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6篇
  免费   857篇
  国内免费   1802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4687篇
地球物理   131篇
地质学   210篇
海洋学   739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60篇
自然地理   257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17篇
  2022年   129篇
  2021年   146篇
  2020年   145篇
  2019年   164篇
  2018年   127篇
  2017年   128篇
  2016年   142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224篇
  2013年   238篇
  2012年   194篇
  2011年   203篇
  2010年   223篇
  2009年   241篇
  2008年   211篇
  2007年   245篇
  2006年   216篇
  2005年   246篇
  2004年   262篇
  2003年   245篇
  2002年   253篇
  2001年   288篇
  2000年   210篇
  1999年   124篇
  1998年   150篇
  1997年   159篇
  1996年   136篇
  1995年   129篇
  1994年   142篇
  1993年   109篇
  1992年   98篇
  1991年   105篇
  1990年   72篇
  1989年   6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2年   2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891.
陶树豪  杜凌 《海洋学报》2021,43(7):100-113
随着北冰洋海冰快速减退,气–冰–海系统发生显著变化,波弗特流涡也发生显著变化。本文使用实测资料和海洋大气再分析数据,探讨北冰洋波弗特流涡的长期变化和大气动量输入对波弗特流涡变化的影响。波弗特流涡的长期变化可以分为3个典型时期(1980–1995年,1996–2007年,2008–2018年)。最近时期(2008–2018年),波弗特流涡平均流涡强度达到4.39×10–7,相较于第1个时期(1980–1995年),流涡强度增加近2倍,达到稳定的状态。波弗特流涡范围扩大,主体向西北移动;上层海洋斜压性增强。与此同时,上层海洋环流主模态已发生显著转变:1980–1995年,环流主模态为影响整个加拿大海盆的加拿大海盆模态;2008–2018年的主模态则转变为影响整个研究海域的太平洋扇区模态。最近时期,表征气–海之间动量输入的气–海应力显著增加,尤其是夏末秋初的8–10月,与冰–海应力几乎相当。增加的大气动量输入带来平均动能增加,埃克曼泵压效应增强,下盐跃层深度加深,增加的大气动量输入进而导致近年来波弗特流涡的显著增强。加拿大海盆南部是大气动量输入的关键区。  相似文献   
892.
基于1959—2022年郴州市10个气象站逐日降水和日照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郴州市连阴雨过程的时空特征,并对连阴雨过程进行环流分型。结果表明:1959—2022年郴州市共发生63次连阴雨过程,连阴雨天气在冬、春季强度强且较为频发。受地形影响,郴州市中部连阴雨过程较多、南部较少。郴州市连阴雨过程可分为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型、“两槽一脊”型、低压型和纬向多波型4类。连阴雨过程期间有明显的冷暖气流交汇和气流辐合,其中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型和“两槽一脊”型的冷高压偏强且稳定,北风风速更大且影响更南,因此冷空气更强;低压型和纬向多波型冷高压较弱且移动较多,西南气流偏强。东亚上空中、高纬度的天气系统不断引导冷空气南下,低纬度天气系统多移动和变化,不断向北输送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长时间交汇对峙,在郴州市形成连阴雨天气。  相似文献   
893.
采用1961—2016年春季(3—5月)内蒙古逐月降水资料,应用统计相关分析、REOF,对比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了内蒙古地区春季降水类型的气候特征以及海洋和大气环流特征。可以发现,内蒙古春季降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分为4个类型:全区偏少型,全区偏多型,中西部偏多、东部偏少型,东部偏多、中西部偏少型。研究结果说明,春季降水的大气环流形势受ENSO事件影响。AO的正、负位相对内蒙古不同地区造成不同影响,正位相时有利于中西部降水偏多,负位相时有利于东部偏多。西伯利亚高压偏强,东亚大槽偏弱、偏西,冬季青藏高原积雪偏多,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降水落区处在低压槽后,冷空气较为活跃,配合暖湿水汽输送条件,冷暖气流在内蒙古地区交汇便形成多雨区;反之亦然。研究结果对预报员预测思路具有预测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94.
2009年海洋和大气环流异常及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艾婉秀  孙林海  宋文玲 《气象》2010,36(4):101-105
2009年总体来看,全国天气气候的特征为气温偏高,平均降水偏少,夏季为近10多年来降水最少的年份,区域性和持续性干旱非常显著:黄淮、华北发生了严重的秋冬季连旱,东北西南部夏秋旱严重,江南西部、华南西部和西南南部夏秋旱明显等。2009年在南海和西太平洋生成的热带气旋个数明显偏少,但是登陆的偏多,初次登陆时间偏早。分析发现,2009年赤道中东太平洋春季前处于冷水位相,4月以后进入暖水位相,6月开始了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受海洋异常强迫和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北半球大气环流表现出的主要特征是:500 hPa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和位置变化较大;东亚冬季风偏弱,夏季风偏强;西太平洋暖池区冬春季热带对流活动偏强,夏秋季正常;亚洲中高纬度经纬向环流交替转换,其中5月纬向环流盛行,6月、10月和11月经向环流盛行。这些环流异常是影响2009年中国气候异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95.
