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4篇
  免费   636篇
  国内免费   1216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1776篇
地球物理   228篇
地质学   1090篇
海洋学   483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88篇
自然地理   54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160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172篇
  2008年   172篇
  2007年   168篇
  2006年   157篇
  2005年   160篇
  2004年   155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108篇
  2001年   129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106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2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71.
孟加拉湾季风爆发对南海季风爆发的影响Ⅰ:个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南海季风试验分析场和NCAR向外长波辐射通量(OLR)资料研究了1998年孟加拉湾季风和南海季风爆发期间副热带环流的大尺度和天气尺度特征,探讨了孟加拉湾季风爆发与南海季风爆发之间的物理联系及孟加拉湾季风气旋的对流凝结潜热释放对副热带高压“撤出”南海的影响。结果表明,1998年5月爆发的东亚季风展现出典型的从孟加拉湾地区东传发展到南海地区的过程。随着孟加拉湾季风爆发和对流活动增强、北移,南海北部出现了低层西风和对流活动,领先于副热带高压在南海地区减弱和撤退。结果还显示南海北部地区的对流凝结加热有助于该地区经向温度梯度的反转,在热成风关系的制约下南海上空副热带高压脊面的垂直倾斜由冬季型转向夏季型,季风爆发。  相似文献   
72.
中国夏季降水异常空间模与副热带高压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晓春  吴国雄 《大气科学》1997,21(2):161-169
本文用1959~1994年6、7、8月全国范围47个5°×5°经纬度网格降水资料分析了夏季降水异常空间模的月际差异,并在此基础上用西太平洋副高指数及青藏高原指数#FKB#FS分析降水异常空间模与环流的关系,为检验环流指数与降水相关场的整体信度,还对8月份降水资料进行了Monte-Carlo检验。结果表明,夏季总降水异常的空间模在每一月份中并非表现得同样清楚,江淮流域与河套及华南的反相关在8月份表现得最清楚。而青藏高原中东部南北两侧的负相关在6月及8月很清楚,7月份次之。8月份西太平洋副高北界异常对江淮流域与河套及华南地区降水异常反相关的产生有很大作用。副高稳定偏北时,河套、华南易涝,江淮易旱。反之亦然。青藏高原指数#FKB#FS与逐月降水的相关分析表明,青藏高原上高压及低涡活动对高原中东部南北两侧负相关的产生有一定作用。当高压活动偏多时,北侧易旱、南侧易涝。并且6月及8月的作用较大,7月较小。另外,8月份副高活动对这一降水异常空间模的产生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3.
西太平洋副高活动与平流层QBO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崇银  龙振夏 《大气科学》1997,21(6):670-678
资料分析表明,西太平洋副高活动有准两年振荡特征,副高的相对强度和副高脊线的纬度位置都清楚地表现出这种振荡。而且分析还表明,平流层低层纬向风的垂直切变同西太平洋副高活动有关,东(西)风切变对应着脊线位置偏北的较强(弱)副高形势。平流层低层东(西)垂直切变在赤道对流层上部所引起的异常上升(下沉)运动,导致Hadley环流的异常加强(减弱)可能是平流层QBO影响西太平洋副高准两年振荡的重要机制。用IAP-GCM所作的数值模拟试验得到了同观测资料分析相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74.
邓芸 《广东气象》1997,(4):12-13
1992年9-10月,由于冷空气不断爆发南下,致使各地先后出现降温。10月4日和11日冷空气两次南侵本省,副高明显减弱,加上空气干燥并伴有3级以上的偏北风,我市从12日开始出现了长达9天的干冷型寒露风天气过程,对晚稻的抽穗扬花有严重影响。本文对这次寒露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1寒露风过程的冷空气活动1992年10月份内,共有3次冷空气活动,分别出现在上旬中期、中旬前期和下旬前期。就强度而言,除上旬中期的冷空气活动达到了中等强度以外,其余2次均为弱冷空气。1.1上旬中期的冷空气过程上旬中期的冷空气活动主要影响我国北部和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75.
许金镜  唐文伟  林仲平 《气象》1997,23(1):36-37
作者以1951-1995年副高持征量的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为素材,分析了副高持续性偏强的基本事实和对福建天气气候的影响。  相似文献   
76.
袁景凤 《气象》1997,23(4):13-16
1996年北半球主要环流特征是:500hPa西太平洋副高偏弱,脊线位置初夏偏北,盛夏西端持续偏南;亚洲西风带后冬至初春经向环流明显发展,7月亚洲中纬度地区常有阻塞形势维持,500hPa青藏高原位势高度偏高,夏季南支印缅槽较弱。  相似文献   
77.
副热带高压活动与日月运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依据公开发表的资料,系统地研究了副热带高压活动与日月运行的关系,证实了各类副高活动均与日月运行的某些周期活动有关,主要表现形式为周期性泊松联系和与天文奇异蹼同步效应两种,并且指出,副高活动类型不同,则所对应的联系对象和联系方式也不同。  相似文献   
78.
用E──P通量和E向量诊断分析了1986年7月一次阻塞形势的建立和维持,有如下初步结果。(1)阻塞高压形成前,从对流层低层有行星波的E──P通量辐合区向上传播,与西风气流相互作用,导致西风气流减弱,形成阻塞高压。(2)E向量的μ分量的散度的负值区有利于西风风速变小,形成阻塞高压。E向量的ν分量散度的正值区有利于南风加速,负值区使北风加速。在阻高区东西两侧出现负、正区,使北、南风加速,建立和维持阻塞高压。  相似文献   
79.
刘斌华  曾皓 《四川气象》1997,17(3):25-27
8、9月的早霜冻和5、6月的晚霜冻是高原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常造成大面积粮食减产。它们的形成形成要经过降水降温、平流降温和辐射降温三过程,以辐射降温为主。青藏高压是高原霜冻形成的主要天气系统,其次是强西北气流。白天温度较低、湿度小和晴朗的夜间最容易出现霜冻,应用这三要素建立了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80.
盛夏南亚高压脊线位置变化与四川盆地伏旱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芮景新  李川 《四川气象》1997,17(4):19-21,5
南亚高压的季节性进展,与我省盛夏伏旱及降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本文着重分析了南亚高压逐旬脊线位置的变化与盆地盛夏伏旱及降水的关系,指出伏旱的产生与脊线的形态,通过盆地上空的脊线位置及稳定时间有关,同时注意到脊线各段的北跳时间与伏旱的强弱相关联,监视其活动具有一定的预报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