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0篇
  免费   476篇
  国内免费   747篇
测绘学   30篇
大气科学   1795篇
地球物理   110篇
地质学   683篇
海洋学   215篇
综合类   96篇
自然地理   114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193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160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158篇
  2007年   165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49年   3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2篇
  1942年   5篇
  1941年   9篇
  1940年   1篇
  1939年   1篇
  1938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2篇
  1935年   2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本文筛选出四川盆地西部(盆西型)和盆地东部(盆东型)持续性暴雨个例,深入对比两类持续性暴雨的大气环流特征和直接造成持续性暴雨的西南低涡维持的机理.四川盆地的短波槽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配置有利于持续性暴雨的维持,盆东型的降水强度较盆西型个例强,高空急流位置偏南,南亚高压的强度更强,高层辐散更强,对流层中层副热带高压偏东偏南.盆西型的水汽输送主要来自南海,而盆东型的水汽输送主要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合成涡度收支的结果表明散度项是两类持续暴雨中西南涡维持的主要原因,但盆西型中,垂直平流的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82.
1804号台风"艾云尼"给广州带来了近10年最强的台风降水,对期间主要出现的两次强度明显不同的强降水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第1段强降水主要是受"艾云尼"外围环流影响,第2段转受其本体环流影响,深厚的低空急流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较好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条件;(2)第2段强降水过程高低空辐散辐合强度均增大到第1段过程的1.5倍以上,为第2段强降水的增强提供了更好的动力条件;(3)第2段强降水过程水汽通量及辐合强度较第1段明显增强,为降水的增强提供了更好的水汽条件;(4)强的θse平流输送及其随高度的减弱是不稳定能量维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3.
利用实时观测资料、NCEP 1°×1°间隔6h的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2月15—16日吉林省南部大暴雪过程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高空偏西急流、500hPa脊区稳定维持、850hPa暖区和暖湿切变区配合地面西南低压倒槽头部,以及西太平洋高压稳定维持的有效配置,是此次大暴雪发生和维持的主要原因;降雪发生前低空明显增暖,在降雪过程中,850hPa假相当位温高能舌顶一直位于朝鲜半岛北部,能量锋区位于吉林省南部,能量峰值一直保持在20℃,是强降雪维持的主要原因;300hPa辐散、850hPa辐合、850hPa东北—西南向风切变、西南风与偏南风的辐合,以及地形的强迫抬升,有利于低空水汽辐合抬升;西南气流将中国南方水汽持续不断向吉林省南部输送,是大暴雪发生和维持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84.
云南中甸地区位于西南三江铜钼铅锌金多金属矿集区的南端,是一个独具特色的Cu-Mo多金属复合叠加成矿带.本文采用裂变径迹低温热年代学技术对区内晚白垩世铜厂沟、休瓦促、热林成矿斑岩体,进行了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测试,开展了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热史演化模拟,揭示了区内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及热史演化过程.研究表明,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值变化于52±2~96±5 Ma;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年龄值变化于15±1~48±3 Ma,总体变化幅度不大,中心年龄与池年龄在误差范围也基本一致.通过锆石、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分析,揭示出云南中甸地区自晚白垩世以来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构造热事件.第一阶段(96~60 Ma),主要为岩浆侵位后快速降温的热史演化阶段;第二阶段(52~39 Ma),为缓慢的降温作用过程;第三阶段(16~15 Ma),揭示了受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隆升造山作用的影响,该区经历了快速降温的地质演化过程.综合锆石裂变径迹、磷灰石裂变径迹的热史反演结果,表明区内晚白垩世典型成矿斑岩体具有相似的隆升过程和剥蚀历史,并获得了剥蚀量与剥蚀速率的定量计算结果,为区内矿床的资源潜力评价及勘查工作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5.
