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46篇
  免费   2960篇
  国内免费   2916篇
测绘学   1314篇
大气科学   5813篇
地球物理   2038篇
地质学   4188篇
海洋学   2405篇
天文学   128篇
综合类   971篇
自然地理   1965篇
  2024年   112篇
  2023年   400篇
  2022年   483篇
  2021年   667篇
  2020年   547篇
  2019年   670篇
  2018年   584篇
  2017年   451篇
  2016年   469篇
  2015年   538篇
  2014年   901篇
  2013年   704篇
  2012年   831篇
  2011年   838篇
  2010年   874篇
  2009年   873篇
  2008年   857篇
  2007年   763篇
  2006年   725篇
  2005年   676篇
  2004年   546篇
  2003年   586篇
  2002年   568篇
  2001年   622篇
  2000年   394篇
  1999年   327篇
  1998年   332篇
  1997年   336篇
  1996年   322篇
  1995年   357篇
  1994年   312篇
  1993年   229篇
  1992年   230篇
  1991年   204篇
  1990年   188篇
  1989年   116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6篇
  1941年   4篇
  1937年   4篇
  1936年   9篇
  1935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91.
岫岩-海城MS 5.4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引言1 999年 1 1月 2 9日 1 2时 1 0分在辽宁省岫岩 -海城地区发生了 MS5.4地震 ,这次地震有感范围广 ,震感强烈 ,为广大地震工作者所关注。截止到 2 0 0 0年 2月 2 9日止 ,共记录该地区地震 2 30 0余次 ,最大的余震是 2 0 0 0年 1月 1 2日 0 7时 4 3分发生的 MS5.1地震。岫岩 -海城地震发生于辽宁省南部台站分布较密的地区 ,全省各台站从不同的方向记录到了这次地震序列活动。我们利用数字台网记录地震初动清楚的特点 ,在主震发生前 ,就做了几次 4级以上前震的震源机制解 ,并且密切关注较大地震初动符号的变化 ,随时将有关情况报告省局分…  相似文献   
992.
研究了滇西地区8次中强地震余震序列的衰减特征,得出了余震序列频度衰减符合修正的大森定律:(n)t=k/(t c)^p关系;余震衰减的快慢与大地热流值成正相关关系;强余震前中、小余震活动会出现平静或增强现象,即频度残差小于(平静)或大于(增强)其二倍方差,且持续一段时间,其后发生强余震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993.
河南内乡-镇平ML4.7级地震及其震前 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00年4月29日河南内乡-镇平ML4.7级地震是一次显著地震事件,地震序列属孤立型,根据震区地震地质背景,等震线分布以及震源机制解的综合分析表明,发震断层为北西向的朱阳关-桐柏断裂,对1992年至今该区2.0级以上地震空间分布的研究认为,震前的地震空间分在由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过程,即存在一个地震正常活动,地震空间,地震条带,震前震中区平静至发震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94.
东海近3.5万年来古海洋环境变化的分子生物标志物记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结合AMS~(14)C测年及浮游有孔虫δ~(18)O和δ~(13)C资料,分别利用U_(37)~K,∑C_(21)~-/∑C_(22)~+和Pr/Pn恢复了近3.5万年来冲绳海槽的古海洋环境变化.结果表明,近3.5万年来,冲绳海槽经历了7次较强的气候变冷事件(C1~C7)和9次陆源物质减少事件(e1~e9),其中的G1相当于全新世中晚期冷事件,C2~C4和C7分别相当于H1~H4事件,e1,对应于海水表层温度SST的降低.H事件发生时,陆源物质供应显示增加的趋势.气候变冷导致河流输运陆源物质的能力减小,冬季风输运陆源物质的能力增强,H事件与东亚冬季风密切相关末次盛冰期(25.8~15.5kaBP)还原环境发生剧烈波动,强还原事件(R1~R3)对应于SST的降低和陆源营养物质的增加,而弱还原事件(O)对应于陆源营养物质的减少.还原环境的变化与表层生产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5.
