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5篇
  免费   431篇
  国内免费   437篇
测绘学   569篇
大气科学   591篇
地球物理   422篇
地质学   715篇
海洋学   310篇
天文学   34篇
综合类   196篇
自然地理   356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15篇
  2022年   115篇
  2021年   126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2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2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7年   1篇
  192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91.
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在厄尔尼诺事件检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厄尔尼诺事件多因素成因进行了分析。利用自组织特征映射(SOFM)神经网络方法对1973~1994年的全球7级以上地震次数、日食条件、海温距平数据建立了SOFM网络检验模型。对1995~2000年厄尔尼诺事件进行了检验,检验的准确率为83.3% 。  相似文献   
992.
关于地震丛集特征、成因及临界状态的讨论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罗灼礼  孟国杰 《地震》2002,22(3):2-14
给出了研究地震临界丛集现象的最新方法,即时间变异诊断方法。讨论了不同类型的地震丛集活动特征和成因,结合中国大陆及邻区M≥ 8. 0大震序列和华北地区自1966年以来M≥6. 0地震序列,研究了丛集状态的自相似性及临界时间分支现象。对发震系统的内部时间给出了定义,并研究了地震丛集的非线性时间结构特征。研究认为: ① 事件的发生意味着系统现存的能量一次跳跃式的释放和状态的一次转换。只有当系统以某种足够随机方式动作时,系统状态才会转换,事件才会发生;② 涨落是系统状态的探测器,在临界状态时系统出现很大的涨落,时间变异系数W= 1。临界丛集是由系统内在随机性决定的,事件发生时间是随机地出现的,未来可能出现不止一次的W= 1的临界点;③ 相继发生的事件(M≥ M0) 可以反映系统的演化过程和特征,丛集是系统演化过程中的有序性和无序性的综合反映;④ 事件丛集和丛集的事件具有自相似性和分形结构,也具有耗散系统的自组织和映射特点;⑤ 根据时间变异系数,系统内部时间(年龄),时间间隔与所经历时间非线性关系式以及映射和迭代方法可以用来预测未来地震趋势和未来M≥ M0 地震发生的可能时间点。  相似文献   
993.
江阴长江大桥南塔墩地质力学模型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进  黄薇 《地球科学》2001,26(4):391-394
采用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对江阴长江公路大桥南塔墩的稳定问题进行了研究, 试验表明, 在没有临空条件下的受力机制是以塔基沉降变形为主, 塔基斜坡在超载2.2倍设计荷载和斜坡坡角变陡5.3°情况下, 整个塔基边坡没有明显的破坏迹象, 说明边坡整体稳定具有一定的安全储备.   相似文献   
994.
断层对顶板稳定性影响相似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通过相似模拟试验方法分析了不同倾向高角度正断层, 在采动影响下顶板岩体变形破坏和矿压分布规律。结果表明, 在采动影响下断层“活化”,断层带及其影响范围内的岩体破碎, 表现为周期断裂步距小, 冒落带高, 尤其是断层下盘, 顶板稳定性差; 当工作面开采到离断层面22.5~ 30 m时, 直到断层位置的前方煤体中支承压力增大, 煤体被压碎, 且随着距断层面距离的缩小, 支承压力的峰值位置向工作面前方转移; 通过断层后, 顶板岩体中支承压力减小, 比无断层存在的情况要低。   相似文献   
995.
应变非线性软化的圆形硐室围岩荷载-位移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潘岳  王志强 《岩土力学》2004,25(10):1515-1521
基于峰值应力后具拐点的应变非线性软化本构模型,且同时考虑中间主应力 ,对岩体形变影响的条件下及等压荷载下圆形硐室围岩塑性区应力分布规律、围岩承载机制及围岩与支护之间作用关系进行研究,得到无支护硐室围岩自承地应力上确界 、围岩压力下确界 等反映实际硐室围岩工作状况的重要概念。给出了 、 的表达式以及它们与地应力 间的关系式。所得到的塑性区应力、塑性区半径、围岩压力和硐室周边位移等研究结果,与基于理想弹塑性体的Fenner解答相比,要更接近实际硐室围岩中的对应量值。  相似文献   
996.
