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6篇
  免费   857篇
  国内免费   1802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4687篇
地球物理   131篇
地质学   210篇
海洋学   739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60篇
自然地理   257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17篇
  2022年   129篇
  2021年   146篇
  2020年   145篇
  2019年   164篇
  2018年   127篇
  2017年   128篇
  2016年   142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224篇
  2013年   238篇
  2012年   194篇
  2011年   203篇
  2010年   223篇
  2009年   241篇
  2008年   211篇
  2007年   245篇
  2006年   216篇
  2005年   246篇
  2004年   262篇
  2003年   245篇
  2002年   253篇
  2001年   288篇
  2000年   210篇
  1999年   124篇
  1998年   150篇
  1997年   159篇
  1996年   136篇
  1995年   129篇
  1994年   142篇
  1993年   109篇
  1992年   98篇
  1991年   105篇
  1990年   72篇
  1989年   6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2年   2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3 毫秒
941.
袁薇  邹立尧  孙建奇 《冰川冻土》2009,31(5):801-807
利用1961—2005年新疆地区最为齐全的整编台站观测资料集,分析了新疆地区夏季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引起这种时空变化的大气环流因子.结果表明:新疆地区的夏季气温首先表现出整体一致性的变化,在过去的45a中全疆气温持续上升,这与全球变暖的大背景相一致.影响新疆全疆夏季气温变化的主要大气环流因子为贝加尔湖附近高压脊的异常,当其偏强时,新疆地区夏季气温偏高,反之则偏低.新疆地区夏季气温第二类变化模态为南、北两疆反向的特征,这种变化模态主要表现在气温的年际时间尺度上.新疆南、北两疆气温反相变化主要是由伊朗高压和乌拉尔地区高压脊的变化所控制.当这两个大气环流系统在新疆地区造成中高层位势高度南北向正负异常时,新疆地区以天山为界夏季气温表现出反向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42.
谭明 《第四纪研究》2009,29(5):851-862
根据最近的研究结果,中国季风区同一洞穴或同一区域的晚全新世石笋氧同位素序列具有较好的重复性,表明中国季风区的石笋氧同位素短尺度(10~100年尺度,后同)变率所具有的信号强于噪音。通过进一步比较分析发现,一些石笋氧同位素记录虽然来自距离上千公里之遥的不同区域,但它们的波动形式在年代际至世纪尺度极其相似,说明它们是一致的大区域信号,但多数石笋氧同位素序列未能校准到本区器测的降水或温度记录上。通过与中国气候学家建立的各类季风指数比较,发现这些具有一致大区信号的中国石笋氧同位素序列与海平面气压差指数或海陆温差指数关系最好。再通过与印度洋-太平洋海域海平面气压差、以及许多海、气环流观测记录对比,发现中国季风区石笋氧同位素序列记录了20世纪后期最强的一次全球海、气环流年代际均值突变,由此初步确认了中国季风区石笋氧同位素短尺度变化的环流意义: 当印度洋海水和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偏低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东缩而弱,中国季风区内来自印度洋的水汽份额增大,由于这些水汽的输送路程很远,导致中国季风区的雨水氧同位素及石笋氧同位素较轻; 而当印度洋海水和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偏高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西伸而强,中国季风区内来自印度洋的远源水汽份额减少,而来自西太平洋的水汽份额增大,由于后者输送路程较近,导致中国季风区的雨水氧同位素及石笋氧同位素较重。由此命名瑞利分馏原理所决定、反映印度洋/太平洋海、气环流转变且大区域一致的中国季风区石笋氧同位素10~100年尺度变化为“环流效应”。  相似文献   
943.
2007/2008年冬季平流层环流异常及平流层—对流层耦合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7/2008年冬季平流层环流振荡的过程和异常特征,以及平流层—对流层的环流耦合特征。结果发现:2007/2008年冬季平流层极涡持续偏强,且极涡从12月下旬开始向东亚—大西洋地区偏心发展,同时在欧洲—地中海地区减弱向极区收缩,从而在欧亚地区的平流层高层最早形成“一脊一槽”1波型的环流形势;该平流层的环流异常信号逐步向低层传播;从平流层10 hPa向下传播到对流层中、低层需要约15~20天的时间;此时对流层500 hPa上,与平流层向下传播的信号相对应,呈现为高纬度“西高东低”和副热带“东高西低”的环流异常型,即分别对应着乌拉尔山阻塞高压、鄂霍茨克海低槽以及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和副热带欧亚大陆中西部低槽活动频繁。这种环流异常配置即形成了有利于我国南方降雪持续的大尺度背景条件。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平流层异常信号存在由热带向极传播的趋势。2008年1月的平流层极涡振荡正异常所对应的环流异常信号可以追溯到2007年秋季10月份最早出现在热带地区的环流异常信号,该异常信号在向极传播过程中同时向东移动,2008年1月传播到极区,对应极涡振荡的正异常。说明前期平流层的异常信号及其演变,对2008年1月的气候异常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44.