以钻井、测井、地震以及岩心、薄片资料为基础,在划分三级层序的基础上,探讨了渤海西南海域下古生界层序地层特征及其对岩溶储层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1)三级层序界面附近发育碳、氧同位素负异常以及自然能谱Th/K正异常,基于此特征将下古生界划分为21个三级层序;2)白云岩是研究区主要的储集岩性,层序通过控制垂向岩性的变化进而控制了优质储层的发育;3)将白云岩发育的12个三级层序定义为"优势储集层序",加里东期构造不整合与12个"优势储集层序"耦合控制了潜山型储层规模及其产能高低;寒武系内发育以溶蚀孔隙为主的内幕型岩溶储层,亦限定发育于"优势储集层序"之中。实际勘探中,优选风化界面与"优势储集层序"耦合区域优先钻探,同时兼顾内幕型储层,其是今后该区高效勘探的关键。  相似文献   
86.
李永军  陈科艺 《气象科技》2019,47(6):997-1005
利用地面气象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雷达及卫星资料和NCEP 1°×1°的逐6h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5月13日攀西地区南部的飑线天气过程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飑线发生在高空槽前,高空槽逐渐东移推动冷性气流沿背风坡东移,然后与前方低层暖空气汇合抬升形成对流;露点锋触发了飑线天气过程的形成;产生飑线天气区域的大气具有上干下湿、不稳定能量高、垂直风切变强、高层风速大和形成之前存在逆温层的特点;高空急流和动量下传对飑线的发生和加强具有促进作用;地形对飑线的形成和天气现象的分布有影响。  相似文献   
87.
本文基于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2017年西南涡加密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西南低涡主要源地九龙站在西南低涡/晴朗这两种不同天气背景下,各个基本物理量的日变化特征及存在的差异,认为:西南涡天气背景下,边界层高度较低,而晴朗天气状况下,边界层大气湍流运动强烈,对流混合伸展高度非常惊人,能超过3000m。西南涡天气背景下,夜间大气较为暖湿,气压显著偏低,上层大气风速较大,便于动量下传。晴朗天气背景下,大气较为干燥,温度日较差偏大,大气压较高,白天湍流混合强。越靠近地面差异越显著,差值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88.
京津冀地区一次强沙尘天气过程的成因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污染物监测资料、卫星资料和再分析资料等,对京津冀地区在2017年春季遭遇的一次强沙尘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由地面冷锋过境,高空槽后冷空气持续补充引起,沙源地主要位于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随后以西北路径输送至京津冀地区。前期沙源地感热通量迅速增大,与中低层冷平流叠加,导致不稳定层结增强,助于起沙;高空强风速带加强并向下延伸,中低层次级环流发展,不但使沙尘传输并下降至地面,而且使高层高动量和高位涡冷空气下传,促进低空急流形成、低层系统发展,使大风及沙尘天气维持;沙尘过境时,地面至4 km高度存在沙尘型气溶胶,PM_(2.5)和PM_(10)浓度变化趋势较一致并达到重度污染水平,且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与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具有较好的时空匹配关系,重污染时段AOD值大于1,污染减弱时AOD值降至0.6以下。  相似文献   
89.
利用1961—2015年Hadley中心逐月海表温度资料、海冰密集度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探讨了秋季北极海冰对于EP型ENSO事件的异常响应,并进一步研究了这种异常响应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秋季北极海冰对EP型ENSO的响应具有非线性,特别是喀拉海海域(60°~90°E,70°~80°N)海冰无论在EP型El Ni?o或是La Ni?a位相,均表现为显著的负异常。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ENSO位相造成该区域海冰异常偏少的机制有明显不同。EP型El Ni?o年秋季菲律宾附近海域对流活动被抑制,所激发的经向波列在高纬地区形成异常反气旋环流,其南风分量向喀拉海输送暖平流,造成海冰异常偏少。而EP型La Ni?a年喀拉海海域则主要受到来自大西洋开放性海域西风异常的影响,合成结果和个例年均显示EP型La Ni?a年秋季北大西洋上空存在一个显著的西风急流中心,有利于北大西洋开放性海域较暖海水向下游输送,进而影响喀拉海海冰。这些结果表明,热带外地区大气环流场对EP型ENSO的非线性响应导致了喀拉海海冰对EP型ENSO事件的响应也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