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210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445篇
地球物理   39篇
地质学   31篇
海洋学   3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31.
为促进中国大气臭氧高空探测业务化进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联合组织了对国产GPS数字化大气臭氧探空仪(GPSO3)和芬兰Vaisala 公司产大气臭氧探空仪(Vaisala)主要技术性能的比对。现场平行施放比对于2002年1月在北京进行,共施放了7对臭氧探空仪。对两类大气臭氧探空仪现场平行施放比对试验结果的分析表明,两种臭氧探空仪所获得的大气中臭氧浓度随高度的变化特征之间有很好的一致性。在12~27 km高度范围内,两种探空仪臭氧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平均在10%以内,而在10 km以下和27 km以上,GPSO3探空仪的臭氧测值偏高。本文介绍了比对方法,分析了两类探空仪对臭氧廓线某些特征值的比对结果并讨论了平行施放比对时气球升速的差异可能对臭氧测值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32.
青藏高原清洁地区近地面层臭氧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瓦里关1994年8月~2001年12月地面臭氧资料,分析了地面O3年季变化,以及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洁净地区地面O3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呈缓慢的上升趋势,春季浓度明显高于冬季,最高值出现在每年夏初,而最低值在12月左右。与低纬的Lzana站相比,瓦里关地区地面O3浓度变化趋势与之比较相近,而且,亦呈逐年上升趋势。不同天气条件下,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地面O3浓度变化不尽相同,晴天和多云天,春、夏、秋季的地面O3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春秋季,晴天O3值高于多云天和降雨天,而冬季和夏季则不明显,说明晴空天气虽然有利于O3浓度的增加,但并不是重要因子之一。各季节降雨、雪天O3浓度的变化情况来看,地面O3在春、秋、冬三个季节变化不大。而夏季与其它季节明显不同,变化幅度很大,日较差在四个季节中为最大,这与雨、雪的冲刷关系很大,并且可能存在雨、雪以及降雨强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533.
大气、海洋与固体地球的能量交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杨学祥 《世界地质》2004,23(1):28-34
通过对南极气温资料、南极臭氧资料、环南极海冰资料、太平洋海温资料、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资料、厄尔尼诺和拉尼娜资料的模拟验证,发现厄尔尼诺事件发生与德雷克海峡海冰减少在时间上有一一对应关系。南极半岛海冰减少是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的原因,德雷克海峡的海冰起重要作用。大气、海洋与固体地球的角动量交换在南、北半球有不同的形式。强震起源于海平面振荡。  相似文献   
534.
2002年夏季,以北京325m气象塔为观测平台,进行了大气污染物臭氧(O3)及其前体物氮氧化物(NOx)和气象要素加强期的同步观测,并对观测资料做了详尽分析。结果表明:边界层内存在明显的臭氧浓度垂直差异;低层(120m)O3浓度呈明显的日变化,且昼夜振幅较大;夜间高层(280m)O3的化学消耗较弱,可维持较高的浓度;稳定度(Ri)在低层以中性态居多,振幅较小,而在高层以不稳定态居多,振幅较大。两层O3湍流输送通量都呈单峰变化。白天,在O3前体物和局地光化学反应共同作用下,120m左右处的O3污染最大。  相似文献   
535.
2002年夏季,以北京325m气象塔为观测平台,进行了大气污染物臭氧(O3)及其前体物氮氧化物(NOx)和气象要素加强期的同步观测,并对观测资料做了详尽分析。结果表明:边界层内存在明显的臭氧浓度垂直差异;低层(120m)O3浓度呈明显的日变化,且昼夜振幅较大;夜间高层(280m)O3的化学消耗较弱,可维持较高的浓度;稳定度(Ri)在低层以中性态居多,振幅较小,而在高层以不稳定态居多,振幅较大。两层O3湍流输送通量都呈单峰变化。白天,在O3前体物和局地光化学反应共同作用下,120m左右处的O3污染最大。  相似文献   
536.
537.
作者应用Dobson臭氧光电分光光度计进行低太阳观测时,发现直射光路上总光强比值随太阳天顶角的变化发生两个逆转。随着臭氧总量的增大或者波长的減小,逆转点的天顶角变小。作者同时考虑直射太阳光和散射光,定性地解释逆转原因及其随波长、臭氧总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538.
固体地球科学前沿研究的新挑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钱祥麟 《地学前缘》1995,2(2):183-186
在地球早期至今的几十亿年历史长河中,行星地球从过去的早期阶段到现今阶段是受整个地球系统发展的结果。借鉴地质历史演化,地球系统的过去状态特性对预测将来是非常有助的。温室效应尚不确知,因为这样一个问题难以解释,即近期150万年甚至整个第四纪240万年内冰期与间冰期相间出现,与人类释放CO_2或消耗燃料无关。CO_2或CH_4叠加大气温度的变化趋势到底是什么?平流层的臭氧是否也有自身修复的功能,它自身是否也在变化?固体地球科学作为地球科学前沿,需要持续发展,应当参与全球变化研究。  相似文献   
539.
溴酸盐是饮用水臭氧化反应产生的副产品之一。美国环保机构认为溴酸盐的量应限制在低至μg/L水平。利用本试验开发的离子色谱技术可定量分析此含量范围的溴酸盐,甚至在高含量的阴离子(如氯化物和硫酸盐)共存的情况下也受干扰。  相似文献   
540.
含有溴化物的地表水里,由于臭氧化作用导致形成了溴酸盐,现已被鉴定为潜在的致癌物。由于缺乏可行的定量〈5μg/L溴酸盐分析方法,只能做出延缓执行的规定。这篇文章完整地描述了使用银阳离子交换树脂,首先减少从水样中淋洗出来的氯化物,随后使用螯合柱滤掉银,使用阴离子交换柱预浓缩4ml样品。在梯度条件下用硼酸盐淋洗,可测定工厂处理水中的溴酸盐0.5μg/L,但到目前为止仍缺乏有关溴酸盐的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