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4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199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01.
就滑坡组成和发生机制,与<贵州关岭"6.28"特大滑坡特征和成因机理>一文作者进行商榷.笔者认为"超压密岩土边坡失稳理论"可以较好的解释大寨滑坡-碎屑流灾害的突然发生."上硬下软"坡体结构,是大寨滑坡发生的地质基础;强降雨快速入渗,是导致岩层裂隙和大气突然贯通,负压立即消失,高陡坡体迅即失稳的诱因.  相似文献   
102.
松辽盆地扶杨油层是在河流-浅水三角洲环境下形成的低渗透-致密型砂岩储层,以岩性油藏和致密型油藏为主,青山口组一段深湖相泥岩既是其烃源岩又是良好的区域盖层,为典型的大面积分布的"上生下储"型油藏.基于大量探井和已开发油田资料研究,发现青一段烃源岩下伏的扶杨油层存在一个宏观包络面,包络面内有效储层普遍含油,包络面以下主要为水层.包络面到烃源岩底部的距离一般在100~350m,最大达到550m.通过研究烃源岩层上下地层中砂体的空间展布关系和储层物性等因素,揭示出:1)包络面为油气超压运移所波及的空间范围;2)泄压层的空间分布控制了油气超压运移的方向及距离;3)包络面内以形成致密型和透镜体油气藏为主,包络面外的泄压层中油气经历浮力运移形成常规油气藏."油气超压运移包络面"的发现以及"油气超压运移"和"浮力运移"概念的提出,完整构建了油气运移、成藏过程以及形成的油气藏三者之间的成因联系.研究结果改变了松辽盆地以往扶杨油层的油气沿断裂向下运移和沿断裂带分布的认识,解释了原油长距离(数百米)向下运移的现象,拓展了扶杨油层的勘探空间,为负向构造带油气勘探实践提供了理性指导.  相似文献   
103.
黔西南灰家堡金矿田成矿构造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灰家堡矿田中水银洞等金矿床具有极高的矿石品位,成为卡林型金矿床特例.通过矿田构造与矿床地质研究,结合CSAMT深部探测,文章提出了灰家堡背斜为含金超压流体上拱形成的气液热隆褶曲,含金超压流体沿背斜轴部破裂带和盲断裂爆破上涌,交代上覆围岩形成高品位的层控型和断裂型金矿体的成矿模式,中二叠统与上二叠统之间岩溶不整合构造(构造蚀变体)作为深部含矿流体的中转聚集站,本身也赋存大规模的金矿体,据此提出了多方位的深部成矿预测方案.  相似文献   
104.
彭波  郝芳  邹华耀 《地质论评》2013,59(6):1257-1267
基于地层测试数据,利用声波时差的等效深度法以及数值模拟方法对辽中北洼地区超压的分布和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区超压普遍发育,储层超压主要发育于古近系及潜山,最大压力系数193;东二下亚段及以下地层泥岩段中普遍发育欠压实,计算压力系数可达到19以上。不均衡压实和生烃作用是泥岩层超压发育的主要成因,它源传导型是储层超压发育的主要机制。沙河街组沉积以来,烃源岩中超压开始发育并逐渐增加,东营组沉积末期达到高峰,随后开始泄放降低,明下段沉积期开始,超压再次积累增大直至现今。JZ20 2凝析气田的储层流体包裹体及温压方面的证据、油气成熟度和烃源岩生烃史方面的证据以及原油物性方面的证据表明其油气成藏为晚期幕式快速充注成藏。同时研究区断裂发育少,活动性弱,油气沿断层垂向运移受限,充注期主力烃源岩发育强超压,产生水力破裂微裂缝成为油气幕式排放的通道,同时为油气长距离的侧向运移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属于超压主导型油气晚期幕式快速成藏。  相似文献   
105.
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顶面附近普遍存在碳酸盐胶结带,在分析超压顶面附近碳酸盐胶结物岩石学特征的基础上,重点挖掘了碳酸盐胶结物碳、氧同位素的地球化学信息,得出:(1)碳酸盐胶结物主要由含铁方解石、含铁白云石或铁白云石等组成;(2)碳酸盐胶结物形成于深部较高的地温环境,受有机流体运移的影响;(3)碳酸盐胶结物中所对应的碳、氧离子呈现出自超压仓向上部泄压环境迁移的趋势.综合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顶面附近的碳酸盐胶结带是地史时期深部超压有机流体向上多次排放的自然产物,这一研究为碎屑岩超压盆地超压仓顶部碳酸盐胶结带的形成与超压流体排放可能具有的内在关联提供了新的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06.
