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53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海南电离层F区不规则体的气辉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子午工程海南富克站(19.5°N,109.2°E)全天空气辉成像仪630nm波段的气辉图像,通过对气辉原始观测资料进行图像增强、方位校正和图像投影等预处理,得到可清晰识别电离层等离子体泡的图像产品,获得了我国海南地区首次电离层等离子体泡的光学观测结果.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等离子体泡的形状、结构、变化、空间尺度和运动速度这些基本特征.研究显示:典型的等离子体泡形状为南北分布的条状,常出现分叉现象,大部分情况整体向西倾斜;东西方向的尺寸为几十到几百公里;典型漂移速度为50~150 m·s~(-1).统计了2013年9月至2014年5月等离子体泡观测数据,发现其出现的典型季节为9—10月和2—4月、典型时间为日落后1~2个小时并持续1~4个小时左右.  相似文献   
152.
153.
154.
区域重力均衡异常和上地幔小尺度对流模型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相似文献   
155.
156.
本文介绍了空气泡沫钻进工艺在南乡、高龙两矿区的应用及取得的成效。文中详细叙述了采用这一新技术所需的设备、材料,发泡剂、稳泡剂、防塌添加剂的选择及配方,管路系统的连接,钻进参数及金刚石钻头的选择与使用,以及试验中探索的泡沫的防塌护壁和携带岩粉能力、返泡时间掌握、清孔排渣方法、泡沫液的回收再用等工艺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57.
中空纤维膜作生物膜载体无泡供氧处理污水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中空纤维膜作生物膜载体及无泡供氧装置,利用具有死端式和漂浮式特点的浸没式接触氧化工艺进行污水处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系统工作压力0.03 MPa、污水中ρ(DO)为5~8 mg/L及HRT=8h的条件下,污水中COD、BOD、SS的去除率分别达70%、90%和75%以上,NH3 -N、P的去除率也在70%以上.系统连续运行3个月,表现了较好的稳定性和抗有机负荷冲击能力.  相似文献   
158.
利用雷达、卫星、闪电定位、探空等资料,对长江三角洲地区2004—2013年的雷暴天气个例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该地区雷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从天气学角度将这些雷暴天气个例大体划分为五种类型:槽前型、副高边缘型、冷涡(槽后)型、副高热对流型、东风波型(包括台风外围影响),并给出其典型中尺度分析综合图。通过对雷暴天气发生前后气层中的K、Si、CAPE、Pwv等物理量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多数雷暴天气发生前均伴随较高的层结不稳定度,即高K指数、低Si指数、高CAPE值和高Pwv值,且6—9月雷暴发生前长三角地区大气不稳定层结明显强于10月至次年5月。  相似文献   
159.
对流温度在局地热对流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束宇  姜有山  张志刚 《气象》2015,41(1):52-58
热对流降水是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突发性强且时空尺度小,是目前天气预报业务中的难点。本文尝试使用对流温度(Tc)预报热对流降水。首先改进了 MICAPS3中Tc 的算法。然后使用2004—2013年7—8月南京站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探讨了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时使用Tc 预报热对流降水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南京站热对流降水发生的气候平均概率约为1/6;热对流降水的发生概率随日最高温度(Tmax )与Tc 的差值先增大后减小;当Tmax比Tc 低0.5℃以上时,发生概率低于平均概率;当Tmax比Tc 高0.5~1.5℃时,热对流降水的发生概率最大,达到了40%。Tmax>30℃、Tmax-Tc>-3.5℃是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热对流降水发生的两个必要条件。另外,对34个热对流降水的统计表明,热对流降水主要出现在每日13—18时,平均持续时间为50 min,平均降水量为7.8 mm。  相似文献   
160.
陈震  陈国能  刘永江  刘洁 《岩石学报》2017,33(5):1498-1506
形成过程的不可观察性是花岗岩成因长期争论的重要原因。数值模拟技术与超级计算机的结合,为花岗岩形成热动力学过程的数字重建提供了可能性。本文首先回顾了花岗岩形成过程数值模拟所需的物理化学参数的获取研究,其中一个重要进展是将上陆壳作为一个整体,重新厘定了岩石"平均强度"突降或流变学转换,即MCT、FMT、SLT对应的熔体比,为研究深熔岩浆的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实验约束。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基于岩浆侵入模型的物理和数值模拟研究进展。在岩浆侵入模型中,岩体与"源区"是分离的。各岩体与其相应"源区"之间地质条件的差别,使得现有的针对特定岩浆定位模式建立的数字模型,难以具有普适性。文章的最后部分展示了作者利用天河2号超级计算平台,在Chen and Grapes(2007)提出的"原地重熔"地质模型的基础上,对壳内大规模熔融和热对流的2-D数值模拟结果,初步重现了花岗岩和混合岩形成的热动力学过程。模拟结果揭示,热对流是壳内熔融能够形成大规模花岗岩浆的根本原因;岩浆"顶蚀"作用导致MI(SLT)界面向上移动和岩浆层增厚;壳内岩浆层发展的必要条件不是高的地壳温度,而是岩浆系统有持续的热供给,使系统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对流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