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86篇
  免费   1682篇
  国内免费   1839篇
测绘学   1424篇
大气科学   1712篇
地球物理   1267篇
地质学   4195篇
海洋学   958篇
天文学   171篇
综合类   977篇
自然地理   3103篇
  2024年   88篇
  2023年   299篇
  2022年   349篇
  2021年   445篇
  2020年   357篇
  2019年   392篇
  2018年   304篇
  2017年   326篇
  2016年   338篇
  2015年   402篇
  2014年   755篇
  2013年   564篇
  2012年   619篇
  2011年   711篇
  2010年   616篇
  2009年   677篇
  2008年   781篇
  2007年   683篇
  2006年   565篇
  2005年   525篇
  2004年   515篇
  2003年   382篇
  2002年   326篇
  2001年   326篇
  2000年   278篇
  1999年   310篇
  1998年   269篇
  1997年   246篇
  1996年   229篇
  1995年   217篇
  1994年   163篇
  1993年   145篇
  1992年   129篇
  1991年   92篇
  1990年   102篇
  1989年   101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47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1篇
  1980年   3篇
  1974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7年   5篇
  1954年   3篇
  1923年   2篇
  19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91.
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是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作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科中的基础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对于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试图综合个体旅游资源各方面的开发条件,在梯度推移的视角下对区域旅游资源进行梯度划分,进而发现区域旅游开发的弊端,并寻求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92.
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对实现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为蓝本,选取24个指标构建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因子分析法利用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根据西部地区各省、市和自治区的公共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运用聚类分析法将西部地区划分为2个经济社会发展类型区和5个亚区,并逐类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根据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类型区,提出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993.
海洋溢油污染对生物群落和种群的影响及生态系统的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溢油污染带来的最严重的威胁在于它能够改变或破坏海洋环境中正常存在的生态系统。溢油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初步影响是造成生物物种多样性、丰度、均匀度下降,进一步则是敏感物种消退,另一些机会物种大量繁殖,群落结构受到扰动。受到溢油污染后的生物群落的变化和恢复过程通常呈现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溢油作为一种外来的扰动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发展强行加注了一种相对统一的发展模式,生态系统会经历一些优势种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种群数量出现大幅度的波动,系统变得敏感脆弱,生态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本文对国内外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总结今后应大力开展海洋石油污染调查研究工作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994.
为充分发挥图们江特殊地理位置的重要作用,促进国际和国内区域发展,文章分析恢复图们江出海权对东北亚区域经济政治和我国东北地区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恢复图们江出海权具有法理依据和现实需求;恢复图们江出海权对东北亚区域的能源和资源合作开发、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环日本海国家经济合作以及东北亚区域政治格局具有重要影响,同时有利于我国东北地区维护边境地区安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打造海运通道和平衡区域经济发展;我国应抓住历史机遇,积极借助国际组织力量、对接各国发展需求以及以经济发展取代政治分歧,尽快恢复图们江出海权,为国际和国内区域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95.
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干旱变化的区域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全球气温日趋升高和极端降水增加的气候背景下,近年来中国干旱变化特征异常突出,新形势下需进一步深入认识干旱发生特征及影响机制。利用1960-2014年中国527个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量数据,选用改进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MCI)作为干旱监测指标,详细分析了中国各区域干旱强度、次数和持续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差异性。结果表明:1960年以来,中国各区域干旱程度加重,范围增大,次数增多,持续时间增长。干旱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区域变化,各个区域干旱变化差异显著。西南、华中、华北和华南区域干旱程度明显加重,主要是重度以上干旱次数较多。华北和西南干旱年数最多,为45年,其他地方为35~36年,华北重度以上干旱年份最多,为14年,其次是东北和华南的7年。干旱发生时间和区域也有随机性,中国各区域四季都有可能发生干旱,干旱不仅发生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域,在南方湿润和半湿润区域同样发生。各区域以夏旱为主,东北以春旱和夏旱居多,华南以秋旱为主。干旱持续时间不等,有时高达9个月。有些区域年内干旱呈单峰型,有些区域为双峰型。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各个区域干旱呈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996.
关联演化视角下地理学区域韧性分析的新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艳  陈雯  孙阳 《地理研究》2019,38(7):1694-1704
区域韧性是一个区域应对发展进程中短期冲击与长期变化、积极进行自我调适与转型的能力,表征了区域的适应性、创新性与可持续性,作为新兴理念反映了地理学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研究的新需求。本研究综述了区域韧性研究进展,基于关联演化视角,探索构建区域韧性认知框架,将情境分析与过程分析并重,思考并总结区域韧性分析的方法论,尝试建立区域韧性评估方程,从经济、社会、环境及制度四个维度进行区域韧性评估,将区域韧性应用于中国地理学研究,分析中国区域韧性研究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将区域韧性研究对接中国实际问题,以期对区域韧性研究做出理论贡献,助推地理学区域发展研究及相关认知领域的跨学科讨论、知识集成与学术交流,为国家制定相关区域政策提供参考,并为国家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引。  相似文献   
997.
钱肖颖  孙斌栋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11):1822-1831
产业分工联系是区域一体化的基础,但已有产业技术关联的文献主要关注区域内部,缺乏对跨区域产业技术关联的探究。由于中国省际产业联系数据难以获取,论文运用引力模型和交叉熵法,基于2002、2007、2012年30省的投入产出表拟合出省际产业贸易流量矩阵,并进一步计算跨区域产业技术关联指数。跨区域产业技术关联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尤其是城市群内部各地区产业之间的联系。基于2002、2007、2012年中国30个省16个制造业部门的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一步考察了跨区域产业技术关联对产业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跨区域产业技术关联有利于区域产业创新,但在本地产业技术联系较强的地区,跨区域产业技术关联对产业创新的正效应会被削弱,本地产业技术关联和省际产业技术关联之间存在“替代效应”,知识产权的地方保护主义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因此,政策上应倡导扫清制度障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促进跨区域产业对本地的技术溢出,进一步推动区域产业创新。  相似文献   
998.
全球集装箱航运企业的航线网络格局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金凤君 《地理研究》2020,39(5):1088-1103
采用船期表数据,以全球前20位航运企业中的18家为研究对象,剖析各企业航线网络的异同点,并探讨企业航线配置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各企业航线网络均具有小世界和无标度特征,东亚是航班的首要集聚区,并且均为轴辐连接与点对点连接并存的混合式网络;各企业航线网络的市场广度和深度各异,根据航班的空间分布特征可将企业划分为4种类型,其中高丽海运、汉堡南美、阿拉伯轮船和万海航运专注于特定区域的细分市场,且拥有不同于全球枢纽港的企业枢纽港;港口腹地货源、港口自然条件及作业效率、海运保护政策、企业自身能力等是影响企业航线布局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有助于揭示航运企业的航线组织模式,为港口管理者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9.
湛江工业化与工业支柱产业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化一直是湛江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经过计算和比较得出了一个判断———湛江工业化一直处于比较低水平 ,其关键问题是工业支柱产业不明确。按照支柱产业基准对湛江工业行业进行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 ,提出湛江工业支柱产业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