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5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88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153篇
地球物理   54篇
地质学   159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8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41.
利用1979~2013年6~8月的西南地区东部20个台站日降水量资料、逐日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指数、全球OLR(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逐日格点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日资料,采用合成分析和线性回归等方法,对夏季MJO不同位相活动影响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原因及其可能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MJO与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系,当MJO处于第4(第6)位相时,由于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南(偏北)、向西南地区东部的水汽输送偏多(偏少),在异常上升(下沉)气流影响下,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偏多(偏少)。MJO影响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可能原因是:当MJO处于第4位相时,赤道东印度洋地区上空大气释放凝结潜热,其激发东北向传播的异常波动,进而影响东亚环流,使得西南地区东部出现夏季降水偏多的环流形势,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增多;但在第6位相时,西太平洋地区上空对流释放的凝结潜热,其激发PJ(太平洋-日本)型Rossby波列,出现不利于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环流形势,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偏少。  相似文献   
442.
利用1979~2008年西南地区115个测站逐日气温资料和NCEP/NCAR R2日平均再分析资料,通过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讨论了高原冬季风季节内变化特征及其与西南地区冬季气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冬季风指数和同期西南地区冬季平均的逐日气温呈反相关关系。高原冬季风偏强、偏弱时,对流层高层、中层、低层环流场分布形势均有显著差别,当高原冬季风偏强时,同期东亚冬季风偏弱,Nino3.4区海温偏高,对流层从高层到低层环流场形势均不利于西南地区冬季低温;当高原冬季风偏弱时,同期东亚冬季风偏强,Nino3.4区海温偏低,对流层从高层到低层环流场形势均有利于西南地区冬季低温。   相似文献   
443.
采用西南地区站点逐日降水数据和欧洲中心再分析数据,通过滤波、分位相合成等方法,分析了西南地区降水的低频特征及与之相联系的低频环流场演变特征,并采用基于降水自身低频信号和基于降水低频影响因子两种方法建立预报模型进行延伸期预报试验,结果表明:西南地区雨量存在10~20 d和30~60 d的低频变化;低频降水与低频OLR场正、负值区的顺次北移,印度洋北侧850 hPa低频纬向风的转变,500 hPa环流场槽脊的配置以及200 hPa低频气旋、反气旋的交替影响有关;基于降水序列自身低频信号的预报模型可以提前半个月左右给出较为准确的预报结果,而基于低频影响因子的预报模型可以提前20 d左右给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结论,两个模型对于降水偏多年的预报效果好于降水偏少年。  相似文献   
444.
为研究中国西南地区自然资源的动态变化特征,基于中国自然资源综合区划一级分区成果,以西南林耕自然资源大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选取符合区域特征的要素指标,确定指标权重,按照区划方案对西南林耕自然资源大区进行二级、三级区划,将其划分为6个自然资源亚区(二级区划)和11个自然资源地区(三级区划),并对区划单元内的自然资源动态变化进行了特征分析。研究区内自然资源以森林、耕地和草原为主,1990—2018年,自然资源变化主要表现为森林、耕地和草原三者间的相互转变,森林和耕地之间的相互转变主要分布于贵州和重庆的地区,森林和草原、耕地和草原之间的相互转变主要分布于云南和陕西的地区。建设用地明显增加,集中分布于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各类资源相互之间有明显转变,但面积在总体上基本保持动态平衡,表明自然资源的转变在合理范围内,其中四川盆地内的耕地和广西西部的森林受保护较好。各区划内优势资源明显,区划间变化特征彼此相异,可为全国或西南地区的自然资源配置、国土空间规划等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445.
秦建华 《地质与勘探》2010,46(6):1028-1035
我国西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斑岩矿床勘查开发基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相继勘查发现了玉龙、驱龙、普朗、多不杂等特大型斑岩铜矿。初步研究表明,西南地区斑岩矿床的集聚与走滑断裂存在着密切的空间关系。认识并深入研究斑岩矿床与走滑断裂存在着的这种关系,对于斑岩矿床勘查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西南地区现有的5个斑岩成矿带开展斑岩矿床勘查时,在沿区域性走滑断裂方向勘查并加强对走滑断层带内或其周围派生的局部引张或挤压地区开展找矿的同时,还应注意开展对鲜水河-小江左旋走滑断裂带及两侧斑岩矿床的勘查。  相似文献   
446.
我国西南地区旱情持续蔓延,当地的大米、药材、蔗糖、鲜切花等产量骤减。这一系列的干旱“病症”,已波及全国市场。不仅黄果树、漓江等景点“瘦身”吓跑游客,米价在部分城市也悄然上涨,糖、鲜切花价普遍走高,西南产药材价翻番。  相似文献   
447.
全国大部气温偏低 中东部地区出现暴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09年11月——2009年11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2℃,较常年同期(2.1℃)偏低0.9℃,为1982年以来历史同期最低值。山西、河南月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低值,天津、安徽为次低值。全国平均降水量为24.2 mm,较常年同期偏多6.2 mm。安徽、陕西  相似文献   
448.
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的水汽输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1959-2006年两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分析了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年的水汽输送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东部水汽来源主要有两个:第1条主要来自青藏高原转向孟加拉湾经缅甸和云南进入西南地区东部,第2条水汽经由孟加拉湾南部,强大的水汽输送带继续向东输送至中南半岛及南海,与南海越赤道气流所携带的水汽汇合后转向至西南地区东部,而由四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转向的偏南水汽对向西南地区东部水汽输送也有影响.与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相联系的水汽通道中,印度洋水汽通道强度最强,太平洋水汽通道强度最弱.在印度季风区,偏北的高原南侧水汽通道(经向)强度远小于偏南的印度洋水汽通道.东亚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经向输送大于纬向输送,而印度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则是纬向输送大于经向输送.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与纬向通道的强度变化关系密切,而与经向通道的水汽输送强度变化关系不明显.当印度季风区南支水汽输送偏弱时,印度季风区北支(高原南侧)和东亚季风区向西的水汽输送偏强,使得以纬向输送为主的印度季风区经向水汽输送加大,而以经向输送为主的东亚季风区纬向水汽输送加大,从而使东亚地区的水汽输送带偏西,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偏多,可能出现洪涝,反之则可能出现干旱.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水汽有弱的净流出,是一个弱的水汽源区,南边界流入水汽量最多,干旱年整个区域水汽流出较常年明显,而洪涝年则有弱的净流入.夏季水汽通道水汽输送强弱变化与同期500 hPa高度场和SST场的分布形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49.
高温天气范围大 东北地区降水多——2009年6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绚 《气象》2009,35(9):119-123
  相似文献   
4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