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0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26篇
测绘学   38篇
大气科学   43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12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26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481.
以20世纪80年代末和2000年两期TM影像作信息源,经过合成、增强、几何纠正、镶嵌和人机交互判读并结合野外考察提取研究区两期沙质荒漠化土地数据,建立数据库,得到10 a内不同程度沙质荒漠化土地之间的转换面积,建立沙质荒漠化土地转移矩阵。结果表明:①土地沙质荒漠化严重,以轻度和中度为主,沙化率13.54%;②主要发生在南部平原地区,形成了两条沙带,中、北部基岩山地是沙质荒漠化大面积扩展的天然界线;③半农半牧区比纯农业和纯牧业区严重;④动态趋势是整体扩展(增长率为4.67%),局部逆转(主要在南部),程度加强;⑤沙质荒漠化扩展面积为9 967.54 hm2,其中中部﹥北部﹥南部;⑥管理失误、人口增长及由此引起的“三滥”等超强度利用土地行为是影响研究区土地沙质荒漠化的主要人文因子。⑦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沙化态势仍很严重,控制人口密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改革土地利用制度,加强土地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82.
贵州岩溶荒漠化成因及其防治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岩溶荒漠化是贵州岩溶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对土地生产力的破坏作用巨大。它是碳酸盐岩的侵蚀过程与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分析了贵州碳酸盐岩区域侵蚀的地质背景,认为岩溶地区的碳酸盐岩侵蚀及地貌和生态环境特点、被侵蚀土粒的物质输送规律构成了岩溶荒漠化的自然基础,指出碳酸盐岩的化学侵蚀并非风化成土过程,以及一般的土壤侵蚀指标并不能代表岩溶地区土壤侵蚀的真实情况。同时还分析了岩溶荒漠化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不合理的人为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产生根源。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83.
沙尘暴多发区土地风蚀荒漠化诊断评价方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林进  孙司衡  王君厚 《中国沙漠》1999,19(4):375-377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结合地面观测,确定植被盖度、裸地占地率和土壤质地3项因子为沙尘暴多发区风蚀荒漠化土地现状程度评价指标,并给出程度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到非荒漠化土地及各程度荒漠化土地在面积上的组成比例,给出区域性土地风蚀荒漠化总体水平评价模型;并通过对内蒙古赤峰市及阿拉善盟两地区的土地风蚀荒漠化总体水平评价验证,证明此模型可作为沙尘暴多发区任意大小区域土地风蚀荒漠化水平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484.
宁夏中部风沙区人类活动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乃平  米文宝 《中国沙漠》1999,19(3):243-246
宁夏中部风沙区的沙质荒漠化在历史时期,尤其是本世纪50年代以来,具有明显扩展的趋势。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滥肆樵采、工矿建设等人类活动对这一地区荒漠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对研究区域的经济结构、生产要素和经济行为3个方面分析认为,落后的产业结构和低劣的生产要素既是被动适应地理环境的结果,又成为导致人类不良经济行为和以牺牲地理环境为代价来求得生存发展的原因,防治荒漠化不应忽视通过改变现有经济结构、生产要素等途径和运用经济杠杆等手段规范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485.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面积大、分布广、荒漠化危害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荒漠化正以每年2400km2的速度扩展着,对于地少人多,人均占有土地仅0.87公顷(只及世界平均人均土地的1/3)的人口大国来说,每年沦为荒漠的土地比新建的一个深圳市(面积2021km2)  相似文献   
486.
从沙尘暴看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总被引:28,自引:6,他引:22  
沙尘暴是我国北方经常发生的灾害性天气 ,且近年来发生频率增加 ,尤其是今年春季沙尘暴次数多、强度大 ,对国民经济造成重大损失。沙尘暴的发生需要大风、裸露的沙土质地表及不稳定的气流三者结合 ,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荒漠化的发展也是沙尘暴加剧的重要原因 ,因此 ,我们在西部大开发中一定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保持这一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87.
488.
塔里木河下游近50a来沙质荒漠化演变规律   总被引:41,自引:13,他引:28  
荒漠化是人为强烈活动与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地关系矛盾的结果。我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下游卡拉的来水量,由50年代的14.80亿m3减少到90年代的2.38亿m3,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植被衰败。同时,受过度放牧、开垦、樵采等原因的影响,下游地区土地沙质荒漠化十分严峻,宏观格局上表现为绿色走廊由上段至下段,由中间至两侧沙漠化程度趋于加强。通过1959、1983、1992及1996年遥感信息制图定量研究表明,50年代至90年代沙漠化年均增长率达0.24%,其面积扩大的同时,程度也在加剧,自然景观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应用GM(1,1)模型、非线性回归模型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趋势分析表明,以土地沙质荒漠化为主的环境问题仍十分突出。科学规划,整治上、中游河道,合理利用水资源,以解决下游生态及生产、生活用水。应用RS、GIS监测沙漠化变化,通过增加生态用水,恢复铁干里克-阿拉干段的天然植被,遏制沙漠化扩展,同时利用工程措施,保护阿拉干以下绿洲走廊及218国道安全畅道,防止脆弱生态环境继续恶化。  相似文献   
489.
以事例为参考阐述了过去几千年中国沙漠的自然干燥和干旱化过程 ,介绍了人类活动 ,如河流中上游地区的过度开发和用水引起的土地荒漠化。讨论了中国所开创的沙丘固定技术和措施。最后论述了贺兰山和腾格里沙漠地区土地退化逆转措施 ,并对农用土地的改良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90.
基于遥感技术的中国北方沙质荒漠化防治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中国北方地区人类活动对地表组成物质的扰动特征,将中国北方沙质荒漠化土地治理区划分为绿洲周缘农业型沙质荒漠化、农牧交错带农牧型沙质荒漠化、草原牧业型沙质荒漠化三种类型;利用1975年M SS卫星图像数据和2000年ETM卫星图像数据为信息源,在M APG IS软件支持下,采用人机交互方法对沙质荒漠化土地类型进行信息提取,编制研究区1975年和2000年沙质荒漠化土地类型分布图,在根据沙质荒漠化土地类型的变化幅度确定沙质荒漠化土地变化类型的基础上,通过1975年和2000年沙质荒漠化土地类型分布图的叠加分析,查明了中国北方近25年来沙质荒漠化土地的时空演化规律,结合中国北方不同沙质荒漠化土地治理区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特征,提出了中国北方沙质荒漠化土地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