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5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27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黑河流域上游大气湍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黑河流域上游阿柔观测站2008年6月10日至7月13日的近地层湍流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近地层方差和湍流谱的统计特征以及近地层能量交换特征.结果表明:黑河流域无量纲化三维风速、温度和湿度方差与稳定度的关系满足Monin-Obukov相似理论;湍流能谱基本符合Monin-Obukov相似理论,但个别能谱在某些频段存在谱隙,近地层湍流输送由于局地山谷地形影响出现大气湍流的非均匀和各向异性.夏季潜热通量大于感热通量,感热通量在夜间有明显向下输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2.
利用杭瑞高速公路洞庭湖大桥北岸测风塔的梯度风观测资料、三维超声风温仪资料以及岳阳气象站提供的逐小时气溶胶浓度和能见度观测资料,对湖南岳阳2017年1月28日的一次重度霾天气中的重污染过程的近地层物理量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重污染来临前约130 min即28日01:50(北京时间,下同),水平风速、垂直风速、高低层风切变都出现零值,大气处于静稳状态。重污染结束前180 min即28日09:00,上述物理量和高低层温度切变出现零值。(2)湍流强度在重污染来临前有强烈异常信号,其中水平纵向湍流强度异常信号最明显,于重污染发生前130 min出现异常峰值4.15,重污染结束前180 min出现异常峰值3.24。(3)湍流动能和动量通量都在重污染来临前130 min接近0.0 m2/s2,即湍流交换最弱,有利于污染物在近地面的持续堆积和重污染过程的发生。近地层的平均物理量和湍流特征量的异常信号的出现时间有较好的一致性,即出现在重污染来临前的130 min和结束前的180 min。揭示了重度霾污染天气的近地层物理量时间变化规律,着重分析了霾污染的生成、发展、消亡全过程的边界层湍流异常的前期信号,为深入认识霾污染天气进行有益的探索并为这类天气的预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3.
沙漠地区近地层能量交换特征研究初步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沙漠地区近地层能量交换特征研究的主要进展概况和热点问题.介绍了沙漠地区特有的结构复杂、水汽含量低、沙尘含量高等特征,并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对于沙漠近低层的辐射和能量收支特性、湍流通量特征等进行了总结.指出国内外在未来沙漠地区近地层湍流研究方面面临的一些主要科学问题,以及对未来沙漠地区近地层湍流能量特征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4.
夏季北京城市大气边界层湍流通量的塔层观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2003年8月13~26日期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气象塔47、120和280 m 3层高度上三维风速和温度脉动的观测资料,结合涡动相关方法,分析了夏季北京市城市下垫面的动量和感热等湍流通量。结果表明:3层高度上动量通量和感热通量的日变化彼此非常接近, 且3层高度上最大感热通量达到200~250 W·m-2。观测期间盛行南风,120 m高度的水平风速小于10 m·s-1。同时分析了由慢响应传感器采集的15个高度上的气温和8个高度上的相对湿度。结果表明:受地表加热影响,320 m高度上气温和相对湿度的日变化非常显著。不同高度上动量通量和感热通量的比较表明:城市下垫面的空气动力不均匀性比热力不均匀性显著。用廓线法计算了32和65 m高度之间的湍流通量,结果表明:1)夏季晴好天气情况下,北京城市下垫面能量输送以感热为主;2)由廓线法计算得到的动量通量、感热通量和由涡动相关法直接测量结果相近。此外还初步讨论了大气边界层温度、湿度垂直廓线随时间的演变。  相似文献   
135.
藏东南地区鲁朗河谷近地层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位于藏东南雅鲁藏布大峡谷分支—鲁朗河谷的中国科学院藏东南高山环境综合观测站(29°45′N,94°44′E,海拔3326m)架设的边界层气象塔2007年一整年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初步分析了该地区的气候特征,并与珠穆朗玛峰北坡河谷的气象数据作了简单比较。结果表明:鲁朗河谷年平均地面气温为5.55℃,1月平均地面气温最低,8月平均温度最高。由于观测站处于高山峡谷之中,年平均风速只有1.70m.s-1,风速、风向主要受周围地形影响,山谷风显著。地面气压年变化呈双峰型,归属于低地到高山的过渡型。近地表大气的年平均相对湿度是73.53%。  相似文献   
136.
广东博贺近海海面的一次冷空气过程强风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广东博贺离海岸6 km的一个海上100 m铁塔观测到的梯度资料,采用特征量分析方法,研究强冷空气过程海洋近地层强风的微观特征。结果表明:冷锋过境时,近地层的气象要素有明显的响应:温度骤降、风速加大、气压上升,风向有明显的转变;风向标准差和风速标准差在冷锋前、冷锋过境和冷锋后都有明显不同;冷锋过境大风湍流度为0.08,阵风系数为1.19;此次冷锋过境强风在时间上表现为周期0.5~1 h的低频阵性;在空间上,60 m附近存在近地层的最大风层。  相似文献   
137.
近地层组合法确定湍流通量精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曼倩  孙鉴泞 《气象科学》1997,17(4):344-349
近地层组合法的实质是将廓线法和地面能量平衡方程联立而计算湍流参数和通量的一种方法。本文利用实测的脉动场和平均场的同步梯度资料研究组合法的精确性及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8.
利用呼和浩特地区1981~1990年低空探空资料和地面气象资料,分析了呼和浩特市近地层风场和逆温将征,分析比较城区和郊区气温、湿度、风速、日照、烟雾等气象要素变化,揭示其城市气候特征.并为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39.
冯健武  刘辉志  邹捍  李爱国 《高原气象》2007,26(6):1244-1253
利用2006年5~6月和2007年5~6月中国科学院HEST大气科学实验在珠峰绒布寺河谷野外观测期间获得的观测资料,分析了珠峰地区河谷近地层风向、风速、温度、湿度和CO2的日变化特征,讨论了珠峰北坡冰川风和山谷风的特点以及高原地表辐射、地表反照率和近地层湍流通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复杂地形和特殊下垫面影响下,珠峰绒布河谷地区近地面层各个气象要素和湍流通量日变化特征显著,并且明显存在冰川风和山谷风复合的局地环流,冰川风对该地区地气间物质能量交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0.
近地层日最高最低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最高、最低气温是反映气候冷暖变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判断极端气候事件强度的重要指标。利用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定西干旱气象与生态环境试验基地2003年10月17日至2004年4月6日1、2、4、10、16m温度梯度观测试验资料,分析研究了不同高度最高、最低气温的变化特点和出现时间的规律。结果表明:日最高气温从低层到高层是降低的,最低气温是升高的,并且随高度的变化符合指数或对数规律。最高气温出现时间一般在正午2.5 h后,有天气变化时在20:00后出现的情况较多;最低气温在2 m高度上最早出现,4 m以下在日出前出现的较多,4 m以上在日出后出现的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