煤层群条件下的煤层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我国煤层群发育特征的分析,在概述前人多煤层条件下煤层气成藏特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煤层群成藏特征主要表现在垂向上存在“多层统一煤层气系统”或“多层叠置含气系统”, 陆相河流-三角洲-湖泊相的煤层群一般为“多层统一煤层气系统”,海陆过渡相的三角洲-潮坪-泻湖相煤层群一般为“多层叠置含气系统”。进一步解剖比德-三塘盆地实测钻孔资料显示,层序组合是煤层群独立含气系统发育的关键。依据该区抽水钻孔资料分析亦证明,至少存在4套独立含气系统。泻湖潮坪相发育的煤组存在超压的可能,但储层能势分布不均匀。另外,煤层群内部各煤层之间由于“烃浓度封闭效应”及煤层本身的低渗透性对流体流动存在“叠加封闭”作用,使煤层群储层存在“超压”可能性增大。这些结论深化了对煤层群成藏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7.
时深效应指数TDI的计算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实际应用效果。结合实际资料,分别针对TDI计算过程中的去压实恢复、压实系数与地表孔隙度的求取、超压和地层剥蚀恢复等因素,进行了不同计算条件下埋藏史演化曲线和TDI值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如果考虑压实作用的影响,将会使TDI值增大;如果考虑地层剥蚀的影响,将会使剥蚀前地层的TDI值增大;存在超压时地层的有效埋深比实际埋深小,因而考虑超压因素计算的TDI值将会有所减小,且其计算精度受反演的地震速度场的精度以及井点压力与速度间关系的可靠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8.
东营凹陷为超压富烃凹陷, 钻井揭示该凹陷现今大规模超压系统出现在始新统沙三-四段烃源岩层系.根据大量的钻杆测试(DST)数据, 实测沙三-四段砂岩异常高压的深度范围约在2 200~4 400 m, 剩余压力约为4~40 MPa, 压力系数为1.2~1.99.根据钻井和测井以及地震速度资料解释, 超压带钻井泥浆密度明显增加, 超压泥岩层具有偏离正常趋势的异常高声波时差测井响应和异常低地震层速度响应特征.综合解释超压系统顶界面埋深在2 200~2 900 m, 对应地温在90~120 ℃; 超压顶界面深度随着烃源岩层系顶界埋深的增加而增加.超压系统范围内烃源岩层系样品镜质体反射率(Ro)分布在0.5%~1.2%, 沙三中、下亚段-沙四上亚段成熟烃源岩(Ro为0.5%~1.2%)及其生油作用控制了超压分布的主体区域, 佐证了东营凹陷现今大规模超压发育区与烃源岩生油增压有成因联系; 成熟烃源岩的累积厚度、埋深及热成熟度是超压系统整体分布特征和超压发育幅度的主控因素; 断裂系统和输导性砂体对东营凹陷沙三-四段烃源岩层系中发育的大规模超压系统的分布特征和结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9.
王晓睿  张树君  黄至全 《岩土力学》2012,33(9):2869-2874
由于地震效应、重载车辆的震动效应或由于不同爆炸物引起的强烈冲击效应,都会给城市地下空间结构带来较大的影响。通过土体的混凝土改进剑桥动力本构模型和混凝土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建立地表爆炸冲压荷载简化计算模型,对城市地下空间结构在TNT当量100 kg的炸药爆炸冲压荷载作用下进行了动力分析,研究了结构埋深、土体刚度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了远场爆炸地震波作用下地下空间结构的动力响应。计算结果表明,地下空间结构中部顶板产生了轻微的拉伸损伤;当埋深小于5 m时,结构动应力响应较大;结构覆盖土刚度越小,土对爆炸能量的吸收作用越显著;由于爆炸产生的地震波频率高,其对结构动应力的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对地下结构的抗爆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0.
深水储层已成为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传统观点认为此类储层物性差,但近年来的勘探实践表明,陆相湖盆深水块体搬运体可形成优质储层,其储层物性甚至优于三角洲前缘.以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实测孔隙度、地层水有机酸含量、地层超压等资料为基础,对松辽盆地青山口组深水块体搬运体优质储层的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青山口组深水块体搬运砂岩为高结构成熟度的岩屑长石砂岩,储集空间主要包括原生粒间孔和次生溶蚀孔,碎屑颗粒以点接触为主,方解石胶结物和石英次生加大现象少见.深水块体搬运优质砂岩储层的发育主要受沉积作用和超压旋回的控制.块体搬运作用是形成优质储层的基础,使其继承了三角洲前缘高能环境砂岩的原始孔渗特征;超压抑制破坏性成岩作用是核心,使原始孔隙得以保存、胶结物含量少;有机酸溶蚀是补充,促进次生孔隙发育.青山口组深水块体搬运砂岩呈透镜状分布于源岩内部且具有良好的物性,是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