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6篇
  免费   579篇
  国内免费   687篇
测绘学   59篇
大气科学   3228篇
地球物理   122篇
地质学   250篇
海洋学   137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81篇
自然地理   493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119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113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195篇
  2013年   152篇
  2012年   193篇
  2011年   207篇
  2010年   187篇
  2009年   227篇
  2008年   212篇
  2007年   207篇
  2006年   163篇
  2005年   182篇
  2004年   151篇
  2003年   186篇
  2002年   220篇
  2001年   190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43年   1篇
  1938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91.
黄河三角洲近40年来气候变化趋势及异常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采用利津站1962-2000年的平均气温(T)、降水量(R)和平均风速(V)资料表征黄河三角洲的气候变化状态。分析显示,近40年来该地区的气候变化具有:气温的长期变化呈变暖趋势,40年来年平均气温约增高了1.4℃,同时,异常高温国年均出现在90年代,而异常低温年均出现在60年代;平均风速呈明显变小趋势,40年来年平均风速减小了约1.5m/s;降水量具有明显的13-15年周期。  相似文献   
992.
气温,湿度和风速梯度数据采集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近海面及地面的气温、湿度和风速梯度,对于研究其间的相互作用是必要的,由于常规气象仪器不满足要求,国内也曾出现了一些梯度记录仪。其中大多不再应用,因为稳定性不够好,操作与资料处理不便。本文的数据采集系统以高性能的传感器和低耗电单片计算机为基础。传感器有良好的稳定性和互抉性。仪器无需常进行标定,输出数据为实际值。显然,它的数据处理是简便的。仪器用干电池供电和固态数据存贮,可以工作在船上、海边和荒野,无需人员值班。当观测结束,仪器可通过 RS-232接口把存贮的数据倒给便携式个人计算机。此系统已实现了全自动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它已被用于若干课题,如大气环境评价和海洋大气界面层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3.
南海南部海区气候要素的变化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南部海区属较典型的区域性热带和赤道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各气候要素的变化特征与冬、夏季风气流的转换关系密切。汇集沿岸各站和海岛站以及近15年来的考察资料,对气候要素的变化和分布特征作了初步的统计分析,为科研和海洋天气预报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数据。  相似文献   
994.
陈锦年  乐肯堂 《海洋学报》1993,15(3):126-132
近年来,海气相互作用研究已成为世界性重要探讨课题之一,尤其是在海气相互作用对大气环流及天气过程方面的研究更为突出.但是由于海洋自身的特性,它在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将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此,重点研究海洋的变异特性及其受外来因素的可能影响和机制,对海气相互作用方面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是非常有益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分析黄、渤海水温场的变异状况,探讨对其产生可能影响的因素及其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995.
本文通过对2000-2001年冬季(12-2月)大气环流特征的分析,尤其关于东亚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强度的不同会造成渤海海域气候与冰情的差异,表明由于乌拉尔山和北太平洋两大高压脊的变化,造成亚洲极涡与东亚大槽的加强和减弱,并对渤海气温变化和海冰生消的影响起着直接作用。此外,分析还表明,前期拉尼娜现象可能是造成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96.
监测植被动态并确定其与气温要素的关系,有助于充分理解区域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目前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植被研究多以年际展开,分析植被月度变化的研究较少。针对此问题,利用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植被长势对气温月度变化的响应机制进行研究。并对2000—2014年内共13个时段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到研究区域内植被特征变化及其对气温的响应特征,为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发展及经济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97.
邵传贤 《海洋世界》2010,(12):78-80
<正>绝处逢生爱斯基摩人称自己为因纽特人,"爱斯基摩"是印第安人对他们的谑称,意思是"吃生肉的人"。他们不仅仅能吃生肉,还能在零下60、70度求生。北极冬日的气温经常是零下50、60度,最低时达零下80度。零下80度是什么概念有人为此专门作过试验,将一暖瓶开水从一人高处倒下,落到地上竟然全是冰块;连几毫米厚的钢板落到地上,也  相似文献   
998.
利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的全球气候模式历史模拟试验资料,通过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析得到了CMIP6模式中的我国冬季气温变化主要的区域空间模态。结果表明:CMIP6多模式集合平均中我国冬季气温有4个主要的区域空间模态,分别为中原—西北型,华南型,东北型以及滇藏型。其中,东北型与滇藏型是较为稳定的空间模态,在所选CMIP6模式及观测资料中都稳定存在,这也是前人研究中一致性较高的模态。而我国新疆、西北、华中及华南地区的冬季气温在空间分型上存在分歧,这些地区的分型在以往研究中的一致性也较差。华南型在所选CMIP6模式内是一致存在的模态,中原—西北型在模式内部的差异性较大。在近40 a观测资料中,新疆及西北到我国南方为统一的空间分型,在CMIP6多模式集合平均的结果中新疆及西北地区气温空间分布与我国中原地区的联系更为紧密。CMIP6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与低温空间分布有直接联系的对流层中层的槽的位置,当CMIP6模式和观测中的冬季气温都表现为同一个空间模态时,该模态所对应的对流层中层的主要环流系统在观测和CMIP6模式中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99.
思进 《海洋世界》2007,(4):17-21
主流的看法是,全球变暖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对某个地区的影响比较容易预测;与此背道而驰的观点是,全球变暖的过程是以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反复升降和气温的剧烈变化为特征的,这预示着将来的气候也可能会反复无常,难以预料,变暖抑或是变冷的情况都会出现且非常突然,而海洋在这种变化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22个地球气候/系统模式模拟数据,分析了1961—2100年期间青藏高原年均地表气温在不同情景下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多模式集合平均的模拟结果优于大多数单个模式。由于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和辐射强迫的不同,在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四种情景下,2015—2100年间青藏高原年均地表气温的增温趋势分别为0.10 ℃·(10a)-1、0.29 ℃·(10a)-1、0.53 ℃·(10a)-1和0.69 ℃·(10a)-1,帕米尔高原、藏北高原中西部和巴颜喀拉山区为三个升温中心。相对于1995—2014年参考时段,到本世纪中期(2041—2060年),青藏高原区域年均地表气温将分别增加1.37 ℃、1.72 ℃、1.98 ℃和2.30 ℃,而到本世纪末期(2081—2100年),年均地表气温将分别增加1.42 ℃、2.65 ℃、4.28 ℃和5.38 ℃。与《巴黎协定》提出的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不超过2 ℃目标相比,无论在哪种情景下,到本世纪中期时青藏高原年均地表气温相对于工业革命前均升高超过2 ℃,这会造成极大的气候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