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0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26篇
测绘学   38篇
大气科学   43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12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26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The circum-lake zone of the Qinghai Lake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regions of desertification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RS)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echniques, the four sets of remote sensing images acquired in 1976, 1987, 1995, and 2006 were selected to conduct thematic information extraction in 14,300 km2 of land in the circum-lake zone using the Earth Resource Data Analysis System (ERDAS) image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function. In the meantime the off-site interpretation and filed check-correction methods were used to recon- struct the temporal-spatial dynamic changes and differentiation patterns of land desertification in the circum-lake zone in the past 30 years, and based on this, the developmental trend of land desertification in the next 20 years was predicted.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in the past 30 years land desertification in the region experienced a continuous fluctuation between rapid- and slow-development processes in time, while in space it exhibited a few small patchy distributions or sporadic distributions in many place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four large sand-dominated distributions stood out and evolved into a circum-lake belt differentiation pattern with a lakeside dike as the connecting line. Due to the integrated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s, human activities and artificial rehabilitation, land desertification area in the region in the next 20 years will exhibit an increasing trend in the first 15 years and then increase at a slower rate, and afterward occur in a reverse, decreasing trend.  相似文献   
172.
总结了IPCC《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中有关陆气相互作用、粮食系统与粮食安全、土地退化和荒漠化、可持续土地管理等的主要结论,分析了报告中争议较大的粮食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生物质能源、土地温室气体通量等问题。我国在粮食系统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量估算、基于遥感测量和地面测量的大气浓度等数据反演温室气体排放量等方面需要深入研究。同时,我国要继续加强可持续土地管理,提高相应的技术措施和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73.
基于干燥度指数的辽西北土地风蚀荒漠化判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济  杨秀春  李亚云  李金亚 《地理研究》2011,30(12):2239-2246
在土地利用分类的基础上,剔除山地、丘陵、岗地、水域及建筑用地等类型,研究辽西北地区风蚀荒漠化问题,试图找到一条半湿润易旱的界线。研究以TM、MODIS影像为数据源,以多种植被指数为参考指标,运用决策树方法对研究区进行分类,结果显示:非荒漠化、轻度、中度、重度与极重度风蚀荒漠化面积分别占辽西北总面积的44.38%、25....  相似文献   
174.
北方荒漠及荒漠化地区草地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草地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对揭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了解区域尺度上畜牧业发展潜力、生物多样性现状、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一定的作用。利用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144个草地样点的植被地上生物量数据,分析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温度、海拔高度等环境因素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草地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高度异质,在5.5~371.2 g·m-2之间波动,平均地上生物量为83.3 g·m-2。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草地地上生物量在经向和纬向上的分布均有明显的规律性。相关分析显示,植被地上生物量与纬度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与经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草地地上生物量与年降水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但和海拔高度、年平均温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这意味着水分条件是导致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草地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5.
敦煌是河西走廊的西大门,阻挡着库塔姆格沙漠的东侵,近年来随着敦煌绿洲的萎缩引发了"敦煌是否会成为第二个楼兰"的忧虑。该文以敦煌绿洲为重点研究区,运用遥感解译的方式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敦煌绿洲的土地荒漠化特征。得出如下结论:1)敦煌绿洲的土地荒漠化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2)人口的不断增加、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水土资源的无序开发是造成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3)风蚀作用成为土地荒漠化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6.
乌鲁木齐河终端湖区荒漠化过程中土壤植被系统的演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洪浪 《地理科学》1990,10(4):379-384
  相似文献   
177.
基于MODIS数据的西藏荒漠化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MODIS卫星NDVI产品构建了西藏荒漠化监测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2000—2017年全区荒漠化时空分布特征和趋势变化,并利用实地调查的植被覆盖度及影像资料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近18年来西藏主要以中度荒漠化土地为主,占全区面积的37.68%,非荒漠化区域面积占28.65%,轻度和重度荒漠区面积分别占全区面积的13.20%和12.64%。全区荒漠化总体趋势属微弱改善状态,继续退化区域主要集中在西藏中部,包括那曲地区东南部,拉萨市大部,日喀则市东部和山南市北部。阿里地区大部和那曲地区北部属改善区。整体上全区荒漠化态势以稳定为主,占45.79%。改善和退化区域面积分别占23.58%和22.52%。构建的荒漠化指数与实测植被覆盖度呈负相关关系,判定系数R~2=0.52(P0.05),表明实测样本与模型结果总体上趋于一致,反演模型可以作为研究区土地荒漠化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78.
邵婷婷  姜琦刚 《世界地质》2018,37(1):296-301
利用landsat7、landsat5和landsat8三期遥感影像,对通榆县2000-2014年沙质及盐碱质土地荒漠化变化进行监测。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荒漠化程度有减轻趋势,荒漠化等级与面积以及破碎程度虽个别有小幅度改变与上升,但整体呈现优化与下降趋势;②整体破碎度指数在2000-2007年由4.57 km2变为5.46 km2,2014年降为3.17 km2,说明研究区2014年荒漠化分布较为破碎零散,连通性较差,而2007年分布较为集中;③质心分布图表明通榆县研究年限内各类型荒漠化质心的位移轨迹呈现出先向东北平移再向南平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9.
近30年来黄河上游荒漠化时空演变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上游地区是中国土地荒漠化的重灾区之一,是中国荒漠化监测和治理工作的重点区域。本文采用MSS、TM、ETM、CBERS四期数据,基于RS和GIS技术,主要采用人工目视解译方法,辅助野外调查验证,得到四期解译数据。对三个阶段的数据进行空间分析,研究1975年到2007年黄河上游荒漠化的时空分布特征,探索演变成因,并结合该区域气温和降水数据,着重分析了其与荒漠化演变进程的关系。结果表明:1975—2007年,从整体变化趋势看,黄河上游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共增加了3 499.76 km2,其中沙质荒漠化面积增加3 407.62 km2,盐碱质荒漠化面积增加了92.14 km2。从三个阶段的变化趋势看,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发展趋势,2000年之前是荒漠化的增加时期,2000年之后是荒漠化的减少时期。结合气温和降水量数据叠加分析得出,气候变化是黄河上游荒漠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地质背景是内因,人类活动起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0.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沙地生态环境治理指明了新方向,但是在沙区开展什么研究却是新课题。本文基于生态建设面临的挑战,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角度,探析了科尔沁沙地生态治理的研究方向及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