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事件及大气环流异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利用1961~2014年中国东部地区438个台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从大气内部动力角度对夏季不同极端降水情况下的环境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长江中下游地区而言,在极端降水频次偏多年时,850 hPa风场及整层水汽输送距平场均表明东亚夏季风偏弱,有利于更多的水汽输送到长江中下游地区,500 hPa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持续日数偏多,有利于冷空气南下,200 hPa东亚副热带急流偏南,且30°N以南偏西风异常有利于辐散,而在斜压波包从西北东南向传播为极端降水事件分发生集聚了能量;对华北地区极端降水频次偏多年而言,850 hPa风场及整层的水汽输送距平场均表明东亚夏季风偏强,有利于更多的水汽输送到华北地区,500 hPa高度距平场日本海正距平,贝加尔湖蒙古地区为负距平,华北地区东高西低,200 hPa东亚副热带急流偏北,从而导致我国华北地区极端降水频次偏多,能量传播也为西北东南向。这些结果表明极端降水的变化,与大气内部的动力作用和能量的传播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45.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lower boundary position selection for the Fourier equation on heat transfer and energy balance in soil is evaluated. A detailed numerical study shows that the proper position of the lower boundary is critical when solving the Fourier equation by using zero heat flux as the lower boundary condition. Since the position defines the capacity of soil as a heat sink or source, which absorbs and stores radiation energy from the sky in summer and then releases the energy to the atmosphere in winter, and regulates the deep soil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the depth of the position greatly influences the heat balance within the soil as well a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oil and the atmosphere. Based on physical reasoning and the result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proper depth of the position should be equal to approximately 3 times of the annual heat wave damping depth. For most soils, the proper lower boundary depth for the Fourier equation should be around 8 m to 15 m, depending on soil texture.  相似文献   
946.
2003年春季中国沙尘天气异常的气候及环境背景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概述了2003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异常偏少的观测事实及其本特征.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台站观测资料,对可能影响2003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异常的气候与环境背景进行了分析.初步研究结果表明:2002/2003年冬季东亚大槽偏浅、东亚冬季风偏弱,从而导致春季冷空气活动偏少,这是造成2003年春季沙尘天气异常偏少的动力成因.此外,2003春季中国北方大部地区降水量偏多,沙尘源区内蒙古等地地表积雪覆盖面积大,从而造成积雪融化较晚,地表冻土层解冻推迟,土壤湿度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沙尘天气的形成.对卫星遥感反演的叶面积指数的分析表明,2003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异常偏少与下垫面植被覆盖异常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947.
人们观测到亚马逊森林大火的浓烟减小了云滴的大小,使降水产生延迟。因为清洁云在云底以上1.5km处就可以产生降水,而被污染的云中这个高度要抬升到5km以上.在火成云中就要到7km以上了。云中低层被抑止的降雨和气溶胶沉降使得水份和烟尘向高层输送,高层的云就像能卸下很多污染物的‘烟’。在抬高了的降雨启动高度上,由于相变触发的上升气流导致强的雷雨、大雹以及其他类似的云体突破云顶进入平流层,在平流层沉降的污染物和水汽的辐射效应对气候系统有深刻的影响。大气中激发的风暴在更高层释放出潜热,这就从本质上影响了区域和全球的环流系统。这些过程共同影响了水份循环、大气中污染物的分布以及大气环流的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948.
1989年3月特强磁暴期间的电离层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欧亚大陆地面电离层垂测站资料考察1989年3月12~16日磁暴期间的电离层暴形态及其发展变化. 特强磁暴引发的电离层暴是全球性的,但自磁层沉降的高能粒子对热层低部的加热程度及区域分布不同,因而各经度链区域内电离层暴的特征也有所差异. 本文研究表明,与理论推断对照,欧洲地区内F2层最大电子密度NmaxF2(或f0F2)并不出现正暴现象,而负暴自高纬向低纬的发展则与典型的热层环流结果相符. 此外,此磁暴过程期间在中低纬区存在明显的波动过程. 在亚洲高纬地区,磁暴初期13日有约10 h的正暴,而负暴过程则与欧洲地区类似,但不太清晰;且无波动现象. 磁暴期间,同一经度链的中低纬地区,夜间常发生多站同时的h′F突增. 本文再次证实这是一般磁暴期间常出现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949.
2003年淮河流域致洪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及其前兆信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分析研究了2003年夏季淮河流域致洪暴雨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前期和同期欧亚地区环流背景的逐日变化特征,重点分析了致洪暴雨过程发生前后乌山地区阻塞高压强度指数(UBHII)逐日变化特征及其对淮河流域致洪暴雨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年淮河流域持续性强暴雨过程均发生在鸟山阻塞高压强高峰后的减弱期,即在淮河流域发生持续性强暴雨过程之前乌山阻塞高压就发生了突变;同时发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并登陆后的,其北界的位置变化对淮河流域致洪暴雨过程的发生和持续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异常加强后的突然减弱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加强并西进登陆,是淮河流域地区发生持续性暴雨过程的两个重要前兆.  相似文献   
950.
A study of the circulation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SCS) is carried out with the aid of a three-dimensional, high-resolution regional ocean model. One control and two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are performed to qualitatively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urface wind forcing, Kuroshio intrusion, and bottom topographic influence on the circulation in the northern SCS. The model results show that a branch of the Kuroshio in the upper layer can intrude into the SCS and have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circulation over the continental shelf break in the northern SCS. There are strong southward pressure gradients along a zonal belt largely seaward of the continental slope. The pressure gradients are opposite i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parts of the Luzon Strait, indicating inflow and outflow through the strait, respectively. The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suggest that the Kuroshio intrusion is responsible for generating the imposed pressure head along the shelf break and has no obvious seasonal variations. The lateral forcing through the Luzon Strait and Taiwan Strait can induce the southwestward slope current and the northeastward SCS Warm Current in the northern SCS. Without the lateral forcing, there is the continental slope. The wind forcing mainly causes the The wind-induced water pile-up results in the southward no high-pressure-gradient zonal belt seaward of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circulation in the SCS. high pressure gradient along the northwestern boundary of the basin. Without the blocking of the plateau around Dongsha Islands, the intruded Kuroshio tends to extend northwest and the SCS branch of the Kuroshio becomes wider and stronger. The analyses presented here are qualitative in nature but should lead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oceanic responses in the northern SCS to these external influence fac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