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60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53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117篇
海洋学   23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81.
提出用氧瓶燃烧-光度法来测定有机物中硫含量的定量分析方法,在低硫酸根浓度范围内(4~25mg/l),在浓碱条件下MTB(甲基百里酚蓝)的吸光度与硫酸根浓度在460nm波长处呈正相关,而在600nm(或610nm)处Ba-MTB络合物的吸光度与硫酸根浓度呈负相关。该方法标准偏差低于0.5mg,/l.变异系数低于3%,回收率为95-107%。  相似文献   
182.
The study of burnt rocks is beneficial to the discussion on the tectonic movement, paleoclimate and paleogeography that coal seams are subjected to after they were formed. In order to obtain the basic data on the features of the burnt rocks, a systematic study of petrology and REE geochemistry on burnt rocks in Shenmu,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has been done, using the methods of SEM, EDS, susceptibility measurements and ICP-MS. The burnt rocks are divided into two series in the section: the melted rocks and the baked rocks. SEM and EDS analyses reveal that all the minerals show burnt and melted traces, and there are no clay minerals except illite found in the burnt rocks. Susceptibility measurements reveal that the burnt rocks have abnormally high susceptibility values, whereas a geochem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RE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burnt rocks is similar to that of sedimentary rocks (initial rocks). In the longitudinal section, with increasing degree of burning (from baked rocks to melted rocks), the ∑REE gradually decreases, and the total REE of melted rocks i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of baked rocks. Besides, the melted rocks show apparent negative Ce anomalies, while the baked rocks show no anomaly of Ce, and sometimes even show positive anomalies.  相似文献   
183.
秸秆还田对岩溶区与非岩溶区土壤酶活性影响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岩溶区棕色石灰土与非岩溶区红壤对玉米秸秆有机物料降解过程中土壤pH值、秸秆降解率和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秸秆降解期间,土壤pH值在前期有下降的趋势,后期慢慢回升;秸秆降解速度最快主要集中在降解最初30 d,之后呈缓慢上升趋势,到98d 基本达到平衡,降解速度大大减慢;过氧化氢酶的变化不明显,土壤蔗糖酶、脲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活性都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前期上升,中期下降,后期上升" 的变化趋势。因素比较结果表明: 除蛋白酶的活性是非岩溶区的大于岩溶区外,其它的基本上都是岩溶区的大于非岩溶区;从降解率来看也是岩溶区的要稍高于非岩溶区。由此认为,秸秆在岩溶区土壤中的降解作用比非岩溶区更强。   相似文献   
184.
以河南省漯河市、周口市和驻马店市交界处为研究区,基于2000年10月~2011年12月间的101幅图像,采用谐波模型和断点识别算法拟合Landsat时间序列实现对过火像元的检测,并将结果与目视解译结果、MODIS火烧迹地产品MCD64A1检测结果对比进行精度分析。结果表明:① 随着燃烧面积指数BAI (Burned Area Index)异常值阈值增大,焚烧火点误判误差减小,漏判误差增大,火烧迹地制图的总体精度先增大后减小;② 当BAI异常值阈值2.9×RMSE(Root Mean Square Error)时,该方法总体精度达到最高93.25%,MCD64A1产品总体精度为70.25%;③ 本文算法的漏判误差和误判误差相对平衡,而MCD64A1产品的漏判误差远大于误判误差。研究表明,相比MODIS火烧迹地产品数据,Landsat时间序列火烧迹地法可更有效地检测农田火烧迹地。  相似文献   
185.
采用燃烧氧化-非色散红外吸收法测定了海水中的溶解有机碳.结果表明,标准曲线的线性较好,精密度较高,方法检出限为0.024 mg/L;所测海水样DOC质量浓度的最高值为3.95 mg·L-1,最小值为1.47 mg·L-1;采样点距离海岸越远,DOC质量浓度越低.海水样品置于4 ℃下冷藏保存,滴加饱和HgCl2溶液的水样,其保存效果要好于不加饱和HgCl2溶液的水样,且在55 d内,其DOC质量浓度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86.
汶川8.0级地震的主要根源是2005年1月20日出现的太阳宇宙线耀斑引起的宇宙线GLE事件。其成因是:宇宙线环境增强使作用到地球的大量宇宙线在电离层产生电流系,再通过电磁感应在地球内部产生感应电流系,进而在地内铀、钍元素富集区产生燃烧腔,进一步引起地下核裂变燃烧和地下氢聚变燃烧,燃烧腔里面的高温高压最终把燃烧腔的围岩炸裂,从而产生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地区的地下观测资料及地震波层析成像分析证实在汶川大地震震源下确实存在异常高温区。据此,本文提出了预警大地震的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7.
黑碳和燃烧源多环芳烃作为大火燃烧的产物有很强的化学惰性及生物惰性,能够在地层中长期稳定地保存,所以成为恢复古代大火历史的最常用指标。近年来世界各地二叠系—三叠系(P-Tr)界线地层中相继发现了黑碳(木炭等)和燃烧源多环芳烃等记录,特别是在煤山P-Tr界线地层,黑碳和燃烧源多环芳烃含量在生物灭绝线附近(25~26层)出现极高的峰值,据此首次明确地提出了P-Tr界线大火事件。P-Tr界线大火的规模、性质如何,与P-Tr界线生物灭绝有什么关系等,值得深入讨论和研究。大火事件发生在陆地上,通过其燃烧及排放的烟尘等,把陆地、大气和海洋密切联系起来,有利于通过系统的整体观来研究当时的气候环境变迁。因此,在回顾和总结P-Tr界线地层中的大火燃烧记录基础上,评述了大火事件与生物灭绝及相关地质事件和环境变化之间的联系,以期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为P-Tr界线生物灭绝及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8.
燃烧污染     
《地球》2013,(12):87-87
燃烧过程中常见的污染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烟尘,燃烧还会产生噪声污染、热污染和铅污染(见汽车排气污染)等。  相似文献   
189.
自燧人氏钻燧取火之后,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居洞避寒的生活。事实上,并非任何木柴都能取火。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对木柴的品种做出了挑选,不仅如此,还根据季节变换品种。据说,轩辕黄帝时期,各地  相似文献   
190.
森林火灾气象环境条件和林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引言森林火灾的发生、发展与火源、可燃物和天气气候条件三大要素密切相关,又称"森林的燃烧三角",在有利于森林燃烧的天气气候条件下,火源是林火发生的主导因素,可燃物的类型与特性又与林火的性质、大小及其蔓延速度紧密相联,是林火发生的物质基础,大气的温度、相对湿度、风则是林火发生与发展的环境条件。湿度和大气降水直接影响着可燃物的水分含量,进而决定了可燃物的易燃程度。风能给林火提供充足的氧气,促使林火蔓延,气温高、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