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7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57篇
测绘学   95篇
大气科学   68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232篇
海洋学   54篇
综合类   66篇
自然地理   16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吴郭泉 《广西地质》1999,12(2):55-60
通过对影响作物生长的主导因素及其权重的分析,应用GIS技术,以空间数据库为基础,给每个因子赋以不同的分值和权重,对藤县土地资源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92.
海域开发适宜性评价对于海洋空间规划具有基础性指导作用,而现有的海域开发适宜性研究大多针对某一种海域用途开展适宜性评价,缺乏系统性的指导框架。文章构建海域开发多宜性研究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浙江海域。通过选取4类典型海域用途构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适宜性评价结果开展多宜性和兼容性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浙江海域兼容开发利用的策略和建议。评价结果表明,各类海域用途的空间适宜区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叠,具备开发多宜性;不同成对用海之间存在一定兼容性,具备兼容开发利用的可能。基于海域开发适宜性研究,深入探讨海洋开发利用的多宜性和兼容性,对于推动海洋空间资源的充分、协调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3.
以成都某红层丘陵区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海绵城市建设的“渗、蓄、净”几方面影响,认为红层丘陵区海绵城市建设主要的地质影响因素包括坡度、岩土渗透性、下垫面条件、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地下水位埋深、水系分布、植被覆盖程度、水污染程度等,并通过现场调查及实施相应的渗透试验等方式,最终确定坡度、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岩土渗透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影响更大。随后确定各因子权重值,构建评价体系,确定研究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地质适宜分区,为后期其他红层丘陵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规划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4.
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鸟生境适宜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水鸟是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指示生物,人类活动对其影响日益严重.研究自然保护区内的水鸟生境适宜性变化可以为湿地恢复提供帮助.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水鸟生境影响因子的权重,建立生境适宜性指数模型,根据TM遥感影像图和相关数据计算出安徽省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6-2011年5个年份的水鸟生境适宜指数,并结合GIS空间分析生成的水鸟生境适宜性分级图,分析升金湖建立保护区后水鸟生境适宜性变化.结果表明:升金湖地区在1986年建保护区后的几年间水鸟生境适宜性相对平稳,但是仍然有较为明显的下降;1990s后期,该地区水鸟生境适宜性开始显著恶化,一直持续到2000年之后才有小幅度的回升.水鸟生境适宜性最好的区域由片状分散逐渐转变成小范围聚集,适宜区域也在由实验区和缓冲区向核心区迁移的过程中显著缩减.本文还讨论了在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一些恢复水鸟生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95.
本文从城市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和承载力评价的角度,提出了构建城市土地利用评价与空间监控预警系统的方法,并对系统建设目标、思路、架构以及相关的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96.
目前针对受震灾威胁、地质灾害频发的山地环境下的农村居民点布局研究尚不多见。该文以彭州市龙门山镇银厂沟流域为例,首先在总结分析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基于8项指标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 然后,将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结果作为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的首要因素,再结合地形条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方面,以地质灾害极高危险区、单体地质灾害危害范围、坡度≥25°和基本农田保护区为限制性条件,构建地质灾害威胁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最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彭州市银厂沟流域内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分级。研究结果表明: 高度适宜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2%,中度适宜区占11.4%,低度适宜区占10.5%,不适宜区占73.8%; 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区域主要沿公路分布,并存在多个“块状”集中分布区,这些地区地形平坦,交通条件便利,可为新农村住宅位置的选择提供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97.
黄健文 《地震工程学报》2019,41(4):1060-1065
当前新型乡村抗震防灾适宜性规划分析中通常采用地质分区方法对勘测点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忽略了GIS空间的复杂性,且未对评价指标加权分析,导致抗震适宜性评价指标量化过程过于主观,存在计算结果与实际结果拟合度低的问题。据此,提出基于ANSYS的新型乡村抗震防灾适宜性规划模型分析。考虑到GIS的空间复杂性,采用ANSYS在GIS空间进行有限元结构场修正操作,结合Logistic非线性回归模型,对乡村土地抗震防灾适宜性规划中的二分类变量数据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为了防止计算数值过于主观,采用组合熵系数模型对Logistic方程计算得来的评价指标加权,由此完成基于ANSYS的新型乡村抗震防灾适宜性规划模型分析。经过实例分析证明,所提方法求出的计算结果与实际结果拟合度较高,能成功完成评价指标的量化,对乡村抗震防灾适宜性规划分析更加客观。  相似文献   
98.
松辽盆地是中国主要的能源基地,随着中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实施,如何应对工业和经济发展带来的CO_2排放量的增加,将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在盆地内进行CO_2地质储存将成为盆地内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技术选择之一。以松辽盆地为研究对象,在深入分析松辽盆地CO_2地质储存条件的基础上,从储存规模、储存安全性和社会环境风险及经济适宜性4个方面综合考虑,构建了由16个指标组成的松辽盆地CO_2地质储存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松辽盆地33个二级构造单元进行了盆地级适宜性评价工作,评价结果为进一步场地级目标靶区的筛选提供了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99.
长江经济带开发与保护空间格局构建及其分析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雯  孙伟  吴加伟  陈诚  闫东升 《地理科学进展》2015,34(11):1388-1397
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完整,是中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当下,为应对全球经贸格局重组、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转型以及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新形势,国家提出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构建横贯东西、辐射南北、通江达海、经济高效、生态良好的中国经济新支撑带,这就要求长江经济带形成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的均衡化开发与保护格局。本文基于“点—轴”、分区式与多中心网络式等空间组织结构,明确空间格局的推演逻辑与思路。进而,在区域差异性分析与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基础上,认为长江经济带需重点构建以“一轴两翼,三区六廊”为主体的开发格局、以“六大片区”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格局、以“五大屏障”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不同区域差异化发展导向、路径与制度建议,以及今后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需进一步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00.
在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修正单纯的权重叠加法,采用潜力-限制性分析法分析了兰州新区建设用地的生态潜力和生态阻力,对其生态适宜性做出科学评价,得到兰州新区可用作建设用地的理想区域。结果表明:(1)兰州新区建设用地开发的生态潜力总体以一级为主,二级次之,三级和四级区所占比重较小;(2)一级生态阻力主要分布在新区南部山地,主要表现为地形复杂、工程地质条件差、地质灾害发生频繁等;(3)兰州新区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达一级的面积所占比重最大,为39 425.91 hm2,占新区总面积的48.91%。三级适宜区面积最小,仅为6 513.2 hm2,占新区总面积的8.08%。对应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兰州新区土地应用可划分为集中建设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其中,集中建设区和重点建设区应为兰州新区建设用地开发的理想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