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4篇
  免费   828篇
  国内免费   1903篇
测绘学   470篇
大气科学   3432篇
地球物理   230篇
地质学   421篇
海洋学   1128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179篇
自然地理   565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174篇
  2022年   211篇
  2021年   228篇
  2020年   194篇
  2019年   235篇
  2018年   182篇
  2017年   152篇
  2016年   163篇
  2015年   163篇
  2014年   317篇
  2013年   261篇
  2012年   252篇
  2011年   282篇
  2010年   292篇
  2009年   300篇
  2008年   267篇
  2007年   313篇
  2006年   255篇
  2005年   212篇
  2004年   175篇
  2003年   159篇
  2002年   145篇
  2001年   152篇
  2000年   135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123篇
  1997年   125篇
  1996年   128篇
  1995年   121篇
  1994年   108篇
  1993年   110篇
  1992年   131篇
  1991年   78篇
  1990年   65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4年   1篇
  1952年   1篇
  1943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东亚冬夏季风对热带印度洋秋季海温异常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多年的Reynolds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和NCEP/NCAR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热带印度洋秋季海表温度距平(SSTA)与后期东亚冬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秋季SSTA的主要模态是全区一致(USB)型和偶极子(IOD)型,USB型模态主要代表热带印度洋秋季SSTA的长期变化趋势,而IOD型模态主要反映热带印度洋秋季SSTA的年际变化。热带印度洋秋季海温气候变率中既存在着明显的ENSO信号,也有独立于ENSO的变率特征,独立于ENSO的热带印度洋秋季SSTA变化的主要模态仍是USB型和IOD型。前期秋季USB模态与东亚冬季风及东亚副热带夏季风之间为负相关关系;与前期正(负)IOD模态相对应,南海夏季风强度偏弱(强),而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强度偏强(弱)。USB型和IOD型模态对后期东亚冬、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影响是独立于ENSO的,但ENSO起到了调节二者相关显著程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22.
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发生和演变机制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发展的第三代海洋模式(L30T63 OGCM)进行了改进。分析了该模式1959年1月—1998年12月的40a积分结果,以此研究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发生、发展和消亡的物理机制。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赤道印度洋表面异常东风引起的异常环流结构是偶极子发生、发展的主要动力学原因,其表面异常东风转换为异常西风所引起的异常环流结构调整是偶极子消亡的主要动力学原因;海气界面热通量异常的交换对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距平偶极子模态的形成和演变起着重要的作用;垂直输送作用是热带印度洋次表层海温偶极子模态发生和演变的主要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23.
热带气旋活动对中国夏季雨带类型与ENSO的响应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研究了热带气旋1)活动与中国夏季2)3组(包括8种)主要多雨带类型的响应关系。同时对热带气旋活动与夏季大陆气温和ENSO事件的始终时间的响应关系,也进行了探讨。分析表明,夏季中国的雨带分布特征对热带气旋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指示意义。热带气旋活动与中国大陆气温有着正相关关系,与ENSO事件的发生有着反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4.
25.
26.
热带气旋的云系结构对其移动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上海台风研究所发展的东海热带气旋模式,根据热带云团的特点,设计了积云模型并叠加到台风中去,研究台风云系结构对其路径的影响。理想试验表明,只考虑温度场扰动,台风的移动偏向于密闭云区方向;而仅考虑湿度场扰动,台风的移动无固定的偏向。对9414号台风19940810的初始场,叠加积云模型的试验表明,预报路径较好地反映了其运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27.
最短路径是GIS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对现有方法的学习和研究,提出了以节点-弧段联合结构为基础的最短路径搜索算法。通过实际数据的试验,证明了其可靠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8.
本方案采用850、700、500hPa三个层次的环境平均流场作控制点法。综合考虑这些层次上的引导气流在不同时、空域中的相对重要性。试验结果表明,其效果比单一取某层作引导为佳。且对用来预测台风的未来24小时路径是否异常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9.
本文分析了北大西洋海温场与东亚各月温带气旋个数的相关。发现相关区的分布特点是大西洋西部、南部以正相关为主,东北部以负相关为主。相关的季节分布特点是大西洋海温对东亚温带气旋的影响从秋季开始增大,到2月达到最大。相关区有很强的持续性,有的有系统性位移的现象。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