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10篇
  免费   2511篇
  国内免费   2110篇
测绘学   645篇
大气科学   1814篇
地球物理   1979篇
地质学   4963篇
海洋学   1321篇
天文学   326篇
综合类   1218篇
自然地理   1365篇
  2024年   135篇
  2023年   477篇
  2022年   588篇
  2021年   544篇
  2020年   430篇
  2019年   538篇
  2018年   445篇
  2017年   258篇
  2016年   315篇
  2015年   391篇
  2014年   562篇
  2013年   495篇
  2012年   685篇
  2011年   657篇
  2010年   583篇
  2009年   711篇
  2008年   686篇
  2007年   481篇
  2006年   417篇
  2005年   485篇
  2004年   368篇
  2003年   448篇
  2002年   440篇
  2001年   490篇
  2000年   272篇
  1999年   262篇
  1998年   218篇
  1997年   196篇
  1996年   197篇
  1995年   152篇
  1994年   143篇
  1993年   99篇
  1992年   114篇
  1991年   96篇
  1990年   92篇
  1989年   62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4年   4篇
  1958年   2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951.
多维邻近性是促进知识流动与构建创新网络的重要力量,但邻近视角下个体间的社会关系影响多尺度创新网络形成的微观机制尚不明晰。本文以长三角为研究对象,通过对926名“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论文的通讯作者进行问卷调查,识别论文合作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并构建城市创新网络,探究了个体层面多维邻近性影响长三角城市多尺度创新网络形成的微观机制及其差异。研究发现:(1)论文合作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主要可分为地缘、学缘和业缘3种类型,分别通过地理、认知和社会邻近性促进不同尺度下的知识流动,能较好地解释长三角城市多尺度创新网络形成的微观机制。(2)整体而言,地缘关系主要通过间接路径对不同尺度知识流动产生影响,学缘关系的影响在3个尺度均有体现,业缘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家尺度,而对外创新联系较强的城市也往往具有更加多元的关系表现形式。(3)与业缘关系相比,学缘关系对长三角各个尺度城市创新网络的总体影响程度更强,表明个体层面的认知邻近性比社会邻近性更有利于促进知识流动。(4)基于学缘的师生关系和基于业缘的项目合作关系对长三角不同尺度城市创新网络的形成均具有显著影响,但前者主要由于人才流动而产生隐性知识的...  相似文献   
952.
在区域一体化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黄河下游滩区将承担更加多元的生态与社会功能,滩区周边城镇空间进入新的快速成长期。基于城镇空间扩展差异指数、紧凑度、相关维数的定量测算探析2000—2020年黄河下游滩区周边城镇空间扩展格局及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耦合随机森林回归算法与重心-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重要性判断-驱动空间识别”的分析方法对城镇空间扩展时空变化进行驱动机制的多维度解析。结果表明:(1)黄河下游滩区周边地区城镇空间呈圈层式扩展,时空分异与空间溢出特征显著;2005—2010年为高速发展期,此后众多城镇空间重心向靠近黄河与中心城市方向迁移,局部地区城镇空间沿河流方向轴向拓展,区域一体化发展不断加强。(2)研究范围内城镇空间形态在波动变化中不断演进,经历了多点集中式扩展-局部线性蔓延-组团化协同发展的变化过程,城镇间联系日趋紧密,簇群结构日渐完善。(3)社会经济、产业结构、自然条件构成了滩区周边城镇扩张的内驱力,政策战略与水利工程形成了城镇发展的外驱力,二者耦合协同推动滩区周边城镇扩展格局与空间形态的不断变化。社会经济与产业结构是城镇扩...  相似文献   
953.
以海口北港岛为案例地,通过访谈、文本编码归纳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探索村民生计转换意愿的影响因素、形成路径与机制。研究发现:1)政策引导、游客进入、人力资本、地方情感、生计满意、经济资本和家庭压力是影响村民生计转换意愿形成的主要因素;2)游客进入和地方情感是推动生计转换意愿形成的必要条件,但所有单影响因素均不构成充分必要条件;7个影响因素共产生4条组合路径,按其内在逻辑可将村民生计转换意愿形成路径划分为个体认知导向、家庭责任驱使和外部环境推动;3)旅游发展初期村民生计转换意愿的形成机制中,个体认知导向逻辑有最高解释力度,家庭责任驱使逻辑次之,外部环境推动逻辑最低。常驻与非常驻村民在主观层面对生计转换意愿形成路径上的差异造成不同村民群体在意愿上的强弱分异,成为当地生计转型受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54.
