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77篇
大气科学   185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43篇
综合类   10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81.
使用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SIO)整编的海洋上层(海表至400m)热储量资料,研究了热带太平洋上层热力状况季节变化的正压特征,指出与SST的分布不同,热储量在北纬5°N~10°N之间有一东西贯穿整个太平洋的带状热储量低值区,其季节变化率的分布特征分为两种,一是11月至2月为代表的“北半球冬季型”和5~8月的“北半球夏季型”,3月、4月和9月、10月为过渡阶段. 北半球10°N和2°N的季节变率的时间变化反位相,南半球的10°S、2°S?其季节变率随时间变化的位相则比较一致且与沿10°N位相大致相反. 东太平洋季节变化明显早于中、西太平洋,具有明显自东向西传播的特征. 10°S与10°N之间东、西太平洋的季节变率随时间的演变也基本上呈现反位相特征.  相似文献   
82.
台风最大风速增强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用一个高分辨率的正压模式,实施了8组时间积分为36h的试验,分析了中尺度涡旋和台风涡旋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台风强度变化的影响,讨论了初始中尺度涡旋空间尺度大小与台风强度变化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合理的参数条件下,这种相互作用可以使台风切向风速量大值增加,显示出台风增强的现象。  相似文献   
83.
利用商丘1961-2005年6-8月的逐日降水资料和总降水量资料,分析了相当暴雨日数与总降水量及降水等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相当暴雨日数概念的引入可以把汛期总降水量中暴雨过程降水与非暴雨过程降水分开;相当暴雨日数是一个气候统计量,其年际变率比总降水量更显著;与降水等级比较,相当暴雨日数与总降水量的相关性更好,且有利于研究形成汛期洪涝灾害的暴雨过程特征。  相似文献   
84.
热力适应、过流、频散和副高 I.热力适应和过流   总被引:45,自引:16,他引:29  
吴国雄  刘屹岷 《大气科学》2000,24(4):433-446
利用位涡性质,讨论了因非绝热加热导致的大气动力特征的变化,阐明了大气动力过程向外加热强迫适应的原理。证明在热力适应过程中,沿着加热区的侧边界斜压位涡为负,且大于正压位涡,那里的大气出现对称不稳定。在加热区的上空尽管非绝热加热为零,仍然存在上升、辐散、反气旋环流及冷中心,证明这是由于“过流”引起的。通过总位涡的收支分析证明,由于边界层的摩擦作用,加热区上空多余的负位涡向外排放而成为大气中负涡度的源地。  相似文献   
85.
斜压模,正压模和异常海温时间变化的位相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管兆勇  周铁汉 《气象科学》2000,21(3):376-388
利用1958-1997共40年NECP/NCAR再分析大气资料和GISST海表温度资料集,研究了大气斜压模、正压模与海表温度变化这三者之间位相关系,并从大气动力学方程组解释了这些位相关系。指出:大气了斜压西风异常时间变化的位相落略微后于SSTA的变化位相,而正压西风异常的变化位相超前于SS-TA变化位相。斜压纬向风异常的变化又超前于正压异常纬向风的变化。斜压纬向风异常与海表温度异常之间存在正相关关  相似文献   
86.
Simulation of barotropic and baroclinic tid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four leading tidal constituents M2, S2, K1 and O1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re simulated by using POM. The model is forced with tide-generating potential and four leading tidal constituents at the open boundary. In order to simulate more exactly, TOPEX/Poseidon altimeter data are assimilated into the model and the open boundary is optimized. The computed co-tidal charts for M2 and K1 constituents are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results in this regio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shows that energetic internal tides are generated over the bottom topography such as the Dongsha Islands, the Xisha Islands, the Zhongsha Islands, the Nansha Islands and the Luzon Strait.  相似文献   
87.
