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8篇
  免费   454篇
  国内免费   905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1892篇
地球物理   175篇
地质学   218篇
海洋学   91篇
天文学   34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102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91.
超大型斑岩铜矿形成的必要条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龙生  芮宗瑶 《矿床地质》1998,17(Z1):15-18
超大型斑岩铜矿床的形成往往受某些特定条件的限制,本文认为全球构造-岩浆带、壳幔物质交换、富Cu的源岩或源区、岩浆高侵位和长期稳定的对流循环机制等条件是斑岩铜矿床开成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92.
何斌  过惠平 《铀矿地质》1998,14(5):302-307
本文对求解土壤或岩石中氡浓度及其表面析出率的边界条件进行了探讨。以空气中无穷远处氡浓度为零(空气中无氡源)的自然边界条件代替空气与土壤或岩石交界面氡浓度为零的边界条件,给出了土壤和岩石中氡浓度及其表面析出率的具体表达式。与前人研究结果比较,该式中增加了一项,表面氡析出率缩小了一个倍数。通过对土壤、岩石的具体计算.表明两种边界条件的计算结果有相当的偏差。同时,文中还讨论了在两类边界条件下对流对土壤或岩石中氡浓度及其表面析出率计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3.
极光区高空物理过程与磁层-电离层耦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极区高空物理现象之观测具有悠久历史。对极区地磁、电离层和极光现象的深入考察将地球物理的研究领域扩展到了外层空间,并提出了太阳风-磁层-电离层-热层间耦合这一重要课题。耦合物理机制的证实不仅是火箭、卫星探测的重要贡献,而且也是基于对地面雷达和遍及全球大陆的地磁台站、电离层垂测站之长期观测成果。对流电场、一区和二区场向电流、电离层扰动电流系(包括极光区电集流),以及电导率的分布和变化乃是一有机整体,对其每一环节的深入认识均与对整体的全面了解密不可分。有关的理论和模式研究则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各个耦合过程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各发展阶段中不同物理过程的相对重要性。  相似文献   
994.
沉积盆地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及其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沉积盆地的形成主要与地球内部的热和物质的对流密切相关,它是沉积盆地形成和演化的原始动力。软流圈上涌高谋划在面或地幔羽的位置是地幔对 具体的表现。  相似文献   
995.
II型超新星瞬发爆炸模型的对流不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研究II型超新星瞬发爆炸模型中的铁星核在坍缩,反弹和激波传播过程中的对流不稳定性,发现在铁星核内区出现中的指状对流,外区出现Schwarzschild对流,而在声速点和中微子俘陷球之间的过渡区出现Ledoux对流,在0.74-0.91M⊙间的区是对流不稳定的活跃区域。  相似文献   
996.
对利用氖同位素体系标定地幔柱的新方法进行评述,介绍Matsumotot等在澳大利亚用磷灰石中地幔派生矿物的流体包裹体氖同位素组成研究地幔柱的方法原理及成果,并指责该方法的不足之处。这对于促进有关地幔柱的地球化学示踪剂的研究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7.
2021年第6号台风“烟花”于7月18日生成,7月30日变性为温带气旋,生命史长达13 d,先后对中国东部14个省市造成影响,其主要特点是移动速度慢、陆上滞留时间长和累积雨量大。基于静止气象卫星、极轨气象卫星和全球降水测量卫星的多通道观测和产品,对“烟花”的影响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烟花”空间尺度较大(最大半径约为350 km),登陆前对流深厚、云系螺旋特征显著,登陆后云系结构遭到破坏、中等对流分布密集但没有组织性;“烟花”在洋面上时液态水和冰态水含量丰富并表现出非对称分布,登陆后液态水和冰态水主要集中在台风前进方向的右侧。基于微波成像仪的降水反演结果显示:降水主要分布在台风外围螺旋雨带位置,且在位置和形态上与实况较吻合;虽然雨量估计值与实况存在一定偏差,但对降水预报,特别是常规资料稀少区域的降水预报仍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98.
基于ARPS模式和随机物理过程参数化扰动(stochastically perturbed parameterization)方法,通过10个2018年6—7月间的降水个例,讨论了针对BMJ积云降水参数化方案下不同参数化扰动方式对降水预报的影响。扰动方式包括扰动BMJ方案的温湿倾向和扰动BMJ方案的温湿参考廓线。试验的结果表明BMJ方案在华东区域的降水预报中存在湿偏差,即预报的降水事件多于相应的观测事件。这一偏差在系统性增加参考廓线湿度后仍然存在。BMJ方案对不同扰动方式的响应存在较大差异。扰动BMJ方案的温湿倾向对降水预报的影响较小,且集合离散度低。扰动BMJ方案的温湿参考廓线对降水预报影响显著,能够大幅增加集合离散度,其中对称的BMJ参考廓线扰动对预报技巧评分改进有限,原因是小雨的湿偏差有所增加,而非对称的BMJ参考廓线扰动(扰动均值大于1.0)能够有效提高预报技巧评分并降低湿偏差。此外,非对称扰动大幅改善了BMJ降水预报初期(0~3 h)的空间分布形态,并且改进了夜间降水预报的强度。非对称扰动评分较高的原因是减少了原BMJ方案在降水预报初期的的大范围虚假预报,避免了大气湿度的大范围下降,保障了预报后期的强降水预报能力。而BMJ方案温湿倾向量级较小则是造成倾向扰动方法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9.
相比一般暴雨,突发性暴雨一直是天气预报与研究的难点和重点。2020年6月26日19时~27日02时四川攀西地区凉山冕宁突发暴雨,造成了严重灾害。为了深入认识此次暴雨过程成因,应用观测试验、卫星遥感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这次冕宁“6.26”突发性暴雨过程的温、湿环境及动力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是由迅速加强的MCS造成,且诱发MCS的温、湿环境具备“突发性”。在暴雨前6~12h,CAPE快速增大、可降水量增加、“上干下湿”垂直结构及热力不稳定条件得以建立。(2)强烈的上升运动在中高层气旋性涡度向低层发展增强的过程中形成,低层气旋性涡度发展又伴随强烈的上升运动,与区域地形相关的动力条件的建立和加强对强对流维持及突发性暴雨发生有重要作用。(3)暴雨过程发生在低层螺旋度与水汽耦合的最佳时段,垂直螺旋度与水汽耦合作用的增强,更易于引发暴雨过程,动力?水汽耦合对暴雨具有重要的激发作用,且湿螺旋度对暴雨落区更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综合运用2007-2017年青海省52个自动气象站小时降水资料,ERA-interim 0.5°×0.5°以及FY-2卫星TBB资料,对青海地区暴雨的形成条件和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和青藏高原低涡切变(以下简称低涡切变)是影响青海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将青海暴雨类型划分为副高边缘型、副高控制型和低涡切变型三种。研究表明:(1)南亚高压中心位置位于青海南部或四川北部,且副高西脊点位于90°E-100°E,32°N时,有利于副高边缘型和副高控制型暴雨的形成;南亚高压中心位置偏南,位于西藏时,有利于低涡切变型暴雨形成。(2)形成暴雨的对流系统主要有低空急流影响下的移动性对流单体,副高控制下原地生消的非移动性对流单体以及高原切变线维持下的多单体合并。(3)副高边缘和副高控制型暴雨的水汽源地主要来自西太平洋地区,低涡切变型暴雨的水汽源地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地区,其次是中纬度西风带地区。(4)副高边缘型暴雨具有典型的锋面降水特征,暴雨区出现在θse等值线向北倾斜密集区,以混合性降水为主,平均降水持续时间为12 h;副高控制型暴雨发生在高温高湿环境中,降水效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