凌旋  马勇  任洁 《世界地理研究》2023,(10):134-146
以三亚市为案例地,通过爬取六类旅游休闲业态POI数据,综合利用最邻近距离指数、核密度估计、多空间聚类、地理探测器等空间分析技术,深入挖掘三亚市旅游休闲业态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业态总体数量及特征空间尺度急剧上升,分布格局呈“极核-轴线-面域”分布形态;主要集聚于三亚湾度假区,散布周边临海区域,且集聚程度随空间尺度的增大呈先增后减态势(;2)各类旅游休闲业态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其中购物、住宿、餐饮业态与总体集聚特征呈现高度一致性,各类业态集聚分布特征显著不同且尺度依赖性明显,其中旅游景点业态集聚程度随时间距离的增加不断减小,其余业态均先增后减(;3)三亚市旅游休闲业态空间格局的形成是由政策引导城市发展决定的,即在旅游休闲需求升级与城市发展的转型升级的双向推动下,从经济水平、人口特征、交通条件及资源禀赋四个方面影响旅游休闲业态空间演变格局。  相似文献   
955.
当前我国湿地区域空间功能仍存在规划不协调问题。为了贯彻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促进国土空间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发展,有必要建立湿地跨区域规划协调机制。从我国国情出发,参考借鉴域外国家在区域规划协调性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通过加强湿地地区区域规划协调原则、建立协调统一的湿地区域规划体制、创新湿地区域规划立法机制等策略,对国土空间规划中的湿地跨区域规划协调机制进行探索,提出符合我国实际发展状况的湿地区域规划路径。  相似文献   
956.
法规释疑     
构建共同责任机制——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相关条款 1.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 防治经费,在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有关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制定。  相似文献   
957.
《浙江国土资源》2014,(1):62-62
抓好政务公开,执法有据。实行“阳光国土执法监察一张图”上墙行动,推开“阳光执法633工程”,即把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流程、办理时限、行政处罚裁量标准、案件查处结果等六项内容以网上公开、窗口公开、媒体公开等三种方式全面公开,同时强化集体会审机制、案件质量定期评查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等三项监督机制建设,全面公开透明,主动接受监督。  相似文献   
958.
随着近几年大投资大建设步伐的加快,艰难的土地违法形势已成为城市前进道路上不可绕行的绊脚石,成为区域健康发展的一个顽疾毒瘤。针对违法用地的危害愈加突显的问题,温州市国土资源局瓯海分局在执法监察工作方面深入探索,围绕服务瓯海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中心,积极建立执法监察共管机制,成功建立完善“三大机制”依托区政府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监管合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先人一步,建立共同责任机制。在市政府出台共管文件之前,瓯海区率先制订《关于坚决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的决定》(瓯委发[2010]82号),建立土地执法监管共同责任机制,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责,变“独角戏”为“大合唱”,变“一家管”为“大家管”,形成严查严控合力。  相似文献   
959.
收集了山东省多年来的地裂缝地质灾害调查和研究资料,结合地裂缝地质灾害发育的地质环境背景,对山东省内地裂缝的区域分布特征、发育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山东省内构造型地裂缝广泛发育,并对山东省构造型地裂缝的成因机理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60.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吉林省人口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以吉林省各县域(市辖区)为基本单元,借助第六次人口普查和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结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讨论人口城镇化水平和国有动力、非国有动力、农业动力及外向动力等因素的空间相关关系,并以此解释人口城镇化分县域(市辖区)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国有动力对吉林省人口城镇化的影响作用最大,影响强度由中北部向西南、东南两个方向递减;农业动力和非国有动力分居二、三位,但差别不明显。其中农业动力的影响强度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减,非国有动力的影响强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外向动力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力较弱,影响强度各地区差别较大。吉林省人口城镇化未来发展应重视非国有动力的影响和农村现代化的作用;关注人口城镇化动力多元化,考虑实现错位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