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6篇
  免费   696篇
  国内免费   1835篇
测绘学   48篇
大气科学   3090篇
地球物理   180篇
地质学   183篇
海洋学   127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02篇
自然地理   292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120篇
  2021年   137篇
  2020年   149篇
  2019年   136篇
  2018年   127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111篇
  2015年   113篇
  2014年   232篇
  2013年   215篇
  2012年   189篇
  2011年   210篇
  2010年   224篇
  2009年   227篇
  2008年   191篇
  2007年   246篇
  2006年   233篇
  2005年   226篇
  2004年   158篇
  2003年   153篇
  2002年   136篇
  2001年   166篇
  2000年   148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123篇
  1997年   112篇
  1996年   117篇
  1995年   105篇
  1994年   97篇
  1993年   104篇
  1992年   109篇
  1991年   74篇
  1990年   64篇
  1989年   5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54年   1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渤海、黄海冬夏季主要月份的海温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将北海分局1976-1999年的断面观测资料,用Visual Foxpro 5.0建立数据库。并用本数据库表层、底层、断面海温计算及分析图产品,分析了渤海、黄海冬夏季主要月份海温的分布特征,并获取了一些较新的有关厄尔尼诺事件与黄海海温相关的结论。结果表明:冬季表层等温线分布密集,研究海域由黄海暖舌、北部结冰区、胶东半岛南部弱冷舌几个系统组成,底层海温分布与表层一致,黄海中部断面呈上下均匀一致的温度分布。夏季表层等温线分布稀疏,底层冷水团发展最强,黄海中部断面有强温跃层出现;各年黄海海温垂直分布场对厄尔尼诺年及尔尼诺年有较显著响应,其程度以准高温均匀层及温跃层较明显,深层无明显响应。即:厄尔尼诺年的准高温均匀层高温线包围的面积小,温跃层明显向表层突起,而反厄尔尼诺年准高温均匀层高温线包围的面积大,温跃层较平缓。  相似文献   
82.
影响电白县及邻近海区强热带气旋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白县及其邻近海区几乎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热带气旋的影响。影响该海区的热带气旋以强热带风暴和台风居多;受影响的高峰期是8-9月;受强热带气旋影响个数最多的阶段是1971-1980年,个数最小的阶段骒1991-2000年;影响该海区的热带风暴多数来自SSE方向,强热带风暴多数来自SE方向和ESE方向,台风则以来自SE方向居多。源自热带西北太平洋的强热带气旋持续影响该海区的时间较源自南海的短。  相似文献   
83.
84.
中印度洋海盆生物硅质沉积区的锰结核有三种主要核心类型:(1)蚀变火山灰层碎块;(2)长英质浮石;(3)固结的残余沉积物(红粘土类型).结核中的形态变化是由于核心的形成、堆积过程(成岩或水成成园堆积)和结壳厚度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85.
86.
大洋碳循环与气候演变的热带驱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气候演变研究的最大突破,在于地球轨道变化驱动冰期旋回的米兰柯维奇理论。然而近年来学术界对热带过程和大气CO2浓度变化的研究进展,暴露了传统的轨道驱动理论存在着对低纬区和碳循环在全球气候系统中作用估计不足的严重缺陷。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大洋碳循环与气候演变的热带驱动"拟以南海与西太平洋暖池的深海记录为依据,进行全球性对比和跨越地球圈层的探索,通过观测分析结果与数值模拟的结合、地质记录与现代过程的结合,检验和论证大洋碳储库长周期变化机制的假说,对于不同时间尺度上低纬过程如何通过碳循环在全球气候环境演变中的作用,实现理论上的突破。同时简要介绍了该项目的目的、科学意义、关键科学问题及预期目标等。  相似文献   
87.
余星  许绪成  韩喜球  丁巍伟  胡航  何虎  余娅娜 《地质学报》2022,96(12):4131-4139
特提斯最初是指欧亚大陆南缘的古海洋,后逐渐引申出从元古宙、古生代到中生代的一系列位于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之间的古大洋,如原特提斯洋、古特提斯洋和新特提斯洋,不同大洋在时间上前后交叠。如今横亘在冈瓦纳大陆(南极洲)和欧亚大陆之间的是印度洋,是新特提斯洋的继承者,可以另称为“全新特提斯洋”。这一概念的引申直接体现了印度洋与特提斯构造域一脉相承的关系,有助于将今论古、由此及彼,更直观地了解特提斯构造域的演化过程。本文按时间序列梳理了印度洋的大地构造演化和岩浆作用过程,识别了印度洋在155 Ma、120 Ma、90~84 Ma、76 Ma、65 Ma、52 Ma、45 Ma、38 Ma等关键时期的异常海底扩张记录,这些扩张事件将为标定新特提斯构造域的演化提供参照。其中155 Ma可能指示了新特提斯洋的鼎盛期,90 Ma指示了新特提斯洋的洋中脊俯冲,76~52 Ma是非洲- 阿拉伯大陆与欧亚大陆初始碰撞- 主碰撞(即新特提斯洋西部关闭)的时期,65~45 Ma是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初始碰撞- 主碰撞(即新特提斯洋中部关闭)的时期,38 Ma是澳大利亚北部大洋开始净俯冲(即新提斯洋东部开始消减)的时间。印度洋扩张历史的研究为理解新特提斯洋消亡提供参考标尺。站在“后方”印度洋的角度,可以更清晰地透视“前线”特提斯构造域的演化过程,为理解板块构造活动规律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88.
华北东部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变化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分析了华北东部地堑构造发育特征、地震断层和震源机制等资料的基础上,提出:早第三纪,本区受到了北西—南东向的强烈拉张,其应力场主要受太平洋板块活动的影响;自晚第三纪以来本区主要受北东—北东东向挤压应力场控制。其应力场主要受印度洋板块活动的影响,而太平洋板块活动的影响已相对减弱  相似文献   
89.
大理州2005年初夏出现了严重干旱气象事件.从500pHa高空环流特征、500pHa距平场特征、西太平洋副高特征量及北太平洋中低纬海温距平场、OLR距平场对这次干旱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初夏(4月1日~6月10日)降水异常偏少气温明显偏高是发生干旱的主要原因,高空大气环流异常、西太平洋副高持续偏强偏西、冷空气活动偏北是导致干旱的直接原因;孟加拉湾南部4月OLR场呈明显正距平,抑制低值系统的发展和东北移影响云南,是影响2005年大理初夏干旱重要原因;北太平洋中低纬海温特征与大理州初夏干旱有一定的遥相关性.  相似文献   
90.
1.根据气候特征 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季风气候等季节变化明显的气候类型能指示季节。例如,当罗马、洛杉矶、旧金山、雅典、塔兰托、马赛等炎热干燥时,或珀斯、开普敦、好望角、圣地亚哥多雨时,或南亚盛行西南季风时,尼罗河处于汛期,赞比西河处于枯水期时北半球为夏季,反之为冬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