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0篇
  免费   230篇
  国内免费   290篇
测绘学   409篇
大气科学   909篇
地球物理   159篇
地质学   406篇
海洋学   90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39篇
自然地理   484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15篇
  2022年   141篇
  2021年   151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141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3篇
  1957年   1篇
  193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6 毫秒
991.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幽门盲囊呈半封闭结构,保留了部分早期孵化阶段的微生物特征,是用于野生和养殖群体溯源的理想部位。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三沙湾大黄鱼野生和养殖群体的幽门盲囊微生物的α多样性、核心菌群相对丰度、网络关系等进行分析,构建随机森林模型进行群体溯源分析。结果显示,养殖群体的幽门盲囊微生物有着更多特有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 OTU),其α多样性显著高于野生群体。幽门盲囊微生物的优势菌群有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ot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及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且各菌群在野生和养殖群体中的相对丰度差异显著。微生物网络分析结果显示,野生和养殖群体的幽门盲囊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明显,野生群体拥有更高的负边缘/正边缘比率和模块性以及更少的节点数和连接数。基于此,我们构建了随机森林分类群体溯源预测模型,其准确率(Accuracy, ACC)达92.31%,Kappa系数为0.845 2,ROC...  相似文献   
992.
刘晓  孙永玲  孙世金  李敏 《测绘通报》2024,(3):49-53+80
冰面湖是冰川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冰川消融的指示器,不仅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迅速,而且对了解和掌握区域水资源信息意义重大。本文基于Sentinel-2遥感数据,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巴尔托洛冰川冰面湖进行识别提取,并基于提取结果分析研究区冰面湖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冰面湖面积、数量与冰川高程的关系。本文冰面湖提取的准确率达96.07%,完整率达92.18%,错误率为11.59%;识别出巴尔托洛冰川冰面湖567个,面积为249.46~37 134 m2;冰面湖多分布在距冰川末端3~26 km处,其中海拔3800~4300 m之间冰面湖数量最多,面积普遍较大,平均面积为1922 m2;随着高程的升高,冰面湖的数量和面积逐渐减少,在高程5300 m以上冰面湖数量仅为15个,平均面积为356 m2;高程升高导致冰面温度降低,是冰面湖数量和面积骤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3.
结合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提出了一种检测遥感影像雪冰云信息方法.建立有效区分影像中冰凌、雪、云的特征组合,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和形态学操作得到初步分类检测结果,进一步对分类检测流程优化,增加了"二次检测".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后的算法总体分类精度均为90%以上、Kappa系数均为0.8以上,精度较...  相似文献   
994.
在干旱区,水是形成绿洲的根本要素。干旱区高寒山地是维系西北干旱区绿洲存在、是当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稳定的水源地,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涵养水源功能,有“绿色水库”之称。气候变化将改变山地生态系统结构、组成和水循环,加剧水资源短缺,威胁干旱区绿洲安全。回顾并综述了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干旱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水文过程的影响研究进展,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在干旱区山地仍需要评估优于1 km空间分辨率的气候变化趋势,从多尺度、多界面、多学科、多方法开展气候变化对干旱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水文过程影响的综合研究,以促进干旱区山地生态学的发展,为干旱区管理部门提供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科学的制定气候变化条件下水资源管理方案、实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奠定理论基础,促进干旱区气候变化条件下的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995.
森林景观格局分析是森林景观优化配置与实施规划的基础。本文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森林景观定量空间分析方法,在自主开发而成的森林景观可视化系统VisForest支持下,利用VS2008开发平台、ArcEngine组件与OSG图形渲染引擎,集成景观指数计算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方法,形成森林景观格局分析与景观三维可视化模拟系统,实现了景观格局分析的定量化和景观可视化;并以闽侯县白沙国有林场2013年的数据为例,按优势树种划分森林景观类型,计算分析了景观组成结构、斑块特征和景观异质性等。结果表明,杉木林、马尾松林、湿地松林、木荷林、非林地是白沙林场的优势景观类型,总体景观类型丰富、景观异质性较高;木荷作为隔离带树种,以小面积狭长斑块居多,其形状指数和分形维数最大,斑块形状复杂而不规则;森林景观的三维可视化模拟为研究景观格局提供了一个直观、交互的展示平台。  相似文献   
996.
森林资源是极其重要的自然资源。利用3S(GIS、RS、GPS)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建立森林防火信息系统对减少森林火灾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四川省遂宁市为例,对该市森林防火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系统的数据库进行了设计、建设。该系统数据库的数据主要有1:1万地形图,1:1万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气象站点数据,扑火力量分布数据,了望站点分布数据,扑火物资储备数据,林业管理机构分布数据,以村或乡镇为单位的人口、经济统计数据及遥感影像数据库。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的处理和管理,森林火险等级评价,森林火灾监测,林火趋势模拟和预测,最佳扑火路径分析,防火扑火预案制定,防火扑火决策,灾害损失评估,灾后重建辅助决策,相关图、表和报告制作等功能。在系统的搭建过程中,采用MicrosoftVisualStudio2005作为开发平台,利用Ar-cEngine组件对象模型进行软件系统的开发,采用SQLServer2005数据库管理系统和ArcSDE9.2空间数据库引擎来实现该系统的数据管理。该系统的建立对该市森林防火和森林资源管理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7.
<正>中国历史上的生态环境如何呢?据研究,4000年前,黄河流域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西周时,黄土高原拥有森林4.8亿亩,森林覆盖率为53%(而2009年全国森林覆盖率为20.36%);及至春秋战国,狼烟四起,烽火连天,中国人的生  相似文献   
998.
卢旦  田炜  李承铭 《地震学刊》2010,(Z1):61-64
火灾情况下,室内烟场的能见度不但与烟气浓度有关,还与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和视觉路径有关。传统火灾烟场的能见度分析仅依据当地烟气浓度,采用简化公式计算,忽略了观察者位置和视觉路径这2个参量对能见度的影响。本文在火灾烟气特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视觉路径的火灾烟气能见度的概念,及其在计算机可视化的实现方法。通过算例应用与分析,指出基于视觉路径的能见度可视化技术更真实地反映了实际烟场环境,该方法克服了简化计算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999.
为缓解城市地面交通压力,城市交通隧道在许多大城市中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由于城市交通隧道具有特殊的交通特性、地理位置及建筑结构,其火灾安全问题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研究其内部的火灾环境,对于设置相应的防火安全设施来保证内部人员和隧道结构本身的安全至关重要。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手段,对自然通风工况下,有坡度和无坡度隧道在火灾环境下的温度分布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种隧道内的温度分布特性有很大差异;对于由烟囱效应导致的有坡度情况下的温度分布特殊性,在制定相应的防排烟措施时应充分考虑。研究结果对于隧道的结构防火设计、防排烟系统设计及火灾时的人员疏散方案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通过对地震次生火灾进行数值模拟,首先以单元可靠度作为控制参数,引入了接警时域单元并应用Monte Carlo方法对救灾过程进行可靠性分析,首次提出接警失效率的概念,并给出框架公式。其次文中将地震后网络各单元状态近似看作齐次马尔可夫链过程,估算多种影响下单元可靠度的动态变化及救灾过程可靠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