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76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166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281.
刘艳杰 《东北测绘》2014,(1):203-205
首先,介绍了测图精灵的的特点和功能;然后,结合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校园平面图的测绘实践,总结了利用测图精灵测绘校园平面图的方法步骤;最后,提出了测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指出了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282.
Analysis of ice water path retrieval errors over tropical ocea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etrieval of multi-layered cloud properties, especially ice water path (IWP), is one of the most perplexing problems in satellite cloud remote sensing. This paper develops a method for improving the IWP retrievals for ice-over-water overlapped cloud systems using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TRMM) Microwave Imager (TMI) and Visible and Infrared Scanner (VIRS) data. A combined microwave, visible and infrared algorithm is used to identify overlapped clouds and estimate IWP separately from liquid water path. The retrieval error of IWP is then evaluated by comparing the IWP to that retrieved from single-layer ice clouds surrounding the observed overlapping systems. The major IWP retrieval errors of overlapped clouds are primarily controlled by the errors in estimating the visible optical depth. Optical depths are overestimated by about 10–40%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underlying cloud. For the ice-over-warm-water cloud systems (cloud water temperature Tw > 273 K), the globally averaged IWP retrieval error is about 10%. This cloud type accounts for about 15% of all high-cloud overlapping cases. Ice-over-super-cooled water clouds are the predominant overlapped cloud system, accounting for 55% of the cases. Their global averaged error is 17.2%. The largest IWP retrieval error results when ice clouds occur over extremely super-cooled water clouds (Tw 6 255 K). Overall, roughly 33% of the VIRS IWP retrievals are overestimated due to the effects of the liquid water clouds beneath the cirrus clouds.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he IWP retrievals, correction models are developed and applied to all three types of overlapped clouds.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rrection models reduce part of the retrieval error.  相似文献   
283.
通过对湖北省行唐县霍家庄碎云母矿区的云母分离,提纯等方面的研究,总结出了多碎少磨勤筛的选矿方法。选矿后云母纯度高,回收率也较高。工艺流程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284.
运河施工区域多呈带状地形,传统的测量方法,工作量大,又繁琐,且精度偏低。如发挥全站仪的优势,在导线测量、地形测量、施工放样诸方面可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其应用前景是很可观的。  相似文献   
285.
针对碎软煤层瓦斯抽采钻孔存在轨迹不可控、成孔深度浅和瓦斯抽采效果差的问题,分析了现有瓦斯抽采钻孔回转钻进技术瓶颈,集成了基于长距离顺层钻进技术和双动力复合排渣技术的压风定向钻进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压风定向钻进技术,开展碎软煤层区域递进式瓦斯抽采技术。选取黔北煤田中部青龙煤矿21606运输巷道进行现场试验,在坚固性系数为0.37碎软煤层中,施工完成253个顺煤层压风定向钻孔,95%钻孔达到设计孔深,累计进尺超过3万m,单孔瓦斯抽采纯量是普通回转钻孔的10倍以上,单孔瓦斯抽采甲烷体积分数提高约50%以上。试验表明,采用压风定向钻进技术钻进碎软煤层钻孔轨迹可控,成孔率在95%以上,区域递进式瓦斯抽采技术具有无抽采盲区的显著优势,有效缓解了采掘接替紧张局面,提升了矿井瓦斯治理技术水平,为碎软煤层瓦斯治理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286.
介绍了EPSW2003的功能特点及应用EPSW2003进行大比例尺数字化测图时对人员、碎部点选择等的要求.经实践得出了运用EPSW2003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产效率、减轻测绘人员作业强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287.
介绍了GPSRTK的基本原理,论述了全野外数字测图的作业流程。结合凉潭岛的测图实例,详细阐述了外业工作的组织与实施过程、RTK在野外数字测图中应用的注意事项,并对GPSRTK技术在全野外数字测图中的应用提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288.
随着矿井采掘、钻探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矿井提能增效的需求日增,区域超前探测煤层瓦斯含量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近年来研发的井下长钻孔高压水密闭取心瓦斯含量测定技术已应用于中硬煤层矿区,效果显著,但在碎软煤层中应用存在局限性。针对采用现有定向钻孔高压水密闭取心技术进行碎软煤层取心时,存在煤心易冲散、孔壁易坍塌、喷孔、取心率低、安全风险大的问题,并结合矿井钻取含原始水分煤样的需求,提出采用“气体取心钻进+气体输送封堵球+高压水与气体联合密闭煤心”的双循环介质碎软煤层井下长距离定点密闭取心技术工艺,研发了基于井下压风取样钻进的长距离干式密闭取心系统,以压风代替压水用于钻孔排渣、取心钻头冷却和封堵球输送;以风和水两种介质组合打压驱动密闭取心装置在孔内关闭。选取淮南矿区某矿同一区域的主采煤层进行试验,碎软煤层井下长距离定点密闭取心瓦斯含量测值为6.65~7.82 m3/t,常规取心瓦斯含量测值为5.11~6.45 m3/t。工程试验表明,碎软煤层井下长距离定点密闭取心技术为碎软煤层井下长距离测定瓦斯含量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实现碎软煤层井下精准定点、长距离瓦斯含量精确测定,可解决碎软煤层井下大区域探测瓦斯赋...  相似文献   
289.
主要论述了热机碎岩中钻头与胎体温度场的分布情况,建立了求解胎体和岩石不同位置温度的数学模型;此数学模型的求解与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两者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290.
江西相山火山—侵入杂岩及中基性脉岩形成时代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在相山西部(尤其是邹家山矿床)两火山旋回的界面之间,存在另一类潜火山岩的侵位,其形成年龄为136.0士2.6 Ma,岩性为潜流纹英安斑岩;相山火山-侵入杂岩中心相碎斑熔岩中的花岗质"团块"属潜火山岩,其形成年龄为134.2土1.9 Ma.火山期后的潜石英二长斑岩及煌斑岩脉的形成年龄分别为129.5士2.0 Ma及125.1±3.1 Ma,从而揭示相山地区的伸展、裂解作用从早白垩世就开始了,明显早于浙、闽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