钾长石粉酸浸除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郑骥  马鸿文等 《地球科学》2001,26(6):657-660
在利用钾长石粉合成沸石分子筛和制取碳酸钾技术中,铁的存在会降低沸石的白度。对北京平谷、天津蓟县、内蒙白云鄂博三地钾长石粉进行硫酸酸浸除铁实验,获得最大铁浸出率分别为88.6%、93.2%和64.6%,且前两地钾长石粉中铁的浸出行为相似,酸浸除铁效果均优于白云鄂博钾长石粉。采用正交实验法研究硫酸浓度、酸浸温度和时间对除铁效果的影响,表明三者对不同地区钾长石粉酸浸除铁效果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钾长石酸浸除铁反应开始时,铁的溶解极快,反应速率主要由化学反应控制;其后溶解相对缓慢,反应速率则由扩散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996.
实测天然气扩散系数在地层条件下的校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研究天然气在地下岩石中扩散机理及扩散系数测试方法的基础上,指出了实测天然气扩散系数与地层条件下的差异,利用实测饱和水和干样条件下人造石英粉砂岩的扩散系数值的比值与其物性之间的关系,利用爱因斯坦方程产实测天然气扩散系数的饱和介质转换和温度校正方法,该方法的实际应用表明,校正结果符合地质规律,表明该校正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7.
英峰岭红土-火山岩剖面位于广东省雷州半岛的南部,英利县以东约10km。该剖面自下而上可以清楚地分成8层、4个火山岩-红土旋回,总厚度约80m。第1层是5m厚的灰色、灰褐色的玄武岩,未见底;第2层是发育在第1层玄武岩之上的暗红色的粘土,称第1红土层,厚约1.5m;第3层是灰黄色、浅红色的气孔状玄武岩,出露在地表的岩石风化强烈,有球状风化结构,厚度8m左右;第4层为杂色粘土,颗粒细、粘性好,称第2红土层,厚约2m;第5层是火山物质,厚度约40m,可分为3个单元,上部是灰色、灰褐色和灰黄色的玄武质火山…  相似文献   
998.
气候变化对黄土碳库效应影响的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黄土分布广、厚度大,是古气候变化的良好记录载体,然而黄土在大气CO2循环中到底是源还是汇一直是困扰人们的一个问题.本文利用陆相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通过敏感性试验,模拟了土壤有机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在各种稳定的气候条件下黄土的土壤有机质都是持续增加的,因此可以认为自然条件下黄土是大气CO2的一个汇;2)温度和降水对黄土中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正好相反,表明湿度是影响黄土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温度和降水都是通过对湿度的影响来影响植被生态的;3)地表植被和土壤有机质是黄土碳库与大气CO2之间的重要媒介.黄土表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是影响黄土碳汇效应的主要过程;4)黄土碳库的主要存在形式以次生碳酸盐为主,其次是土壤有机质,气态CO2只占很小比例.  相似文献   
999.
泥河湾层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夏正楷 《第四纪研究》2001,21(3):262-269
泥河湾层是我国北方著名的第四纪河湖相地层,它以巨厚的沉积、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和人类遗存为世人所瞩目.经过几代人近80年的努力,泥河湾层在地层学、古生物学、沉积学、古地理学和古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被誉为我国研究程度最高的第四纪地层之一.近年来,随着第四纪学科的发展和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加大泥河湾层研究力度,提高"泥河湾层”研究水平的呼声日趋高涨.预计在新的世纪,泥河湾层研究将成为我国第四纪工作的热点,它将对第四纪科学和全球变化研究做出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第四纪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2001,21(4):377-378
在第四纪研究方面,2001年上半年有两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中国召开。一次是5月9~11日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季风研讨会”(Symposium on Asaia Monsoon),由汪品先院士主持;另一次是5月15~17日在西安召开的“环境变迁中的人类尺度和自然过程”(Conference of Human Dimensions and Natural Processes in Environmental Change),由安芷生院士主持。会议的论文和总结将正式出版。十分感谢主持人的邀请,我参加了这两次盛会,学习到很多新知识。除此之外,也有一些感想,提出来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