利用FNL 1o×1o再分析资料、FY-2H卫星TBB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22年7月18日—20日发生在贵州的一次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脊点在112°~116°E之间稳定维持,对850hPa切变线的南压有阻碍作用,造成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在切变线附近发展增强,从而形成了此次持续性暴雨天气;强降水区上空700hPa比湿≥11g·kg-1,850hPa比湿≥16g·kg-1,且850hPa水汽通量散度达-7·10-5g·hPa-1·cm-2·s-1以上,从近地面到300hPa为一致的上升运动,其中心值达-1Pa·s-1,近地面有高能舌存在,其中心值达360K,同时低层暖平流和中层冷平流的共同作用降低了层结稳定度,为能量和潜热的释放提供了有利条件,进而增强了上升运动;在强降水发生的第Ⅰ阶段MCS呈团状结构,其大范围的云顶亮温TBB<-70℃,表明云体内上升运动发展强烈,是造成第Ⅰ阶段降水强度大的主要原因,当中α尺度对流云团分裂为多个中β尺度时,降水强度达到最强;第Ⅱ阶段和第Ⅲ阶段的MCS呈带状结构,其TBB<-70℃的范围较小,且产生暴雨的区域内TBB大多在-60℃左右,表明此阶段云体内的上升运动强度小于第Ⅰ阶段,降水强度远弱于第Ⅰ阶段,但由于云带在贵州中部一带稳定维持超过14h,是造成第Ⅲ阶段暴雨影响区域最广,累积降水量最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8.
本文应用统计方法讨论6~11月的准PNA型,得到如下结论: 秋季,低纬中太平洋热源异常,能发出位置与PNA型相类似的遥相关型——准PNA型。这种遥相关型呈二维Rossby波列,具有相当正压结构,在西风带中沿固定波导向极向东传播,从而影响中太平洋和北美天气。 夏季,由于热源位置的差异,则不存在与PNA型相类似的遥相关型。从而认为热源的扰动在遥相关型的成因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9.
作为气象研究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暖区暴雨的动力学一直为学界所关注。基于多尺度子空间变换(MWT)以及基于MWT的局地多尺度能量学分析和正则传输理论,对2018年5月7日的一次闽南暖区暴雨进行研究以了解其多尺度动力过程。首先将原始物理量场重建到三个尺度子空间:背景流子空间、天气尺度子空间和暴雨子空间。重构场上可以很好地看出背景环流尺度的高低空急流,以及暴雨尺度上的垂直环流。以往的研究普遍认为暖区暴雨的动力过程具有弱斜压性这一特征,而就此次事件而言,正压失稳和斜压失稳都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暴雨主要落区内既发生了正压失稳,也发生了斜压失稳。研究表明,对流层不同高度上的动力学存在差异,低层主要表现为正压失稳,天气尺度子空间与背景流子空间向暴雨子空间传输的动能相当; 中层主要是混合失稳,除正压失稳外,斜压正则传输也将有效位能从背景流子空间传输到了暴雨子空间,再通过浮力转换将有效位能转为动能,从而维持暴雨在中层的动力过程; 高层则与低层相似,但只存在背景流子空间向暴雨子空间的能量传输。   相似文献   
90.
斯里兰卡岛以东海域在西南季风期间常会出现一对低频涡旋偶极子(即斯里兰卡穹顶气旋涡和反气旋涡),对当地的海洋生态系统及气候有着重要影响。基于(1/12)°分辨率的混合坐标海洋模式(Hybrid Coordinate Oceanic Model,HYCOM)再分析资料以及多尺度子空间变换(MWT)和基于MWT的正则传输理论等方法,分析了它们的生成发展机制。结果发现这2个涡旋发展所需能量最终都来源于海表风应力做功,但具体可取3条完全不同的路径:①风应力直接驱动涡旋;②风应力驱动背景场的西南季风流,其后西南季风流发生正压不稳定以提供涡旋所需的涡动能;③西南季风流通过风应力做功获得的动能转换为有效位能,其后通过斜压不稳定给涡旋提供位能。涡旋最终衰亡的主要原因包括风应力对涡旋做功的减少、西南季风流正压不稳定的减弱、涡旋的能量频散以及低频涡向更高频扰动的正向能量级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