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09篇
地质学   32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61.
162.
南京台位于南京市中山陵风景区,见图1。现有体应变、短水准测量、地磁、地电、大地电场、测震等观测手段。体应变观测项目是“九五”数字化改造项目,于1998年4月lO日安装观测,仪器型号:TJ-2B型体积式应变仪,灵敏度:2.30mV/10^-8,钻孔岩性是石英砂岩,钻孔深度为62.3m。2004年度仪器工作正常,全年M2波潮汐因子平均值为0.8654、潮汐因子中误差为0.0173、相对中误差为0.0199,记录固体潮较为清晰稳定。  相似文献   
163.
M.  West  J.J.  Sánchez  S.R.  McNutt  武敏捷 《世界地震译丛》2005,(6):32-36
当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地震的面波掠过阿拉斯加时,它们在远至11000km的兰格尔火山附近触发了历时11min的包括14个近震的震群。这些地震是在20~30s的间隔期间发生的,并在瑞利波掠过期间产生了最大的垂直正位移。由于异常长的面波和近震附近的地震台站相结合,使得我们能够观测到这种相关性。瑞利波运动的相位主要由25kPa的水平张应力控制。这些观测结果意味着,近震是由正断层上简单的剪切破裂触发的。  相似文献   
164.
美国地质勘探局测定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端海岸几公里处发生的大地震为9.0级,这个震级在1900年以来世界发生的大型地震中排名并列第四。  相似文献   
165.
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特大地震和海啸地区周边的地磁影象揭示了该地区现时及历史的俯冲概况。准静态远场影象(图1a)清晰地显示出欧亚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之间的挤压边界。沿断层破裂带,磁化地壳厚度呈正东向和北东向显著增大。该岛弧与俯冲板块都是磁性的,  相似文献   
166.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流体地球化学异常与远强震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001年11月14日发生的昆仑山口西 M_s 8.1级地震和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 M_s 8.7级地震前后,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主孔流体组成出现明显的异常。两次远强震前后的流体异常幅度很大,并具有相似的演化趋势。异常始于震前2-7天,He、N_2/O_2、He/Ar、N_2/Ar 为负异常,Ar/O_2为正异常。远强震前后流体异常特征与 CCSD附近小震前后流体异常特征具有明显的区别,表明昆仑山口西 M_s 8.1级地震前后和苏门答腊 M_s 8.7级地震前后的 CCSD 主孔流体异常可能与两次远强震相关。认为 CCSD 主孔中的 He、N_2、Ar 是记录远强震的敏感载体,可能记录了震前长周期波传播至 CCSD 主孔时激发的流体变化,反映了震源区的应力变化,也可能反映了区域构造活动乃至地球深部构造活动产生的场兆、源兆信息。  相似文献   
167.
《辽宁地质》2012,(6):64-64,F0003
世界历史上的大部分重大问题,首先都是地理问题。 南海的西侧与陆地和半岛相接,东侧和南侧则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众多岛屿所限制。在它的北面,以台湾与福建之间的海道最重要,被古代阿拉伯海员称为“中闲门户”。在它的西面,则只有一条海道,即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之间的马六甲海峡,可通往印度洋。  相似文献   
168.
群芳 《山东地质》2010,(8):12-12
利用声爆,英国科究人员分析了苏门答腊两次地震震源区的海底岩层特性。研究发现,地震引发的海啸与沉积层有关。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最近出版的《科学》杂志上。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科研人员利用两次地震得出上述研究成果:第一次是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苏门答腊大地震,引发了一场移动迅猛的海啸,整个印度洋盆地遭受了灭顶之灾。  相似文献   
169.
地震预报由目前的经验预报走向物理预报,数值模拟地震过程是其中的关键.文中应用统一的数学公式表述了速率相关的摩擦接触中黏着(sticking)和滑移(sliding)这两种不同的运动状态;有限元计算中采用静力显示的时间积分方法,基于R最小策略,控制时间步长以保持力学状态变化稳定,从而保证有限元计算过程平稳、收敛.以2004年发生过Mm=9.3特大地震的苏门答腊俯冲带为例,模拟了俯冲带上俯冲板片与上伏板块之间的闭锁、解锁、滑动到再闭锁这一准周期性过程,即地震的孕育、发生过程.计算结果表明,俯冲带上具有较大尺度、介质均匀、摩擦系数相同的区域是产生大规模、大幅度整体突然滑动(即大地震)的条件;模拟的苏门答腊俯冲带上的大地震在时间上有准周期性,空间上有迁移特征,破裂由深部向浅部进行;此外,俯冲带的几何特征对大地震的震源位置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