中国自然灾害灾情统计与自组织临界性特征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朱晓华  蔡运龙 《地理科学》2004,24(3):264-269
基于自组织临界性(SOC)思想,在分析中国自然灾害灾情统计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并揭示了中国自然灾害灾情的自组织临界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中国自然灾害灾情(包括松花江等七大流域洪涝灾害受灾县数、洪涝灾害伤亡人数、干旱伤亡人数、各类自然灾害总的伤亡人数等)标度-频度分形关系模型。最后指出,中国自然灾害灾情的自组织临界性特征是客观存在的,而标度-频度的幂律值则是一个相对值。  相似文献   
997.
颗粒物质中的崩塌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文波  胡林  蔡绍洪 《中国沙漠》2004,24(6):798-801
沙丘发育和前移、泥石流、雪崩、地震等诸多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都与颗粒物质的崩塌有着紧密的联系。Bak等提出的元胞自动机模型(简称BTW模型)、Kadanoff提出的广义LL模型(loca llimited model)、Manna提出的随机性自动元胞机模型(stochastic automaton)和Wiesenfeld等人提出的决定性元胞自动机模型(deterministic automaton)模拟沙堆崩塌现象, 各有成功之处,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颗粒崩塌的某些非线性特征, 然而, 都局限于一定的实验和模拟条件, 与实际结果尚有相当的差距。迄今并没有一个普适的理论概括颗粒物质的崩塌现象, 有待深入的实验和理论分析。笔者在调研和分析大量文献后, 对今后如何研究沙堆崩塌现象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98.
目标检测是高光谱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高光谱目标检测(hyperspectral target detection)是根据目标的光谱特征将像素判断为背景或者目标。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已经提出了很多的检测算法,但是高光谱图像中背景样本的复杂性以及目标样本的有限性,使得检测算法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背景重构的高光谱目标检测算法,利用高光谱图像中背景样本占比较大的特点,训练背景样本自表示模型,然后重构出背景。同时利用约束能量最小化对残差图像进行检测,将重构出的背景用于自相关矩阵计算,避免目标样本参与计算影响目标样本的响应能量,提高了检测的精确度。在真实的高光谱图像数据上结果明显优于对比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999.
为识别城市交通中的频繁路径,本文提出了一种出租车轨迹数据的频繁轨迹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对轨迹数据进行轨迹压缩,以降低计算复杂度;然后基于最长公共子序列和动态时间规整算法进行轨迹相似性度量计算,利用计算得到的轨迹间相似度生成距离矩阵;最后将生成的距离矩阵结合HDBSCAN算法进行聚类得到频繁轨迹。选取厦门岛内两个区域进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识别出轨迹数据集中的频繁轨迹,进而得到城市区域之间通行的频繁路径,对道路规划、路径优化与推荐、交通治理等应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00.
试桩测试方法对桩基承载特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晓炜 《岩土力学》2005,26(11):1819-1822
吉利黄河公路特大桥施工了2根相同直径的试桩,分别采用锚桩法和自平衡试桩法进行静载荷测试。根据S2(自平衡试桩法,50 m)上段桩与S1(锚桩法,32 m)桩的平均摩阻力进行的对比,二者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均可采用双曲线模型很好的拟合,取趋于稳定的同一位移(12 mm)进行比较,在中密卵石层中平均负摩阻力约为平均正摩阻力的0.84倍。桩S1,S2的Q-S曲线均呈缓变型,在曲线前半段,两条曲线非常接近。在后半段,随着荷载增大,S1桩的下降速率明显大于S2桩,若取同一位移30 mm进行对比,S2的承载力为59.5×103 kN,S1的承载力为48×103 kN。S1的端阻力占总荷载的比例为22.46 %,为摩擦端承桩。S2端阻力占总荷载的比例只有3.59 %,桩顶沉降基本由桩身压缩引起,为摩擦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