点提出了挑战,并希望引起对同震滑移、滑坡量与地形生成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思考研究。  相似文献   
997.
机载双天线极化干涉SAR反演植被参数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较好的反演精度.然而对于星载的单天线极化干涉SAR系统,只能采取重轨方式获得极化干涉数据,且该数据受到较为严重的时间去相干的影响.因此,利用星载极化干涉SAR数据反演植被参数不得不考虑时间去相干的影响.由于时间去相干的影响,经典RVoG模型已经被证明对植被区域的极化干涉SAR数据进行反演的结果有较严重的偏差.针对这一问题,基于RVoG模型的TD-RVoG模型被提出,用于消除时间去相干的影响,但该模型未知参数太多,难以应用于单基线极化干涉数据反演植被高度.在原始TD-RVoG模型的基础,提出一种新的运动时间去相干模型,减少了未知参量个数,并采用三阶段法反演植被高度.利用星载重轨极化ALOS/PALSAR数据进行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新模型整体反演结果误差在1.5 m以内.  相似文献   
998.
讨论多模GNSS时空统一方法,建立多模单点定位数学模型。采用8个测站的实测数据,对比单GPS与GPS/GLONASS/BDS/Galileo四大GNSS组合多模系统在截止高度角分别为15°、30°、45°时的单点定位性能。结果表明,15°时,多模较单GPS定位精度有一定改善,但效果不明显| 30°、45°时,单GPS不能实现实时定位,多模则能提供稳定可靠的实时定位结果。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见卫星数较多的亚太区域,95%以上历元可用,水平方向偏差RMS<8 m,高程方向偏差RMS<20 m,对城市峡谷和密林中导航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9.
利用2003-2011年的SABER/TIMED温度数据观测发现,在2006年、2009年和2010年北半球高纬(70°N)的冬季(1-3月)发生了“平流层顶抬升”.在这3次事件中,1月末-2月初的~50 km和~80 km高度处分别出现了温度的极大值~260 K和~230 K,即平流层顶的高度突然由原来的50 km左右上升至80 km左右,这就是平流层顶抬升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抬升的平流层顶的高度逐渐下降直至恢复到原有位置,与此同时其温度由~230 K上升至~260 K.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极区的每年冬天都发生平流层突然增温事件,但是只在伴随着极涡分裂的平流层突然增温事件后出现平流层顶抬升.此外,在发生平流层顶抬升事件的冬季里,高纬的重力波活动在1月末-2月初的~80 km高度处突然增强,对应着平流层顶的抬升时间和高度;在2月份之后,重力波活动在75 km以下逐渐增强、在75 km以上逐渐减弱,同时抬升的平流层顶也不断下降.通过重力波活动与平流层顶抬升事件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重力波活动可能对平流层顶的抬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娄底市5个县(市)站的实况观测资料,分析霾日的空间与时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娄底市霾日西部多东部少,最多的新化站约是最少的双峰站的4倍;霾日的长期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20世纪80和90年代中期出现2个峰值,2000年以后迅速上升;季节分布特点是冬季最多,占45.9%,夏季仅占7.7%,以12月最多,7月最少。利用娄底本站实况资料与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分析2008年1月5~10日重霾过程的气象条件表明,混合层高度、水平输送条件直接关系到霾天气的形成,逆温层下稳定天气形势有利于霾的维持,而双层逆温则更加强了天气形势的稳定性与持久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