利用 1981—2019 年 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观测降水资料,对山东5月降水多(少)雨年环流特征进行分型,分析前期海温影响大气环流进而影响降水的过程。结果表明:典型多(少)雨年,亚洲中高纬环流呈“-、+”(“+、-” )距平分布,盛行纬(经)向环流,东亚大槽偏弱(强)。前期冬春季黑潮区和热带印度洋海温是影响山东5月降水的关键外强迫因子,黑潮区海温偏暖(冷)时,其上空500 hPa高度场为明显正(负)距平,低层风场呈现异常反气旋(气旋),山东受异常东南风(偏西风)控制,加强(削弱)了水汽输送, 利于降水偏多(少)。热带印度洋偏暖年,山东地区 500 hPa高度场上表现为西低东高,低层处于异常反气旋后部的东南气流中,这与典型多雨年的环流特征基本一致,印度洋偏冷年对应环流特征与偏暖年大致相反。  相似文献   
896.
文章应用MICAPS资料,从大气环流形势演变、卫星云图特征等方面,对2003年11月5日20时至6日20时锡盟地区暴雪天气过程作了详细分析,揭示暴雪天气的发生发展机制,为今后此类天气的预报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897.
青海共和盆地早全新世古风向重建及其对黄土物源的指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处黄土与沙漠的过渡地区,在冰期-间冰期旋回中受中纬西风与东亚季风环流的交替控制,曾发生大范围的沙漠进退,是黄土高原重要的潜在物源区。恢复该区地质历史时期的大气环流格局可为重建东亚地区的环境面貌、探讨黄土高原的物源区、检验东亚地区古气候模拟结果的有效性等方面提供重要依据。但目前对高原东北部的古大气环流特征却鲜有研究。青藏高原东北部保存有一系列的古沙丘,可为古大气环流的重建提供直接依据。本文选取青海共和盆地一处代表性新月形古沙丘开展光释光测年研究,并通过其平面形态和前积层产状恢复了当时的古风向。结果表明:共和盆地的风沙活动自早全新世以来开始显著减弱,此时近地面盛行与现今风向一致的西北风。前人的研究揭示出青藏高原东北部在冰期时很可能盛行西风,并存在广泛的荒漠化,因而很可能是黄土高原冰期时重要的物源区之一。而本研究指示,该区的盛行风向在早全新世以来转变为西北风,且荒漠范围显著退缩,导致其全新世不再是黄土高原的物源区。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盛行风向和荒漠范围在冰期-间冰期旋回中的这种变化,为理解黄土高原的粉尘物源在空间和冰期-间冰期旋回上的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98.
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的气候学特征和环流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71—2008年内蒙古117个观测站日最高气温资料,结合同期的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的气候学特征。结果表明: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地域差异大,高温中心在阿拉善盟沙漠地区的拐子湖,年平均35℃高温日数达32天,也是全国的高温区之一;内蒙古的高温天气年日数有增长趋势,高温酷暑的影响在增强;内蒙古高温酷暑集中出现在盛夏季节6—8月,7月发生最多,占一半以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每日的14—17时,气温日较差大,多为干热天气。通过对内蒙古较大范围的64次高温天气过程分析总结,将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分为蒙古暖脊型、贝加尔湖高压坝型、副高西进型、乌拉尔山高脊型4个类型。大陆暖高压脊的强烈发展和维持与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99.
利用常规和T213数值预报资料,对2004年9月3日和1973年9月6日两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出:这类过程发生在纬向环流形势下、副高东西向稳定、影响系统500hPa为切变或小槽、低空急流产生于暴雨开始之后并促进暴雨加强、暴雨区南北两侧各有一个反.正垂直环流时,未来会有大暴雨或特大暴雨产生,垂直环流直径2~5个纬距,属中间尺度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900.
本文使用Argo浮标的轨迹数据,通过拟合和外推订正表面轨迹等方法获得漂流深度的速度,从而得到了北太平洋中层1 000 dbar深度的环流空间结构和时间特征。分析显示,在东北太平洋盆地存在较弱的气旋式环流,阿留申岛弧南坡有强劲的阿拉斯加流转入白令海或进入亲潮区,黑潮延伸体仍是较强的东向流系统,有丰富的中尺度涡旋。低纬度(小于20°N)中层流场的特点是纬向流场呈条带状分布,共存在5条东向射流(NICC、sNSCC和三核结构的NEUC),其时间变化特征较为复杂,有些特征与先前研究存在差异。低纬度的赤道太平洋在季节尺度上更加易变,这种季节性异常与年周期的罗斯贝波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